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水土部门应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国家水土保持发展战略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推进水土保持新发展。通过不同功能区的水土保持策略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并用城市水土保持新法规新技术建设新型城市。同时,各地方人民政府还应该严格落实中央提出的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推进水土保持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大国,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较长,到现在已有近五十年。在长期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到,建设生态环境,必须把水土保持放在核心位置。在水土保持领域探索有效而又经济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永靖县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比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土保持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维系生态环境安全的主体措施。永靖县针对近年来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以及水土保持治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全面优化、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管护治理"的思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与沟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水土保持预防治理并重,多方面争取和整合资金,加大水保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水土保持治理现状,使永靖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淤地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其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技术措施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措施和有效途径。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综述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种技术措施及其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铜川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为例,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四大作用,即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枢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土保持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显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各种环境问题中,土壤侵蚀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治理,则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保持水土是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首先介绍了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危害;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地面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因素有关;提出了生态修复与农耕、生物、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还有树立水土保持意识,改变利用方式,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8.
风蚀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在风沙侵蚀和过度放牧的双重破坏下,植被退化,风蚀程度不断加剧。生态环境的预防和综合治理是实现风蚀区水土安全、有效的根本,只有搞好生态保护工作,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健康发展。以甘肃为例分析了风蚀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以及风蚀区水土保持防治与治理措施。通过采取农业耕作措施、造林种植、工程防护、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可以逐渐改善风蚀区水土流失现状,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通县的水土保持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通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978km^2,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全面推进治理工作。截止2001年底,大通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4.3km^2,进一步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再造山川秀美。  相似文献   

10.
董海英 《甘肃农业》2019,(2):106-107
本文结合崇信县实际情况,阐述了水土保持和水土治理的重要意义,从人为破坏、工业污染、自然植被减少等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性,从借鉴先进的水土治理经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依法防控人为水土流失、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改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整治崇信县域内水土。  相似文献   

11.
<正>水土流失的危害在我国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由于我省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生态恶化、洪涝灾害加剧水,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根据目前现状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主攻方向是治理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牧还草,并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一、水土流失的状况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确保土壤水肥的留存,对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黄土地质结构中,由于土质比较疏松,容易受到水流侵蚀冲刷引起水土流失,因此探索黄土地质结构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对于改善当地生态和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无定河流域自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类型区生态功能条件及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各类型区的生态功能条件,提出分区发展方向;分析评价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在流域治理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实地调查,提出该流域不同治理类型区的措施布局;根据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分析论证无定河流域到2020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模,对无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央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思路,其中生态自我修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该流域实施生态修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河西地区实施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北部淤地坝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实践证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生态中效益最显著,最受群众欢迎的重要治理措施,它在拦泥淤地、缓洪保安、蓄水灌溉、控制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其它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适用于黄土高原及其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6.
水土资源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水土流失的生态现象是十分突出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水土保持与防护工作是重中之重。如何加大农业水土保持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不断地解决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中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我国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保持水土生态建设问题中影响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关于在农业生态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分析宁化县水土流失成因与危害,指出当前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对策建议。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水土保持科技管理体系;2要坚持治理保护与产业提升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3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体系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4建立健全稳定的水土保持科技投入保障机制;5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群众开发治理的技能培训,提高综合治理效益。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华蓥市幅员面积428.5km2,1997年被列为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市。10年的连续水土综合治理实践表明,华蓥市水土保持工程取得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的巨大成效。华蓥市水土保持工程的成功经验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实行科学治理;创新治理思路,加大治理投入;健全经营机制,发展水保产业;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效益发挥;强化监督管理,巩固治理成果;加强完整宣传教育,促进水保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仲春 《甘肃农业》2019,(2):103-105
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把治理水土流失提升到确保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巩固了水土保持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班的学习、交流和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创新治理机制,增强治理活力,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建设北部生态屏障、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治本之策来抓,推动咸阳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