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理论,分析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及其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并根据风险及农地流转风险理论,提出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的概念,最后,运用界壳理论,尝试构建了包含粮食安全风险保障界壳、收益分配风险保障界壳、乡村生态环境风险保障界壳以及乡村特色风险保障界壳的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保障体系。结果表明: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保障体系是一个多界壳的有机结合体,它为消除或降低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提供全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根据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理论,分析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系统及其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并根据风险及农地流转风险理论,提出了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的概念,最后,运用界壳理论,尝试构建了包含粮食安全风险保障界壳、收益分配风险保障界壳、乡村生态环境风险保障界壳以及乡村特色风险保障界壳的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保障体系。结果表明: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保障体系是一个多界壳的有机结合体,它为消除或降低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提供全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颇具现实意义,并较为紧迫.在大湘西地区,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开辟了有效途径.而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环境保障体系.分析了构建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环境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并较为系统地对该体系的构建给出了具体措施,更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环境保障体系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研究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及专家意见,建立了乡村旅游媒体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二元比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然后结合二元语义理论,提出了乡村旅游媒体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最后以福建省泉州市的3个乡村旅游地为例,对其旅游媒体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A1的旅游媒体安全风险等级为"中等",交通安全风险中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乡村旅游地A2的旅游媒体安全风险等级为"中等",从业者安全风险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乡村旅游地A3的旅游媒体安全风险等级为"中等",交通安全风险中的物的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及专家意见,建立了乡村旅游媒体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二元比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然后结合二元语义理论,提出了乡村旅游媒体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最后以福建省泉州市的3个乡村旅游地为例,对其旅游媒体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A1的旅游媒体安全风险等级为"中等",交通安全风险中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乡村旅游地A2的旅游媒体安全风险等级为"中等",从业者安全风险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乡村旅游地A3的旅游媒体安全风险等级为"中等",交通安全风险中的物的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其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其风险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安全问题,进而影响了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安全理论,界定乡村旅游安全的概念。从乡村旅游的主体、客体及媒体等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安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乡村旅游主体、客体及媒体安全影响因素图,认为乡村旅游主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者安全,乡村旅游客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资源安全和乡村社区安全,乡村旅游媒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从业者安全和乡村旅游交通安全,为辨识乡村旅游系统中存在的各类不安全因素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框架,也为乡村旅游安全评价预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辨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者是乡村旅游系统赖以存在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其安全性关系到乡村旅游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分析国内典型乡村旅游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者安全内涵,借鉴安全科学中的事故致因理论,运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人、物、环境及管理4个维度,对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辨识,构建了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结构图,为辨识乡村旅游者安全影响因素提供了有效方法和途径,也为进一步研究乡村旅游者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要在6R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以清洁生产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旅游产业理论为基础,在资源、游客、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强大驱动下,以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相关规范为保障构建由目标系统、要素系统、理念系统、动力系统以及保障系统组成的运行体系,并根据不同的层次系统实施不同的措施路径,实现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理论体系与理念引导的匮乏。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个分支,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最后,根据论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强调了乡村旅游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休闲与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提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理论架构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依然面临着用户体验不佳、特色资源传播不足、开发运营保障性不强等问题。针对产业链中的产品供给、特色资源设计转化与开发运营等环节,运用服务系统、服务设计理念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策略性服务系统,以促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该系统的核心内容包括产品规划、传播营销、开发与运营保障三大体系,其中,产品体系强调生活化与共生化的产品及其产品簇设计,传播营销体系注重多用户生成内容IP、体系化IP矩阵的打造,开发与运营保障体系致力于产业发展核心主体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岑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71-12973
总结国内外旅游安全研究现状之后发现,有关山地旅游安全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旅游风险高的高山和极高山旅游安全及其保障体系的研究缺乏。笔者以高山和极高山旅游地为例,总结了山地旅游安全事故的隐患及其来源,研究高风险山地旅游安全的保障体系,提出了由旅游安全政策法规、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安全救援和旅游保险5要素构成的高山和极高山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并指出各要素的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2.
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32-17435
从系统论的角度,在剖析特色农业旅游要素组成和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的动力机制,指出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本质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作用的过程。区域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取决于特色农业系统吸引力和旅游系统推动力两个方面,三者均是矢量的概念,符合物理学意义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之间相互组合,形成4种不同的发展状态。强调科学诊断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的状态,是进行政策调节,促进特色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罗景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50-12952
通过对我国乡村旅游安全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指出当前乡村旅游安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乡村旅游安全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能够为乡村旅游安全研究厘清脉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资源方面入手,建立指标模型对乡村旅游资源特色进行评价,通过实例比较来探讨资源特色在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中的作用,并从中发现: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乡村旅游区,却隐藏着资源特色衰减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据对南京市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南京市旅游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并提出了应采取相应的旅游发展措施,以促进南京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亚芳  蒋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73-8575,8608
乡村旅游目的地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实现盈利和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数量的不断增多,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这就需要目的地旅游企业采取更为有效的产品提升策略。目的地旅游企业管理者需从旅游者价值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以旅游者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管理系统,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7.
高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46-15549,15569
由于显性和隐性的安全隐患来源渠道广泛,使得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这对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的科技支撑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基于科技支撑的纬度,从乡村旅游安全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安全管理和科技支撑的内在共生性,研究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处理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即从乡村旅游安全确认、乡村旅游安全隔离与控制以及乡村旅游安全处理与解决3个角度论述乡村旅游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科技支撑内涵。以期能够为旅游业安全管理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茂强  殷红梅  王英  谢沁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54-21857,21879
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就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进行综合分析,阐述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动态关系,以期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冯红英  赵金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74-6677
[目的]调查“京津走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等。提出“京津走廊”乡村旅游开发对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健康发展。[方法]以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建立居民旅游感知,包括旅游经济感知10项,旅游社会文化感知11项,旅游环境感知7项,旅游总体感知5项,共4类33项指标。采用5分制来定量测定,分别用1代表极力反对,2代表反对,3代表不知道,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结果]①村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②村民对经济影响的关注强于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③村民对旅游业整体发展持支持态度。[结论]根据此分析结果和村民对本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提出如下开发对策:①关注村民利益,参与旅游规划;②重视村民教育,提高参与力度;③加强接待管理,规范行业标准;④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旅游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