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轻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湿热蕴结证与肝郁脾虚证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级、肝脏硬度值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例轻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蕴结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按1:1匹配后,比较两组间肝组织纤维化分级、肝脏硬度值的差异。结果 (1)倾向得分匹配后,共纳入116例轻度CHB,分为湿热蕴结证和肝郁脾虚证组,各58例,两组间临床基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9.7%(104/116)轻型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级为S0-2,湿热蕴结证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重于肝郁脾虚证(P<0.05);(3)湿热蕴结证组肝硬度值(LSM)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P<0.05)。结论 轻型CHB患者病程早期,湿热蕴结证较肝郁脾虚证其纤维化程度重,启动抗病毒治疗时,及时运用中医辨治抗肝纤维化,力求及早延缓、阻断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加味痛泻要方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综合治疗组予加味痛泻要方口服联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组以加味痛泻要方口服,西药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剂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综合治疗组为93.3%,中药治疗组为80.0%,西药对照组为66.7%,综合治疗组疗效优于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 (P<0.05)。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腹痛VAS评分及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综合治疗组各积分低于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3组在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加味痛泻要方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柔肝愈偏饮防治肝郁血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给予柔肝愈偏饮、氟桂利嗪治疗1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 中医证侯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随访3个月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与随访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偏头痛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程度进行比较,每项症状组内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头痛主证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3个月的积分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柔肝愈偏饮防治肝郁血虚型偏头痛临床有效,其治疗1个月疗效与氟桂利嗪相当,随访3个月疗效优于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研究健肝消胀丸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期间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健肝消胀丸组和对照组,健肝消胀丸组给予健肝消胀丸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健肝消胀丸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凝血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主要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肝消胀丸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在肝功能改善及主要临床症状改善较单独西药治疗的疗效更显著,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复方鳖甲软肝片辅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将56例慢性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ɑ-2b(PegIFNɑ-2b)及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采用PegIFNɑ-2b及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疗程24周,持续2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测定肝脏硬度值(LSM)、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及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20例,对照组18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LSM较治疗前均降低,观察组LSM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ALT、HA、LN、PC-III、IV-C、TNF-α、TGF-β1、IL-6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可显著改善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虫茶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4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给予虫茶及缬沙坦治疗,对照组72例单纯应用缬沙坦治疗。两组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40.3%,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分别为25.0%和76.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虫茶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中药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本院开展的不同模式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4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0例对照组仅给予基础疗法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46例患者中临床治愈9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86.96%,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存活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手段,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方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抗癌防移片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SOX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同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癌防移片。对两组近期客观疗效、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近期疗效及CEA水平、KP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肾损伤均为轻度(P>0.05)。结论 抗癌防移片联合化疗可提高中晚期胃癌肝转移患者局部控制率,有效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增效减毒抗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14 d,后改用尼莫地平片继续服用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麝香注射液静脉滴注28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量、水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血清学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 MMP-9)],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肿量、水肿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a、MMP-9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结论 采用复方麝香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可促进患者颅内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脾虚证及伤食证小儿泄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将60例脾虚证及60例伤食证小儿泄泻病患儿分别随机分入脾虚证治疗组、脾虚证对照组及伤食证治疗组、伤食证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对应的三字经推拿手法,对照组予口服蒙脱石散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同时两组均予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 d。比较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脾虚证泄泻患儿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主症积分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主症积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伤食证泄泻患儿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主症积分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主症积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脾虚证和伤食证泄泻患儿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字经推拿手法治疗脾虚证及伤食证小儿泄泻,减轻了泄泻症状,减少了药物的使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常见五种证型不同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9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脂肪肝患者208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证68例、湿浊内停证37例、湿热蕴结证47例,脾肾两虚证31例以及痰瘀互结证25例,同期选择健康对照组60例,比较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占比关系及相关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结果 脂肪肝程度从轻到重排序: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脾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轻度脂肪肝湿浊内停证中TC、ALT指标外,其余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四项生化指标(TC、TG、ALT、HOMA-IR)在各中医证型间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的TC、TG与其它三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与TC(r=0.14,P=0.00)、TG(r=0.13,P=0.01)有显著相关性;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ALT升高较其他三证型明显,痰瘀互结证与ALT(r=0.11,P=0.02)有显著相关性;湿热内蕴型HOMA-IR较其它四证型升高明显,湿热内蕴证与HOMA-IR(r=0.14,P=0.02)有显著相关性;痰瘀互结证患者HGB指标有80%高于正常值,湿热蕴结证有72.34%高于正常值,与其它三证比较占比率上升。结论 脂肪肝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具有相关性,生化指标的检查结果能有效地帮助临床进行分型诊断,能够为患者病情的发展以及预后提供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并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口服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方法 将45例符合入组要求的肝癌患者纳入研究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口服索拉非尼治疗,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对症护理措施,观察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口服和辨证施护。结果 观察组除1例晚期肝癌合并腹水患者在服用索拉非尼治疗1.5月后,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他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毒性反应(手足综合征、皮疹、脱皮),消化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高血压,白细胞低下,发热。观察组皮肤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低下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明显降低,观察组发热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皮肤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低下、发热不良反应平均持续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索拉非尼作为治疗晚期肝癌的一种小分子靶向药物,服药期间应密切关注相关不良反应,及时采取中医治疗及辨证施护,能明显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气滞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服用加味柴胡疏肝散,对照组口服泮托拉唑肠溶胶囊及多潘立酮片剂,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胃电频率与幅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的胃电频率及幅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气滞证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提高胃电频率和幅值,增加胃动力,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医五行音乐之角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肝气郁结型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选取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医五行音乐之角调干预。在干预前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和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五行音乐之角调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肝气郁结)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将13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根据睾酮(T)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高雄组、非高雄组及肥型、瘦型、正常型;根据中医四诊分类,将PCOS患者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肝郁血瘀证、脾虚痰湿证、肝经湿热证、痰瘀互结证七大证。观察不同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规律。结果 132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45.5%,肾虚血瘀证11.3%,肾虚痰阻证1.5%,肝郁血瘀证16.7%,脾虚痰湿证0.8%,肝经湿热证9.1%,痰瘀互结证15.1%;肥型18.9%,瘦型18.9%,正常型62.2%。BMI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证、肝郁血瘀证、肝经湿热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T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肥型、正常型、瘦型。不同中医证型、体型、雄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虚肝郁证临床较为多见,PCOS病理因素主要与虚、郁、瘀、痰相关。肝郁者的BMI偏低,形态多瘦,而痰湿者的BMI较高,形体多肥。瘦型PCOS患者T水平较肥型高。不同中医证型分类与T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及血清脂蛋白残粒(RLP-C)、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差异。方法 筛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航天中心医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90例设为中医组,同时筛选健康体检者90例设为正常组,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痰浊阻遏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以及气滞血瘀证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与正常组的血脂水平及其血清RLP-C、sICAM-1及sVCAM-1含量。结果 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54例为痰浊阻遏证,占总患病人数的60.00%,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以及气滞血瘀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的血清TG、TC和LDL-C水平要高于正常组,而HDL-C含量要低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痰浊阻遏证患者的TG、TC、LDL-C含量高于其他中医证候型患者,而HDL-C含量低于其他中医证候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的血清RLP-C、sICAM-1及sVCAM-1水平要高于正常组,且痰浊阻遏证患者血清RLP-C、sICAM-1及sVCAM-1水平要高于其他中医证候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主要为痰浊阻遏证候,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RLP-C及其相关指标差异显著,其中痰浊阻遏证患者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在肝火犯肺型慢性咳嗽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火犯肺型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应用中医护理模式,对照组用临床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护理满意度及咳嗽症状积分的改变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也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咳嗽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 中医护理肝火犯肺型慢性咳嗽优于常规护理,临床护理效果明显,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