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鉴定我国黑龙江省分离的小熊猫肠道吸虫的种类及确定其在复殖吸虫中的分类地位,本研究首先对分离的吸虫进行染色制作虫体装片,根据虫体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小熊猫槽盘吸虫。采用PCR方法扩增该吸虫的rDNA ITS序列,测序后与NCBI数据库中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的吸虫rDNA ITS序列全长为936 bp,其中ITS-1、5.8S和ITS-2序列分别为518 bp、126 bp和292 bp,与NCBI数据库中鹿槽盘吸虫(Ogmocotyle sikae)的同源性达到94.9%。最后,基于rDNA ITS-2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本研究中分离的吸虫在复殖吸虫中的分类地位。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殖目吸虫的分支中,本次分离的小熊猫肠道吸虫与槽盘属吸虫处于同一分支,因此鉴定本研究分离的吸虫为小熊猫槽盘吸虫。研究填补了槽盘吸虫的分子数据,为小熊猫槽盘吸虫病的流行及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北京动物园死亡小熊猫进行剖检、小肠内容物及肺内寄生虫检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小肠内容物及肺内检测到大量虫体,其雄茎囊镜检呈弧形横卧于虫体前半部,生殖孔开口于虫体亚中部,阴茎伸出孔外,睾丸具有大量分瓣,形如香肠状、豆状或不规则的长卵圆形,依形态判定为小熊猫槽盘吸虫;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小熊猫肺泡中寄生大量虫体,呈嗜碱性深染。本研究是小熊猫槽盘吸虫在肺内寄生的首次报道,旨在为小熊猫槽盘的生活史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6,(4):563-566
本研究旨在对采自大熊猫秦岭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小肠内的槽盘吸虫进行种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体样本分别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Ⅱ(ITS2)部分序列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经不同染色方法比较后,发现孔雀绿染色法处理后的虫体外部形态以及内部结构清晰,形态上符合印度槽盘吸虫(Ogmocotyle indica)的典型特征;序列及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0个样本ITS2序列完全一致,其系统发生树显示10个样本与O.indica位于同一分枝。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虫株从形态学和进化分析上均与印度槽盘吸虫具有高度一致性,提示该槽盘吸虫为印度槽盘吸虫。  相似文献   

4.
槽盘吸虫(Ogmocotyle 又名列叶吸虫)系背孔科(Notocotylidae)列叶属(Ogmocotyle 又名槽盘属),因虫体腹面从头到尾中间凹陷,两边翘起,形似槽状,从而得名槽盘吸虫.Ogmocotyle属系1933年1月由Skrjabin 和SchuLz根据采自前苏联西伯利亚鹿包(Capreolus pygargi betfordi)体内的新种吸虫Ogmocotyle pygargi 创立的新属、新种;1933年5月 Yamaguti在日本鹿(Sikae nippon)体内发现了另一种新吸虫,定名为Cymbiforma Sikae 新属、新种;1942年Bhaleao在印度的黄牛、绵羊、山羊小肠内发现一新种吸虫,命名为Cymbiforma indica;1954年Price在美国小猫熊(Ailurus fulgens)体内发现了一种新吸虫,定名为Ogmocotyle ailuri.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种羊场短角牛自2000年以来,每年均出现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贫血、衰竭而死的病例。且一旦出现此病例,采用抗菌、消炎、止泻、补充营养等措施,效果均不理想,使用常规驱虫药,也未见效果。2008年11月20日对死亡牛只444号剖检发现,该牛瘤胃、网胃结合部有500~600余尾的红色虫体,经鉴定为前后盘吸虫,由此确诊出顽固性腹泻病原为前后盘吸虫。从2009年开始对此寄生虫进行有效控制,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1982~1983年我国调查野生动物寄生虫病时,查出小熊猫有印度列叶吸虫(Qgmocoty-le indica)和肝片形吸虫(Fasciolahepatica)。肝片形吸虫感染小熊猫,尚未见正式报告。1979年底,从我国调往北京动物园的四只小熊猫中,有一只死后尸解也曾发现  相似文献   

7.
山羊槽盘吸虫病(Ogmocotylosis)是由背孔科(Notocotylidae)列叶属[Ogmocotyle(又名槽盘属)]中的印度槽盘吸虫(O.indica)和鹿槽盘吸虫(O.sikae)寄生于山羊的小肠前段(真胃后100cm内),引起患羊生长发育缓慢、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眼结膜苍白、食欲不振、急性或慢性腹泻为特征,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一种寄生性蠕虫病。它最早在上世纪的1933年由Schulz和Skrjabin发现于前苏联,  相似文献   

8.
山羊槽盘吸虫病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槽盘吸虫(Ogmocotyle)属背孔科(Notocotylidae)列叶属[Ogmocotyle(又名槽盘属)],寄生于山羊、绵羊、牛以及大熊猫、小熊猫、鹿、羚牛、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小肠内。首由Skrjabin和Schulz于1933年在前苏联发现并命名的新属新种,后相继在印度、日本、美国发现。在我国分布于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安徽、广西等七个省区。甘肃该  相似文献   

9.
1981年3月,我们从本院牧场1只淘汰母鸡的盲肠中采集到2个吸虫标本,在用常规方法固定、脱水、卡红染色、透明及封片后观察形态,签定这2个虫体均为卷棘口吸虫 E.revolutum ,但其中1个虫体体内仅见1个睾丸(图1),另一个正常(图2)。查  相似文献   

10.
南京某动物园引进3只小熊猫,次日1只小熊猫死亡。解剖发现大量寄生虫附着于小肠黏膜上,肝脏血肿,犬瘟热抗原胶体金检测为阳性。通过形态学鉴定,该寄生虫为印度列叶吸虫。对另2只小熊猫进行犬瘟热荧光PCR检测,均为阴性,而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抗体均为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这2种病毒。本文报道了小熊猫死于印度列叶吸虫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955年在贵州羊体内发现大量槽盘吸虫,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和比较,证明有两种:(一)鹿槽盘吸虫 Ogmocotyle sikae(Yamaguti,1933),(二)印度槽盘吸虫Ogmocotyle indica(Bhaleao,1942)。文内对这两种吸虫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羊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消化道内的一种寄生虫病,一般危害并不严重,容易被广大养殖户忽视,当大量寄生时危害严重,甚至导致死亡。临床主要表现为消瘦、腹泻。找到虫体或虫卵即可确诊。扁卷螺是其中间宿主,灭螺是预防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用丙硫咪唑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该文报道了一起山羊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13.
鸭体内发现红口棘口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3—9月,我们在进行雅安淡水螺体内蠕虫幼虫期的调查时,用分离自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和半球多脉扁螺(Folyoylis hemisphaerula)体内的棘口科吸虫囊蚴,按50—100个/只感染10—15日龄的四川麻鸭雏鸭14只。在回收到的虫体中发现有3条吸虫为红口棘口吸虫(Echinostoma operosum Dietz,1909).  相似文献   

14.
正一、牛前后盘吸虫虫体检查2013年5月,笔者在湖南省洞口镇大正市场检查畜禽产品,发现一个水牛瘤胃中排满了前后盘吸虫,排列整齐,计数约有8966个虫体。为此,笔者安排屠宰商贩,对大正市场以及高沙镇农贸市场的相关产品进行牛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的观察,发现情况立即报告检疫员。而后,共发现前后盘吸虫9例,在瘤胃中前后盘吸虫数处于785和5633之间。加上之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在大庆鹅体内检出的一种吸虫和一种绦虫进行形态学鉴定。方法采用盐酸卡红,苏木素对虫体染色制成装片,或对新鲜虫体直接观察,显微照相,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吸虫为纤细背孔吸虫,绦虫为矛形剑带绦虫。结论检出的两个虫种均为大庆市鹅寄生虫新记录,纤细背孔吸虫为黑龙江省鹅体寄生虫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0月,我们在解剖钩虫动物模型金色仓鼠(Mesocricetus auratus)时,在4只仓鼠的小肠内发现鼠斜睾吸虫[Plagiorchis muris(Tanabe)],其虫数分别为6、4、1、1条。将收集到的虫体用盖玻片加压,以5%福尔马林液固定,卡红染液染色。对10个虫体标本进行了形态观察与测量,结果如下。虫体椭园形(见图1),大小为2.109  相似文献   

17.
在黑龙江省鸡体发现东方次睾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12月东北农学院兽医系学生教学实习中,剖检购自哈尔滨市郊区农村1只本地鸡的肝脏内检出吸虫12条,虫体经巴氏液固定,用乳酸甘油透明做压片观察,并以明矾卡红染色制作成整体装片标本,对虫体做详细的测量和描绘,最终鉴定为后睾科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周边的藏羊中出现了精神沉郁、厌食、不跟群等现象,部分藏羊发生顽固性腹泻,伴有体温升高,眼睑、下颌、胸下及腹下部水肿等症状,身体极度虚弱者最终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虫卵检查,确诊为羊肝片吸虫和前后盘吸虫混合感染。对于肝片吸虫,目前常用的驱吸虫药物都能取得良好的驱杀效果,但有关前后盘吸虫驱虫药物的效果对比试验报道较少。为了筛选藏羊前后盘吸虫的理想驱虫药物,采用氯硝柳胺片和羟氯扎胺混悬液分别对感染前后盘吸虫的2组藏羊群进行驱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氯硝柳胺片组平均虫卵减少率为83.45%,羟氯扎胺混悬液平均虫卵减少率为97.06%,羟氯扎胺混悬液效果更加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9.
寄生虫病是制约羊养殖业的主要问题之一,羊的寄生蠕虫种类较多,据廖党金等(2003)报告四川省寄生于羊的线虫66种、吸虫50种、绦虫10种,1只羊体内寄生的虫体多达142768条,1只羊体内寄生的槽盘吸虫多达211415条,这给羊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带来了难度。在边缘山区尤其是牧区,每年羊的“秋肥、冬瘦、春死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1牛前后盘吸虫虫体检查2013年5月在洞口镇大正市场,检查畜禽产品,发现一水牛瘤胃中排满了前后盘吸虫,排列整齐,数数8 966个虫体,为此,组织屠宰户,注意观察牛肝片虫、前后盘吸虫,发现有及时报告检疫员。后发现前后盘吸虫9例,在瘤胃中前后盘吸虫数分别是3995、1966、5633、785、2831、2667、3022、3543、921。加前1例共为10例,虫数在8 966和785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