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福建南中亚热带过渡区域的南安五台山国有林场,开展巨桉、韦赤桉、邓恩桉等耐寒桉树品系栽培试验,通过对参试品系的适应性、速生性和抗逆性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韦赤桉无性系广3的适应性、抗逆性较强,速生,一年生树高、胸径分别可达4.88 m和4.8 cm,二年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1.70 m、10.50 cm和0.051 8 m3,适宜南安市山区县海拔500 m以下山地栽培;邓恩桉无性系ED7、ED16、ED1适应性、抗逆性也较强且较速生,一年生树高可达3.63~4.19 m,二年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可达9.23~9.57 m、8.13~8.83 cm和0.024 6~0.029 3 m3,可在南安市海拔500 m以上的山地进一步试种;巨桉无性系Eg15速生,适应性一般,不宜在南安市推广;邓恩桉实生苗长势一般,分化严重,不提倡在南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南中亚热带过渡区较高海拔山地桉树无性系中试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仙昌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77-179
在南中亚热带过渡区较高海拔山地开展巨桉3-2、赤桉8号等较耐寒桉树无性系中试,并以广泛种植的尾巨桉为对照。通过对参试无性系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是耐寒性)的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尾巨桉适应性强、速生但耐寒性较差,受冻后产量较低且开叉、干型不好,只适合在该区沿海低海拔山地栽培;巨桉3-2速生且适应性和耐寒性较强,1a生平均树高可达1.6m以上,随后速生性更为突出;2.5a生树高、胸径分别可达7.5m、7.6cm以上;5a生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可达12.5m、15.8cm和0.1192m3以上,可耐-3℃的低温,适宜作为该区较高海拔(500~600m)山地的主栽品系。赤桉8号速生性一般,耐寒性略比巨桉3-2差,可耐-3~-2.5℃的低温,但抗风性比巨桉3-2和尾巨桉强,适合在该区海拔400m以下且风害有可能频繁发生的山地有选择栽培。  相似文献   

3.
林剑青 《现代农业科技》2011,(11):215-216,219
在福建省古田县山区开展尾赤桉201、巨桉Eg15、巨桉3-2等3种桉树无性系栽培试验,通过对参试无性系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是耐寒性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尾赤桉201适应性、速生性和耐寒性最强,二年生树高、胸径分别达9.22 m、7.36 cm以上,可耐-4.0℃左右的低温,但其径高比例失调,形质性状不好,而且极可能出现被风吹倒、吹弯,可在闽北南部较高海拔(500~600 m)且历年无风害的山地适当种植;巨桉3-2速生且适应性和耐寒性较强,而且形质性状较优,抗风性也相对较好,二年生树高、胸径分别可达7.24 m、6.85 cm,可耐-3.0℃的低温,适宜作为该区海拔500 m以下山地的主栽品系;巨桉Eg15的速生性、耐寒性不强,只可耐-2.5~-2.0℃的低温,不提倡在该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在闽南山地开展巨桉无性系中试,并以尾巨桉DH32-29为对照,通过对参试无性系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形质性状和木材密度的调查测定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无性系在闽南山地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干型良好、材性优良。其中综合性状表现相对较好的无性系有巨桉A3、A6和A4,3.5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5.56~17.12m、14.52~16.71cm和0.1315~0.1905m3,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4.45~4.89m和4.15~4.77cm,其速生性超过或与DH32-29相当,且材性优良,作为大径材培育比DH32-29更有优势。可以认为这3个无性系为速生、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材质优的无性系,适合在闽南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在闽南山地开展A4、A5、ZL15等7个新无性系造林试验,通过近3 a来对参试无性系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观测,结果表明:A4、ZL15、DH32-29和A5速生性、适应性、抗逆性均较强,1 a生平均树高、胸径可达4.8-5.1m和4.4-5.7 cm,32个月生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可分别达12.0m、11.0 cm和0.06m^3以上,适合在闽南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柳窿桉9号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柳窿桉9号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柳窿桉9号适应性和速生性较强,在Ⅲ类地上,其速生性虽略比尾巨桉DH32—29差,但1a生年平均树高可达2.0m以上,2a生树高、胸径分别可达5.0m和5.0cm以上,尤其在低海拔山地不受冻或轻微受冻的情况下,其速生性较为明显且树干通直、径粗,抗风性较强。但柳窿桉9号对低温极为敏感,其耐寒性与尾巨桉DH32-29相当,可耐-2℃左右的低温,适合在闽东南沿海海拔300m以下的山地栽培。  相似文献   

7.
巨桉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云南省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进行巨桉多点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巨桉在我省的北热带、南亚热带及中、北亚热带自然条件较好的试点均表现了良好的速生性,树高、胸径年均生长量一般分别高于2m 和2cm,最好的分别达4.36m 和5.54 cm,已达到或超过当地现有桉类及原产地和国内其它引种省区的生长水平。本文分析研究了巨桉在我省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适生范围、条件和生长发育特性,初步划分了我省六个巨桉适生区域类型,为巨桉在我省推广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廖维建  吕曼芳  李付伸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28-9429,9431
[目的]探究最佳桉树无性系,为桂中地区桉树造林品系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以东门林场5个DH系列尾巨桉为材料进行造林对比,研究选出桂中地区最佳栽培桉树无性系.[结果]造林初期DH32-26无性系树高、胸径生长最好,造林9个月分别达到3.2m、2.7 cm;主伐前树高以DH32-27无性系最好(18.8 m),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均以DH32-29最大,分别为13.4 cm、0.117 9 m3、171.0 m3/hm2;DH32-29无性系利润最高达55 492.6元/hm2.[结论]综合5个尾巨桉无性系经济效益大小排序依次为DH32-29、DH32-28、DH32-27、DH32-26、DH32-34.  相似文献   

9.
调查测定了雷州半岛短轮伐期尾叶桉、尾叶桉无性系U 6、刚果12号桉无性系W 5、巨尾桉无性系EC 1 4个桉树品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生长差异性,研究分析了4个桉树品系林分速生性及生长过程,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品系的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各品系之间的林分生长差异显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大小排序为EC 1>U 6>W 5>尾叶桉,6 a生EC 1,U 6,W 5,尾叶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达243.8557,238.4578,172.7508,130.9949 m3/hm2;EC 1,U 6,W 5与尾叶桉的数量成熟龄分别在4.9,4.2,3.0和4.2 a;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快速生长期、一般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品系到达各生长期的林龄不同.林分生长期的划分可为桉树人工林分阶段科学营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的生长效应及生长过程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测定了雷州半岛短轮伐期尾叶桉、尾叶桉无性系U6、刚果12号桉无性系W5、巨尾桉无性系EC14个桉树品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生长差异性,研究分析了4个桉树品系林分速生性及生长过程,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品系的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各品系之间的林分生长差异显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大小排序为EC1>U6>W5>尾叶桉,6a生EC1,U6,W5,尾叶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达243.8557,238.4578,172.7508,130.9949m3/hm2;EC1,U6,W5与尾叶桉的数量成熟龄分别在4.9,4.2,3.0和4.2a;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快速生长期、一般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品系到达各生长期的林龄不同。林分生长期的划分可为桉树人工林分阶段科学营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选择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高感品系巨园桉(Eucalyptus grandis×E.tereticornis) DH201-2,研究其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在近自然条件下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连续5年内树高、胸径和材积保持生长,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分别达到12.9m、8.4 cm和57.31847 m3/hm2.  相似文献   

12.
巨桉种源/家系引种试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对 2 0 2个澳大利亚巨桉种源 /家系引种试验 ,结果表明 :参试家系的生长量、冻害等级、干形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同时综合评选出速生、抗寒、干形良好的巨桉优良家系 16个 ,4 .5年生树高、胸径、材积平均生长量分别达 9.7m、10 .4cm、0 .0 35 9m3 ,年均生长量达 2 .3m、2 .2cm、0 .0 0 80m3 ,分别比CK1(巨桉 )提高 2 0 .9%、2 1.3%、6 1.7% ,比CK2 (尾巨桉 )分别提高 38.7%、4 2 .6 %、12 4 .3% ;遭受持续 8d历史低温- 7℃ ,平均冻害等级Ⅱ级 ,干形等级为Ⅰ级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中亚热带东部山地引种柳桉种源的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3个柳桉种源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经多性状综合评判,选择出速生性和适应性强、耐寒性较强或中等,适合福建省中亚热带东部山地发展的柳桉优良种源有14435、13340、14508、14429、15011和13263等6个,5年生年平均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可达2.4m和2.2cm以上,其中前3个种源可耐-4℃左右的低温,可在该区重点发展,后3个种源可耐-3.5℃左右的低温,较适合在该区沿海或低海拔山地引种栽培。而14526、14507、14524和14054等4个种源,适应性较强、耐寒性强但速生性中等,可在该区较高海拔山地有选择地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永安桉树大径材培育关键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桉树分布北缘进行培育桉树大径材的关键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巨桉冻害指数为4.41,冻害等级II,有较强的抗寒能力。12a生巨桉林平均胸径29.5 cm,单株材积0.6629m3,生长迅速,是永安地区培育大径材比较合理的桉树种类。立地指数越高,巨桉生长量越大。密度为40株/hm2时,巨桉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最大。采取复层经营林分与不套种林分相比,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提高2.1%和17.8%,施肥后3a平均胸径增长量增加19.2%~63.9%,巨桉培育大径材施磷肥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出一批产量高、抗性强、适合闽南山地栽植的桉树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对闽南山地22个桉树杂种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种子代家系间的树高均存在显著到极显著的差异,在8.5年生和10年生时,胸径表现出显著到极显著的差异,单株材积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10年生时,各个家系树高范围为15.61-23.79 m,胸径范围为13.13-20.99 cm,单株材积范围为0.1087-0.4021 m3。通过试验选出21号和5号2个杂交子代家系为优良家系,优良家系入选率为9.1%。通过对6个父本类型的子代生长表现进行比较,初步判断以尾叶桉为母本与以巨桉或巨尾桉为父本进行杂交,其子代在闽南地区表现突出。同时,通过试验选出了7株优于尾巨桉无性系-DH32-29的优良单株,其中21号家系中有4株,其单株材积范围为0.4761-1.6333 m3,比尾巨桉无性系-DH32-29高出22.42%-319.98%,家系内平均现实增益118.95%;5号家系中有3株,单株材积范围为0.4107-0.6864 m3,比尾巨桉无性系-DH32-29高出5.61%-76.50%,家系内平均现实增益75.49%。  相似文献   

16.
柳桉家系适应性试验与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柳桉Eucalyptus saligna试验林42个家系生长性状、形质性状和抗逆性及其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柳桉家系在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性状上差异分别达0.10~0.01、0.05~0.01、0.01显著水平,材积是选择优良家系和个体的主要指标;家系间通直度、分枝度、自然整枝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变异系数为6.95%~9.18%,说明形质性状也是优良家系的选择依据;参试家系可耐-5℃低温,但家系间没有差异;以材积为基础,兼顾树高、胸径、通直度、风雪害及其遗传增益,综合选出GB000014等10个优良家系,4年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2.4m、12.3cm和0.071 37m3,遗传增益平均值分别为2.81%、3.35%和21.03%.  相似文献   

17.
闽西不同杉木无性系子代测定林幼林生长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筛选适宜闽西地区推广的杉木优良无性系,对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7年生不同杉木无性系子代测定林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无性系的速生性,估算不同无性系幼林生长的现实增益.结果表明:供试的86个不同无性系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5.87 m、7.82 cm和0.0255 m3,分别是福建洋口国有林场第1代种子园混合子代实生苗的1.13、1.10和1.55倍;不同无性系生长存在较大差异,M34无性系生长最快,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分别为1.02 m.a-1,1.47 cm.a-1和0.0052m3.a-1;初步筛选出17个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与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初级嫁接种子园实生苗相比,这些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现实增益值分别达12.67%、15.86%和47.80%.  相似文献   

18.
以火炬松和当地马尾松为对照,开展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引种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生长较快,幼林生长量比火炬松及本地马尾松均有明显优势,3a生年均树高、胸径达0.79m和1.65cm,树高、胸径分别比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提高了16.74%~50%和83.3%~85.39%。6a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4.60m和6.89cm,分别比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提高了7.2%~26.1%和15.1%~29.6%。但其保存率相对不如火炬松和本地马尾松,且个体变异大,林分分化程度高,而抗病虫害能力也不强,与本地马尾松相当。因此,生产上不可大面积应用湿加松种子园混合种,应进一步加强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19.
田林县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田林县4种不同林龄段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的调查测定,结果表明:1年、2年、3年、4年生林分平均胸径依次为5.0 cm、8.0 cm、9.7 cm和10.7 cm;平均树高依次为5.1m、8.8 m、11.2 m和12.1 m;平均蓄积量依次为8.2902 m2/hm2、31.7597 m3/hm2、51.4477 m3/hm2 和71.8946 m3/hm2.从总体上看,田林县营造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较低,其林分蓄积量相应比广西东门林场同种速丰林分降低39.1%~46.5%.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江汉平原引种贵州的滇楸雄性不育无性系为材料,分别对1~2年生嫁接苗的胸径和树高性状进行苗期测定。结果表明,1年生滇楸无性系平均胸径和树高为2.490 cm和2.943 m,2年生平均胸径和树高达到4.289 cm和4.220 m;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无性系间在不同林龄时胸径和树高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滇楸无性系2年生胸径、树高的重复力分别为71.21%和64.07%;以胸径和树高为指标,采用加权系数选择指数法对不同无性系进行评价,综合2年的选择指数I值,初选出6个优良滇楸无性系,入选率为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