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分形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耕地规划统筹和协调配置,实施耕地质量空间管制与全面提升机制,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耕地资源需求,采用GIS技术、分形理论、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京津冀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分形特征及其机制。主要结论为:京津冀耕地质量在空间上呈现规律分布的态势,具有南北差异明显、南高北低、区域边缘低、中间高的特征;分形理论可以用于京津冀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研究,分形特征反映了京津冀耕地质量类型的空间形态复杂性和空间占据度。京津冀高等地空间结构最简单,形态最稳定,空间占据度在自然质量水平上最高,在经济质量水平上最低;中等地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居中,但空间占据度最大;低等地空间结构复杂度、空间形态稳定性和空间占据度与高等地完全相反。影响京津冀耕地质量分形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光温/气候等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扰动了其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2.
2013—2015年京津冀新增耕地时空特征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3—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新增耕地数据,基于县域和区域两种尺度,运用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3年京津冀地区新增耕地时空特征,并从不同来源对新增耕地状况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京津冀后续建设尤其是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从2013—2015年京津冀新增耕地整体看,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平原区、西部山区和北部高原区3大区域;从不同年份分析,京津冀地区新增耕地面积先减后增,重心从京津冀东北方逐渐向西南方偏移,并呈高度聚集态势。新增水浇地是京津冀地区新增耕地的主要地类。新增耕地主要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方式而来,大部分来源于草地,生态问题愈发突出。最后,深入分析新增耕地时空变化规律,建议京津冀在未来建设中因地制宜,加大〖JP〗节水力度,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县域“旱改水”项目遴选布局方法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遂溪县"旱改水"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入手,提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冷热点分析方法的"旱改水"建设项目遴选布局方法。结果表明,遂溪县开展"旱改水"建设潜力较大,其中高、中适宜区占耕地总面积的81.08%,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乡镇;稳定性与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高稳定性地块主要集中在北坡镇和广前公司,在其余乡镇也有分布;容易改造地块占耕地总面积的41.04%,主要分布在北坡镇、界炮镇、杨柑镇和广前公司等,该类耕地自然禀赋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并且与城镇、交通干线有一定距离,建设占用的可能性较小;"旱改水"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耦合协调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杨柑镇、北坡镇、界炮镇和广前公司等中部乡镇,是"旱改水"项目布局的优先选择区域;结合研究区实际,确定遂溪县"十三五"期间"旱改水"建设区总面积462.75 hm2。该研究为科学遴选、布局"旱改水"建设项目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慧芳  毕如田  郭永龙  王瑾 《农业机械学报》2021,52(2):168-177,354
耕地保护分区是科学实施耕地保护措施和引导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以晋中市为研究区域,从耕地形态、耕地结构和利用功能3个维度构建耕地保护分区评价指标,并在三维特征耦合分析基础上,将耕地保护区划分为4种类型。结果表明:耕地形态受地形地貌影响,聚集型斑块主要分布在汾河沟谷和黄土堆积地貌区,散布型耕地斑块分布在剥蚀构造和剥蚀侵蚀地貌区;耕地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弱的正相关性,集聚类型以HH和LL为主,累计面积占比为60.19%,HL和LH型零星分布在全区域;功能协调区域主要分布在晋中市西部,其耕地综合利用潜力较大,功能不协调区主要表现为生态功能高于生产、经济功能或经济功能高于生态、生产功能两种情况;根据耕地形态、耕地结构和利用功能等三维耦合分类,将晋中市耕地保护区分为永久农田建设区、土地整治潜力区、农业结构调整区和生态修复退耕区,其中永久农田建设区面积占比最大,为48.79%。  相似文献   

5.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京津冀地区耕地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耕地破碎化和人工干扰程度,以空间网格为基本单元,采用核密度函数法对耕地进行密度计算,继而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密度分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破碎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采用耕地破碎度指数和人工干扰指数对比分析提出耕地整治的方向。结果表明:耕地核密度变化范围为0~95.08点/km2,85%以上的耕地集中分布在区域中部和东南部的中密度区到高密度区,耕地面积随着密度降低而减少;耕地斑块密度指数、斑块边界密度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和耕地斑块聚集度在不同密度区的变化情况均反映出破碎化程度随着耕地密度减小而增大;耕地破碎度指数和人工干扰度指数均随着耕地密度降低而升高,人工干扰是该区域耕地破碎化程度加剧的主要因素。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能合理地反映耕地聚集程度和破碎化程度,可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耕地整治和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小理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耦合关系,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小理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全局Moran’s I、Moran散点图和Anselin local Moran’s I分析了500 m×500 m格网尺度上流域土地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格局,利用GIS技术研究各类用地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局部聚集区与高程、坡度、坡向、与水域距离、与道路距离、与居民点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都表现出全局空间正自相关特性,但空间正自相关性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且在32 km以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自相关程度的空间衰减强度不同。耕地、草地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HH(高值-高值)、LL(低值-低值)聚集趋势,而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显著的HH聚集趋势。草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上游的丘陵或山地区,林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沟壑区和上游山地区,其他地类HH聚集区集中分布在流域下游宽阔黄土梁或开阔河谷区。随高程和坡度增加,各地类HH、LL聚集区面积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 000~1 300 m高程区、15°~25°的坡度区以及正阳向和正阴向区域,是各地类HH聚集分布最多样、面积最集中的区域。建设用地和林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1 000~1 100 m高程区,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1 100~1 200 m高程区,草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1 200~1 300 m高程区。各地类HH聚集区按平均坡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园地和耕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正阳向和半阳向区域(正阳向面积最多),林地和草地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正阴向和正阳向区域(正阴向面积最多)。距水域和道路越远,除未利用地外,各地类HH聚集区面积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距居民点越远,草地HH聚集区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其他地类HH聚集区面积呈不断减小的趋势。各地类HH、LL聚集区集中分布在距水域、道路1.5 km范围内和距居民点3 km范围内。距水域、道路和居民点越近,建设用地、园地和耕地的HH聚集区面积迅速增加。相比HH聚集区,耕地LL聚集区主要分布在1 200 m以上高程区,平均坡度增大,正阳向面积略大于其他坡向面积,与水域和居民点的距离较远且面积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草地LL聚集区主要分布在1 000~1 200 m高程区、15°~35°坡度区,各坡向上分布面积相差不大,与水域、道路和居民点的距离较近且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耕地资源流失态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态势和耕地流失的主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耕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则包括城市化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近20年来,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经济双重影响的海南岛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但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格局尚不明确。基于GLC30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分析了海南岛近2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分布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2000—201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以林地面积增加为主,主要由耕地、草地、湿地和水体转化而来;2010—202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以耕地和建筑用地显著增加为主,耕地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的转化,建设用地的增加则来源于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海南岛林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和草地明显减少;湿地、水体、裸地和海域的面积变化较小。林地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区及东北部文昌市,大部分由草地转化而来;建筑用地主要来自于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湿地、水体和海域的开发,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沿海城镇居民点的周边地区;耕地减少主要是转化为林地,分布在海南海口、昌江、琼海和万宁等市县;草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区,转化为林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海南岛土地利用程度在各个时期变化较小,总体数值处于中间偏上水平,表明海南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稳定性较高,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强度适中。通过本研究可为海南岛土地利用合理开发及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东省2000-2007年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利用耕地资源变化率指数和耕地资源区位指数,结合广东省行政单元和地理分区,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区域耕地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显示:2000-2007年广东省耕地总量逐年减少,全省以珠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粤北耕地面积略有上升;全省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得到控制,被占耕地及时得到补偿,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开发;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其调整趋势在不断扩大,从耕地保护角度出发,农业结构调整尺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土壤侵蚀、社会经济发展等的重要因素。根据1985、1995和2000年3期土地利用TM遥感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等方法,研究了乌裕尔河流域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流域内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3个时期耕地分别占到总土地利用面积的66%、67%和70%左右;林草地面积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所占面积比例由1985年的17.6%下降到2000年的13.9%,而建设用地、水域以及沼泽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占用林地、草地和沼泽地成为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相对剧烈,1985-1995年耕地和林地年均变化速度分别为0.21%、-0.56%,而1995-2000年年均变化速度为0.64%、-2.65%。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因素决定该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而土地政策的变化及人口的增加等人类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该研究可为流域土壤侵蚀产沙变化及水土保持提供借鉴,对于指导该区乃至整个东北黑土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彩菊  张坤 《湖南农机》2009,(2):104-106
在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粮食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无论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土地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协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集约利用土地与科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今后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发展趋于现代化,其突出表现为“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文章首先分析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随后提出几点推动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措施,以期为更好整治土地、推动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粮食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无论是从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土地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协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集约利用土地与科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土地集约利用与评价今后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为例,在对山西省22个城市进行土地分等的基础上,对其国有土地资产进行了粗略的估算,提出了利用城市土地分等成果进行国有土地资产评估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5.
综合用地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新的用地类型,它体现了土地用途由一元向多元、由平面向立体空间发展的趋势。为此,探讨了应用基准地价结合地价楼层分配系数和基准地价结合面积分摊系数两种测算综合用地价格的方法,给出了案例分析,并用剩余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还探讨方法适用范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自实施以来,增加了有效耕地而积,缓解了因建设占用和退耕造成的耕地压力,推动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此,指出了江苏省目前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  杜彬 《农机化研究》2005,(2):34-36,39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征地制度开始暴露出种种弊端,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为此,从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农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布局和农用地耕作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发挥最大的土地生产潜力,对于缓解人地矛盾,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以重庆市云阳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利用ArcGIS9.2的空间分析功能,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标准确定的耕地定义为依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处喀斯特地区的云阳县适宜耕地的土地面积比重不大,根据这样的形势提出了充分利用三峡蓄水产生的大面积水面和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来提高全县的耕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于直接衡量农户集约利用意愿的行为指标难以确定与获取,以"是否愿意耕地集约利用"来反映农户集约利用耕地行为意愿;"是否愿意政府统一规划宅基地"来反映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宅基地行为意愿.运用Logistic模型,从农民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农户耕地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5个方面来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的综合评定.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农用地等别计算中两个重要参数,它们的计算与确定直接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为此,以惠州市惠城区为例,探讨了两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