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广阔,且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目前,我国小麦的栽培管理技术尚不成熟,种植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基于此,总结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以期能够为小麦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进而提高我国小麦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规范彩色小麦生产,统一栽培标准,规定了彩色小麦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技术、耕作技术、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内容,适用于豫西地区彩色小麦的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Pocket PC的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基于Windows Mobile的Pocket PC型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在总结与提炼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使用UML语言进行系统建模,然后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 2003环境下,运用Microsoft Visual C#编写小麦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类和设计用户界面,采用SQL Server CE 2.0管理基础数据,系统实现了小麦播前栽培方案的设计和产中适宜调控指标动态的预测及基础数据管理等功能。系统的建立将为数字化作物栽培管理决策提供新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湿地小麦有其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栽培管理特点,为探索稻-麦轮作方式高产栽培途径,我们对其土壤的水、气、热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为小麦的优势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它的产量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计。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在小麦日常栽培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高产量及高质量的小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此,结合小麦栽培管理的现状,对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提高小麦栽培管理质量,保证粮食储备安全。  相似文献   

6.
农业专家系统在小麦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了农业专家系统的内涵及演变,分析了目前开发的小麦栽培管理专家系统,指出了开发小麦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GIS的作物品质监测与调优栽培系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实现小麦优质高效生产为目标,探讨了基于网络GIS的作物品质监测与肥水调优栽培系统的设计、实现与应用。系统以组件GIS、网络GIS和空间数据库技术等主流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实现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模型与知识的灵活管理。系统以小麦栽培农艺学知识为基础,明确影响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主要因子,通过反演模型和评价模型从遥感影像中提取相关因子用以指导小麦栽培,并根据主要影响因子建立小麦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小麦品质预测。  相似文献   

8.
肖云  陈松鹤  杨洪坤  张雪  郭翔  樊高琼 《核农学报》2021,35(11):2616-2625
为探究优化栽培管理对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穗型小麦分蘖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2019年,以大穗型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品种川农16为材料,在秋闲季秸秆覆盖配施干猪粪条件下适期早播形成优化栽培管理,并以当地常规栽培管理为对照,解析优化栽培管理对小麦分蘖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栽培管理下有效分蘖发生速率提高65.7%,发生期较常规栽培缩短1.6 d,第一、第二叶位分蘖发生率分别提高8.0和27.4个百分点,拔节时第一、第二叶位分蘖叶龄分别达到4.1和3.1;优化栽培管理提高了小麦拔节期N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开花期NSC含量也较常规栽培管理提高1.0~3.4个百分点;优化栽培管理下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主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39.8%、12.7%和9.9%,分蘖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99.2%、35.3%和37.1%,且成熟期分蘖干物质占比较常规栽培管理增加6.2个百分点,收获指数由0.40增加到0.45(两品种两年均值)。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是限制两种穗型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因子,优化栽培管理下川麦104有效穗增加11.0%~18.4%,增产13.5%~30.5%;川农16有效穗增加4.5%~8.7%,增产22.2%~23.7%。研究认为,秋闲季秸秆覆盖配施干猪粪条件下适期早播形成的优化栽培管理,可充分发挥系统优势,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和光合生产,减弱主茎与分蘖的非对称竞争,促进优势分蘖成穗、增产,是适合四川丘陵旱地绿色丰产的栽培管理模式,配合大穗型小麦增产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小麦等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小麦栽培技术的优化成为工作的重点,应加强技术创新,在保证小麦产量达到市场需求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农产品.结合优质高产小麦应该遵循的栽培原则,从小麦播种准备工作、播种时间与密度、种植后管理、冬前管理、收获与储藏及病虫害防治方面介绍了小麦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优质小麦栽培的主攻目标是保持和提高所用品种的品质遗传特性,而栽培措施对优质小麦的品质影响极大。所以搞好优质小麦栽培必须把优质放在首位,以品质为核心,通过合理栽培,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1.
旱作冬小麦施氮肥与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旱作冬小麦施氮与地膜栽培水肥管理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施用氮肥在小麦生育前期连续干旱年中仍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小麦地膜栽培未表现良好的增产作用。施用氮肥有利于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改善,明显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增加小麦的N素吸收,并促进小麦对P素和K素的吸收总量。地膜栽培在小麦生育前期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膜际与膜下栽培土壤剖面水分无明显差异,表层土壤湿度的日变化观测表明地膜具有明显的提水保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种植面积非常广阔。要想实现小麦质量及产量的提高,不断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就要加大优质小麦的推广和宣传,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小麦栽培技术水平。同时,在小麦的栽培管理过程中根据当地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创造管理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提高小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给小麦栽培管理提供指导,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温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栽培(T1)、优化管理1(T2)、高产栽培管理(T3)、优化管理2(T4)4种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氮素吸收、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通过基肥和拔节期追肥2次施肥,提高了干物质快速增长的时间和速率,增加了籽粒中干物质的积累和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穗粒数和粒重,从而达到产量和效率的提高;与T3相比,T4减少了氮磷钾用量,通过提高花后叶片中氮素的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来增加粒重,在不降低产量的同时提高了养分效率。T3、T4模式与T1、T2模式相比,提高了干物质快速增长的时间和速率以及花后小麦茎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在本试验条件下,T2模式是目前生产情况下值得推广的优化栽培模式,T4模式是在产量进一步提高,达到高产条件下兼顾高产高效的最优栽培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小麦作为河南省中牟县重要的农作物,在稳定中牟县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从推进小麦高产技术的运用,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从小麦栽培管理中实现丰产丰收。为此,结合中牟县高产小麦种植的实际,就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及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研究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95(6)161”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可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更适宜小麦根系生长。土壤呼吸强度垄作栽培20~40cm土层>平作栽培20~40cm土层>垄作栽培0~20cm土层和平作栽培0~20cm土层。相同灌水量垄作栽培渗入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显著高于平作,2个小麦品种垄作栽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62kg/m3和1·56kg/m3,较传统平作栽培分别提高21·8%和16·4%。垄作栽培小麦群体内空气湿度较平作栽培降低3·5%~15·5%,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群体透光率均为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且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提高10·0%~13·2%,总干物质产量光能利用率提高10·3%~10·8%。  相似文献   

16.
不同管理方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随着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许多通过不同施氮水平调控,分析作物养分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的相关研究,但是关于高产体系下作物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传统(CT)和优化(YH)两种栽培体系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分析高产条件下化肥氮的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损失的新变化,解析小麦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传统和优化两种栽培体系定位试验中设置15N 微区,采用将15N 标记的尿素表施的方法,通过测定植株、土壤样品分析氮素利用特征。新鲜土壤 NH+4-N和NO-3-N 含量采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15N土壤及植物全氮用美国THERMO finnigan 公司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Delta plusXP 测定。【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优化管理小麦籽粒产量和吸氮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处理,分别比传统管理高35%和34%。优化管理15N利用率比传统管理高,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各器官中氮素的累积量及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均表现为来自土壤氮高于来自肥料中的氮,说明土壤氮是小麦生长的主要氮源。传统管理籽粒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花前累积,转运氮的贡献率为81.65%,优化管理为62.14%。优化管理土壤硝态氮及15N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管理;开花期传统管理土壤表层硝态氮及15N大量累积;收获后4060 cm土层15N 出现累积峰,氮肥随水向下运移。两种管理方式的小麦当季化肥去向均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传统管理土壤氮肥残留率高达 69.33%,优化管理较低,为39.17%。【结论】在优化栽培体系中冬小麦施氮量为139 kg/hm2 时,小麦籽粒产量达到高产且氮肥高效利用。合理调控氮素投入量以及适度的水分胁迫可以实现水氮高效前提下的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植保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保护植物,防止病虫害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为植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基于此,对植保技术进行概述,细致分析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特点,并根据小麦栽培工作的步骤提出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利用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大穗型品种"烟辐188"和"淄麦12"、多穗型品种"济麦22"和"济麦20")对比研究了垄作和传统平作两种栽培方式对小麦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方式显著改善了小麦冠层内光的垂直分布状况,使冠层内不同垂直高度的光照强度显著高于传统平作,并显著提高了小麦冠层内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垄作栽培能够显著降低多穗型小麦品种冠层温度,而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作用不明显;垄作栽培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多穗型小麦品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明显改善小麦生长状况;垄作栽培方式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增加穗粒数,使小麦的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垄作栽培方式更适合分蘖成穗率较高、群体相对较大的多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9.
在减氮栽培模式下保持较高的小麦产量和营养品质对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减氮栽培措施下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和锌、铁含量变化,为筛选适合低氮栽培条件的高锌、铁含量小麦种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温室砂培试验,研究了4个氮供应水平对4个小麦品种(济麦22、石4185、Hatcher、Intrade)农艺性状及锌、铁利用的影响。无论多分蘖类型还是少分蘖类型小麦有效穗数、地上生物量积累皆随着氮供应量减少而下降;籽粒锌、铁含量随着氮供应量减少而显著下降;在减氮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间锌、铁积累表现差异较大。在减氮条件下筛选锌、铁含量较高的小麦种质资源并用于改良当前栽培品种是可行的,今后亟待在减氮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筛选高锌、铁含量小麦种质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稻茬晚播小麦氮肥用法用量,构建特定肥水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发挥生产指导作用,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在沭阳县开展氮肥施用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效益、环保等角度考虑,沐阳县稻茬晚播小麦中等肥力田块适宜施氮量(纯氮)为262.5 kg·hm-2,适时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