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闽北山地马尾松林生物量调查及其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层切割法对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研究。根据各径级标准木生物量建立回归方程,估算不同年龄马尾松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同时还比较了不同年龄林分生物量结构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林生物量及其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分层切割法对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研究。根据各径级标准木生物量建立回归方程,估算不同年龄马尾松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同时还比较了不同年龄林分生物量结构和生产力。马尾松林的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净生产力随着年龄增大而呈抛物线状态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按径级标准木法,测定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第1,2,3代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分别为37.81,37.02,26.59 t/ hm2;林分年净生产力分别为12.60,12.34,8.86 t/(hm2·a);干材年生产力分别为6.12,6.14,4.33 t/(hm2·a)。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趋势不明显,第2代林干材生产力高于第1,3代林。  相似文献   

4.
马来甜龙竹地上部分含水率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马来甜龙竹1年生、2年生、3年生3个龄级立竹不同径级地上部分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竹地上竹秆、枝条和叶片含水率明显高于2年生和3年生竹;同龄竹比较,竹秆含水率最高;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马来甜龙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利用胸径和秆高估算立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编制本表,在本县腰街、水塘两乡柠檬桉人工林中按径级随机抽取了66株标准木,伐倒后用累高求积法分别求算单株树木材积,伐倒木径级分布为6-28cm,年龄4-6年,其所在地区海拔800-1000m,林分密度166-330株/亩。首先:对所选取的标准木,先用轮尺测其胸径和地径,伐倒后按递减的树干等差级数进行树干区分,直径差  相似文献   

6.
我们根据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疏伐的施工设计工作和一些调查研究工作的需要,编制了落叶松人工幼令林立木一元材积表。共收集标准木479株,按照1米区分段求积法计算出每株标准木的材积,按照1厘米一个径级求出各径级的平均断面积和平均单株木材积,配材积和断面积的加权直线回归方程式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的根系生物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分别测定5种造林密度20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标准木的单木和行间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根系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级别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其中根桩和粗根占根系生物量构成的90%以上.行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中根>细根>小根.不同密度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呈现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的趋势.5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的表层土壤中,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2%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除了小根以外,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林分行间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密度也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西缘楠木人工林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四川盆地西缘桶木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按径级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幼树下木层和草本地彼物层的生物量,据调查数据,按相对生长法则建立了乔木层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精度均在92%以上.结果表明,楠木林分的生物量为174.37T/h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66.77T/ha,占林分生物量的95.6%.乔木层平均净生产量为7004.47kg/ha·a.文中还详细讨论了优势木、平均木及被压木的生物量及产量结构,以及根系生物量的层次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样方收获法,对24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生物量为120.55t/hm2,年平均净生产力为8.47 t/(hm2.a),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下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02.17t/hm2,净生产力为8.09t/(hm2.a),其生物量分配格局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在林分产量结构方面,8 m以下树干生物量占其总量的81.80%,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主要分布在10~14 m,分别占树枝和树叶总生物量的71.11%和73.05%,地下根系生物量分配格局为粗根(直径大于5 cm)>根头>中根(0.5~5 cm)>细根(<0.5cm),粗根生物量占根总生物量的53.98%。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标准木法测定了不同径级云南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物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5~7.5 cm径级云南松生物量为(6.642±1.129)×103 g·株-1;7.6~12.5 cm径级为(2.533±0.387)×104 g·株-1;12.6~17.5 cm径级为(5.897±1.331)×104 g·株-1;17.6~22.5 cm径级为(1.063±0.211)×105 g·株-1;≥22.6 cm径级为(2.208±0.409)×105 g·株-1。在不同径级组成中云南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变化:随着径级的增大,主干和根部生物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枝和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为先升高后降低,而树皮的比例则一直下降。主干生物量在0~2 m高度层最大,占总生物量的27.62%。6~8 m高度层枝、叶生物量最大,分别占各自总生物量的35.85%、38.34%。云南松根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深度内,占总根系生物量的65.49%。  相似文献   

11.
川西高山林区人工林生态学研究--种群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及种群结构分析法,对川西云杉人工林种群的表现结构、立木蓄积结构、生物量结构进行分析表明:(1)高密度种群高度集中分布在4~8高度级,约占77%,中密度种群高度集中分布在6~10高度级,约占82%;(2)株数按径阶分布的峰值出现在低于平均直径的6cm径阶(5.0~6.9cm之间),然后两侧株数逐渐减少,呈左偏截尾正态分布;(3)总蓄积量按径级分布以10cm和12cm径阶林木蓄积量最大,分别占总蓄积的19.0%和18.80%;(4)株数总生物量和器官生物量随径级变化基本呈正态分布,而径级生物量最大出现在林木株数最多的12径级,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28.0%,低于平均直径的2~8径级生物量仅有13.719T/hm^2。仅占总生物量的12.7%。  相似文献   

12.
以龙里林场17 a三种不同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逐层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对其平均标准木和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根系总生物量受密度影响显著,C(25.78 t·hm-2)>B(15.77 t·hm-2)>A(12.47 t·hm-2),占根系总生物量(根桩除外)的87.8%以上的根系分布于0~30 cm的土层中,不同径级根系中,以根桩和粗根所占比例最大。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受密度影响较大,除中根外,土层深度对小根和细根分布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水平方向,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变化趋势各异,细根和小根生物量在距离树干约1 m处达到最高,根系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离树干0.5 m的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径级根系的生物量都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在对广西沙塘林场巨尾桉2年生人工林调查基础上,按标准木法测定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为16.57 t/hm^2,其中,干、根、叶、枝、皮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依次为46.67%、16.85%、14.62%、12.16%、9.62%。应用建立的估算模型估测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西部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它既表明森林的经营水平和开发利用的价值,同时也反映森林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上的复杂关系。生物量数据是研究许多林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基础。因而,在当今森林资源监测中,基于全树利用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将森林生物量作为监测内容已在全球受到普遍关注。因此,森林生物量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数据取自大庆市红旗林场的7块标准地。在标准地内每木检尺,测量胸径、树高、冠幅,并按等断面径级标准木法共选取了14株标准本,以1m区分…  相似文献   

15.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及枝解析木法调查树冠生物量,并采用标准枝法与枝条模型估算法对估测的树冠生物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枝长与枝基径,枝条生物量与枝基径、枝长等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一级枝长模型及枝条生物量模型。通过对枝条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比较,结果表明:枝基径与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幂函数拟合的精度较高,参数估计较稳定;虽然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较大,但因参数变动较大,预测不稳定。在树冠生物量模型研究中,基于胸径建立异速生物量模型,相关系数R2值达0.906以上;通过对估测树冠生物量模型的比较,枝条模型估测法优于标准枝法,同时对模型进行F检验,F值达极显著水平,所选枝条生物量模型对长白落叶松树冠生物量的估测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湖南碳汇项目林主要类型,充分利用"八五"-"十二五"期间课题组自有成果,同时开展补充调查,以项目林28个主要建群种为研究对象,依据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群落结构、林龄等因素综合布设386个固定样地,按径阶组分不同的树高级选取目标径阶标准样木2 139株,实测标准木生物量,利用11种形式的生物量模型分别对各树种单株生物量进行拟合,得出拟合效果最优的单株生物量模型,通过评价与检验,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估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水杉人工林中选择林分结构、林龄相同的标准地进行调查,按径阶选择8株标准木,测定每株标准木的胸径、树高、叶面积和各部分的生物量。应用相对生长分析法,通过多元筛选建立了水杉人工林各器官间相互关系的模型。单株D~2H 和叶面积呈一元线性回归关系,与生物量间呈幂函数回归关系;单株胸径和生物量呈一元线性回归关系;不同高度与含水量间呈二次函数关系。这些模型的建立,为分析林分结构,评价光合生产能力,探讨水杉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布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梁山慈竹秆形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山慈竹分布于西南各省,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及园林绿化等.以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不同径级的标准竹,对其胸径、竹高、秆高、节长、节数、竹壁厚、基部直径、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等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梁山慈竹秆形结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结果发现胸径与地上部分鲜重、秆重、秆高等因子拟合较好;梁山慈竹的竹节长度呈"短-长-短"的分布规律;梁山慈竹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04 t/hm2.  相似文献   

19.
用欧美杨密度试验林中所选择的标准木和侧枝作材料,以侧枝和树干的长度及直径为观测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和估侧方法拟合侧枝的叶片、枝条和枝叶总生物量及树干生物量回归估侧模型,并对不同的估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检验。经筛选,叶片、枝条及枝叶总生物量的枝长指数模型和基径的幂函数模型拟合最好,树干生物量则以树干长度与直径相乘积的指数模型最优。不论侧枝分龄与否和树干分段与否,所建模型均能获得较精确的估测结果。以5株活立木1992~1994年生长量观测数据为资料进行实测检验,估测值与伐倒实测值之间,树冠生物量相对误差平均为4.31%,各株树干的相对误差都小于5%,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平均只差2.52%。  相似文献   

20.
回归分析法是构建单木生物量模型进而估算群体生物量的基本方法。本文研究了攀枝花市马店河一个麻疯树4年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模型的构建过程,运用相关生长定律分析参数合理性,并筛选了适宜的模型构建参数。首先,用地径、高度、D2H、树冠直径、冠幅、枝下高、树冠垂直投影体积这些灌木生物量测定中经常采用的外部形态指标构建麻疯树单木生物量模型,得到拟合性最好的幂函数、抛物线、对数函数模型。其次,采用树体构型指标,如枝条数量(不同年龄枝级)与分支率(总体分支率、)参数构建单木生物量模型,得到相关性不等的幂函数、抛物线模型。用年龄平均法与直径增量法同时估算了麻疯树单木生产力,分别为Pa=4.93±3.92 kg.a-1,Pd=4.59±3.82 kg.a-1,方差分析差异不明显。经回归,获得单木生产力模型。通过排序,获得对生产力贡献较大的因子,并对筛选的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得到Y=∑AiXi(其中Ai为第i个常数,Xi为第i个变量,i为测定变量总个体),提高了估算的精确度。分析表明,地径、冠幅直径、冠幅、冠幅垂直体积都能较为准确的估算单木生物量、生产力,但生殖生物量估算相关系数在0.8以下(0.607〈r2〈0.753),精确度不高,表明生殖自身特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