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探索河南省信阳市茶园灰茶尺蠖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信阳农林学院研究人员以灰茶尺蠖为研究对象,选择10种药剂进行室内药剂筛选,进而将筛选出的药剂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辛硫磷乳油、240g/L虫螨腈悬浮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g/L溴氰菊酯乳油、30%唑虫酰胺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较高,均在90%以上,筛选出来进行毒力测定;灰茶尺蠖对室内筛选出5种药剂的抗药性大小为30%唑虫酰胺悬浮剂(2.8129)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探索试验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广东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12日上午在福州市晋安区创新村茶树地,通过进行不同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研究12%甲维·唑虫胺悬浮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1天,1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唑虫酰胺悬浮剂30g/667m2处理防效86.98%、1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唑虫酰胺悬浮剂40g/667m~2处理防效90.08%,防效优于对照药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20g/667m~2处理防效83.23%、1%甲氨  相似文献   

3.
不同杀虫剂防治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对小绿叶蝉防效最好、生物农药苦参碱、黎芦碱对小绿叶蝉也具较好防治效果,苏云金杆菌、印楝素、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苏云菌等对茶尺蠖控制效果好;新型酯溶性化学农药如茚虫威、噻虫·高氯氟虫螨腈等不但防治茶小绿叶蝉高效、对茶尺蠖也具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10月14日,福建省德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获批临时登记国内企业首个唑虫酰胺制剂产品(不含分装登记产品)——15%唑虫酰胺悬浮剂,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茶树茶小绿叶蝉。此前,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美国默赛技术公司分别登记有15%唑虫酰胺乳油和30%唑虫酰胺悬浮剂产品,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分别为茄子蓟马、十字花科蔬菜叶菜小菜蛾和茶树茶小绿叶蝉。2家外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唑虫酰胺用于防治甘蓝田常见害虫的可行性和合适剂量,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相应方法测定了30%唑虫酰胺悬浮剂对小菜蛾、黄条跳甲和蚜虫的防治效果.2018年和2019年试验中30%唑虫酰胺悬浮剂90、112.5 g/hm2对小菜蛾药后7天防效达85.63%、89.17%和88.54%、91.34%,略高于或显...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肖强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合作研究明确了我国茶园广泛分布、形态极其相近且均在茶园为害的茶树害虫茶尺蠖可分为灰茶尺蛾Ectropisgrisescens(Warren,1894)和茶尺蠖Ectropisobliqua(Prout,1915)两个近缘种,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近期的《昆虫学报》和封面文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是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我站茶园发生的主要是油桐尺蠖,其为害的严重性,猖獗时并不次于茶毛虫;茶树被害后,叶片无存,造成严重减产。我站茶园1958年被此虫危害的茶树过50%,经积极防治,方未猖獗成灾。为彻底防治茶尺蠖(油桐尺蠖),我们在观察生活史的同时,进行了防治方法的调查研  相似文献   

8.
为摸清信阳茶园常用药剂的残留情况,跟踪检测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等10种农药施用后在不同时期新鲜茶叶内的农药残留参数。检测结果显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药后2 h时检测出含量为7.320 mg/kg,与欧盟规定茶叶中最高农药残留限量要求的10 mg/kg较接近,但其消解速度较快,在第3天时已降至2.060 mg/kg。综合看,茶小绿叶蝉和茶尺蠖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水平较低,且茶叶药剂残留量均在欧盟规定茶叶中最高农药残留限量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在茶叶的生产中,施用农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控制茶树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保护茶树的正常生育,确保茶叶高产、优质。本文为了验证15%凯恩(茚虫威)对茶园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在松溪县内茶园中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茶园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凯恩(茚虫威)都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单位用量18mm/667m~2、24mm/667m~2、30mm/667m~2,防效差异不显著,且药后7天,防效表现最好,在88~92%之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分子标记手段,对采集于贵州省思南县3个茶园的茶尺蠖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思南茶园茶尺蠖11个样本的序列与已知的灰茶尺蠖序列一致(遗传距离为0~0.2%);基于遗传距离和NJ树的分析初步鉴定思南茶园茶尺蠖种类为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本研究证实了灰茶尺蠖在贵州的分布和为害,为其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为探究不同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2016年,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开展了6种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甜瓜蚜虫的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天防效达95%以上,可用  相似文献   

12.
13.
1 试验目的近年来宣郎广丘陵茶区茶园大面积发生茶尺蠖 ,世代重叠 ,危害严重 ,化防次数和剂量逐年增加 ,这给茶叶中农药残留构成极大威胁。为探索植物源农药防治茶树害虫 ,于 2 0 0 0年开展了以验证 1 .2 %中垦牌苦参素对茶尺蠖田间防效。2 试验条件2 .1 试验对象  1、2龄茶尺蠖幼虫 (少数 3龄 )。2 .2 试验环境 选择 2 1~ 2 9a生缓坡条播槠叶群体茶园 ,红黄壤且肥力中等 ,树高 85~95cm ,树冠覆盖度 95% ,产量中等。3 试验地点与时间8月 9日在宣城区杨柳镇茶场、云盘山和华西村办茶场 ;9月 5日在宣城区双塔寺国营茶场、高桥乡双…  相似文献   

14.
4000IV/mg Bt颗粒剂防治茶尺蠖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尺蠖,属鳞翅目尺蠖蛾科,是茶园尺蠖类中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种类之一,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尤以江、浙、皖、湘等省发生严重。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树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茶尺蠖在我省沿江一般年发生六代左右,由于常规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茶制品农残偏高、茶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茶叶出口受阻,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有效改变,必将导致我国茶业退出国际舞台。为寻求防治茶尺蠖对路农药,加快我区茶叶生产无害化发展的进程,我们引进4000IV/mgBt颗粒剂对茶尺蠖进…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是苏、浙、皖等省茶树上的主要害虫。因此,进行茶尺蠖种群消长规律、测报办法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进行上述有关研究中,要正确测定田间虫量,必须首先开展研究茶尺蠖种群数量在茶园中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方法这一基础工作。为此,我们于1982年6月4—6日在十字铺茶场对茶尺蠖幼虫在茶园空间的分布型和抽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明确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风险,为唑虫酰胺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江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在室内用唑虫酰胺对小菜蛾进行抗性选育,并应用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和抗性发展速率。结果表明,连续筛选前13代(F0-F13),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江西正邦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申请的11.8%甲维盐·唑虫酰胺悬浮剂(唑虫酰胺10%+甲氨基阿维菌素1.8%)获批正式登记,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茶树茶小绿叶蝉,推荐制剂用量为30~40毫升/亩,建议于茶小绿叶蝉低龄若虫发生始盛期施药,施药均匀周到,使用安全间隔期为7  相似文献   

18.
茶尺蠖(ectropisgrisescensW arren),又名拱拱虫,量天虫、造桥虫,属鳞翅目尺蠖蛾科。该虫在我区主要分布在广阳、和平、甘棠、三口、谭家桥等103省道一线的茶区。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广阳茶场,黄山茶林场,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有较大面积发生,并受害成灾,使夏、秋茶严重减产。为进一步摸清该虫的发生规律,给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一些观察和调查。1发生危害主要特点据2003~2004两年观察,黄山地区茶尺蠖一年发生5~6代,以5代为主,局部地区茶园(平坦茶园、准平原茶园、畈区茶园)发生6代,以蛹在茶丛根际表土内越…  相似文献   

19.
<正>茶尺蠖是皖南丘陵茶区常发性重要害虫之一。由于茶尺蠖年发生代数多、发生期长,三代以后即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所以每年都有部分茶园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为此我们对其在茶园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与观察。在初步掌握该虫在本茶区发生危害特点基础上,制定了系统的防治办法,有效地控制了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虫杀净防治茶树主要害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杀净是由植物源药剂与拟除虫菊脂复配而成的广谱、高效、低毒杀虫剂,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对多种作物的鳞翅目、同翅目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000-2003年作者进行了3.2%虫杀净EC防治茶树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蚜等害虫的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