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套种马铃薯。梨园内行间可套种6行马铃薯。行距为4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播4500~5200株,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套种大蒜。选用早熟品种,8~9月份播种。每亩施农家肥3吨,碳铵50千克,普钙50千克。行距15~17厘米,株距5~7厘米,每亩播7.5万株左右。在11月份至次年1~2月份收获蒜苗,或者4~5月收获蒜薹。  相似文献   

2.
<正>1适期早播铁茬点种或铁茬机播,播期越早越好,播后快浇蒙头水。2合理密植种植密度每亩4500~5000株,确保苗齐、苗全、苗壮。3科学浇水施肥  相似文献   

3.
<正>1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及合理密植是玉米稳产、高产的基础。1.1适时早播。当土壤耕层5~10 cm,地温稳定在10℃时播种为宜。建议实行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的耕作方式。1.2合理密植。大穗稀植玉米一般以每亩留苗2 800~3 000株为宜。而耐密型玉米一般以每亩留苗3 500~4 000株为宜。一般每公顷播种量37.5 kg。2施足底肥适时追肥  相似文献   

4.
<正> 秋播大蒜——玉米——芹菜一年三种三收种植模式,一般每亩可产蒜薹600公斤、玉米400公斤、芹菜5000公斤,效益显著。栽培技术如下: 1 秋播大蒜 秋分前后播种为宜,最晚要在10月1日前播完。保证冬前蒜苗能长到4~5片叶,长势健壮。 1.1 选种。选个头大且均匀,颜色鲜白的大蒜作为种蒜。播前2~3天,选中午晒蒜种4~5小时。 1.2 施肥。大蒜喜粗肥,每亩基施腐熟粗肥3000~5000  相似文献   

5.
据各地密度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郑单二号玉米在500—600斤产量水平的条件下,以3000—3500株为宜;在700—800斤产量水平条件下,以3500—4000株为宜,在1000斤左右产量水平条件下,以4000—4500株为宜;育苗移栽可增加到5000株。目前大面积生产的密度偏稀一般2500株,有些社队只有2000株,甚至更少,大大影响了郑单二号的增产作用。一、密度试验结果汇总在500—600斤产量水平条件下,据四处试验结果,以每亩3300株产量最高,亩产620.4斤;每亩3000株、3500株的单产  相似文献   

6.
小麦新品种济宁16号是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产优质品种,研究济宁16号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济宁1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鲁西南地区,济宁16适宜播期为10月9~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9~14日;适宜播期内播种量以每亩基本苗14万~20万为宜,依播期调播量。晚播条件下基本苗在28万~32万产量最佳,可以发挥该品种的最大经济效益和高产潜力,为当地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8-2009年度弱筋小麦播期播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设计品种、播期、播量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本地主推弱筋小麦品种不同的播期、播量对产量及倒伏和冻害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上应合理选择品种、播期、密度,在特殊气候(冬春多次低温寒潮导致小麦受冻影响较大)条件下,本地区晚播麦产量高于早播麦,不同播期的产量高低顺序为11/1111/1711/510/3010/24;在早播情况下,每亩以8万基本苗为宜,迟晚播条件下,以16万~24万基本苗为宜,常规播期以8万~16万基本苗,可以获得高产。从播期、密度综合角度考虑,若要规避不利气候(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威胁,可以选择比常规播期推迟1~2周、16万~24万基本苗播种,从而可以减轻冻害给小麦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华油杂62、大地95的两个播期(10月2日、10月28日)、四个密度(每亩分别为2万株、3万株、4万株、5万株)等组合成8个处理进行大区简单对比试验表明,华油杂62各处理因受冻程度轻、长势稳,均达到目标产量;大地95各早播处理因早薹受冻严重、分段结实现象明显、菌核病重而产量较低,迟播处理也因生长势不强产量也未达标。早播密度(10月2日)本试验以2万株/亩为宜;迟播密度(10月28日)本试验以5万株/亩为宜,通过以密补迟来达到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指标 实行一年三熟制。每亩产青葱4000~4500公斤,单株茎粗1.1.5厘米.株高50~55厘米;每亩产伏葱1800~2000公斤,单株茎粗0.6~1.0厘米,株高30.35厘米;每亩产秋葱3000~3500公斤,单株茎粗0.9~1.4厘米,株高40.50厘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的产量和抗倒性能有一定影响,为了明确播期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安排早播、传统播期和适期晚播这三个播期,分析两种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抗倒性能。试验证明,适期晚播能够显著降低小麦的茎秆重心高度、株高和基部节间长,提升茎秆的机械强度,并与早播、传统播期中的籽粒产量相当。所以,适期播种能够在高产的同时,使小麦的抗倒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1.
夏大豆选种应选用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生长季节,又能适期成熟的品种。夏大豆获得高产需早播、早间苗、早中耕、早追肥。种植密度要遵循"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早播宜稀,晚揪宜密;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播期播量对郑芝98N0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芝98N0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播期播量对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芝98N09在三门峡市豫秦晋黄河三角芝麻生态区的适宜播期为6月1~10日,适宜密度为每亩5000~10000株.随着播期的推迟,株蒴数、蒴粒数减少,千粒重、单株产量降低;同一个播期随密度的增加株蒴数、蒴粒数不断减少,千粒重、产量也不断降低.综上,在豫秦晋黄河三角芝麻生态环境下,郑芝98N09采用每亩10000株密度下的适期早播模式有利于其群、个体的发育,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豫油2号高产栽培数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回归旋转设计,建立了双低油菜豫油2号高产栽培数学模式。频率分析表明,豫油2号亩产150公斤以上,要求播期在9月23~9月26日,每亩密度为1.56~2.23万株,尿素用量为每亩18.45~26.85公斤。三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顺序为播期>密度>施氮肥量。  相似文献   

14.
一、壮苗关 1.建立苗床,适时播种选择距栽培地较近,管理方便,背风向阳的地建立苗床.苗床可建立成拱形或斜面形.拱形苗床以南北走向,东西排列为宜;斜面形则以东西走向,南北排列为宜.为了便于管理,每个床面以宽1~1.2米,长8~10米为宜.要用未种过瓜类的熟土和厩肥,以3:2的比例充分混合、捣碎过筛后做为苗床土.苗床建好后,视栽培品种确定播种期.一般说来,早熟品种宜早播,晚熟品种可适当晚播;抗寒性强的品种宜早播,耐热性强的品种可晚播;有保护设施的宜早播,露地直播的可适当晚播.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07,(18):35-35
一、播种、定植 一般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前将种子浸湿吸胀后沥干,放在低温、避光条件下催芽3~5天,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苗床要平整,土要细、碎、匀,茴床应用遮阳物进行避光降温,保湿,避雨。落籽要稀播浅播,并掌握不伤幼芽。齐苗后逐步进行通风和间苗。苗龄40天左右,4~5片真叶时带土移栽。移栽株行距以35厘米×40厘米为宜,每亩栽5000株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予西丘陵旱地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初步分析,得出了予西丘陵旱地亩产皮棉五十公斤以上的技术措施是:适时早播(四月五日~四月十日播种并加盖地膜);以密取胜(密度以每亩8000~9000株为宜,结合早打顶)。  相似文献   

17.
一、提高西瓜杂交制种产量的技术措施 1.确定合理母本种植密度一般杂交制种密度为商品瓜密度的1.5~2倍以上.一般母本长势偏弱,分枝力中等,坐果性良好的组合,如新红宝、金钟冠龙、新澄等,母本密度以每亩2000株为宜,株行距为0.3米×1.2米,单蔓整枝;母本生长势中等,分枝力中等,坐果性一般或较好的组合,如郑杂5号、京欣一号,母本密度以每亩1500~1800株为宜,株行距为0.3米×1.3~1.4米,单蔓整枝;母本生长势强,分枝力强,坐果性一般或偏差的组合,如西农8号、丰收一号、丰收二号等,母本密度以每亩1200~1400株为宜,株行距为0.3米×1.8~2.0米,双蔓整枝.田间种瓜坐果率达90%以上,有效种瓜数达1100~1800个,就可获高产.  相似文献   

18.
正1栽培管理1)田块选择。选择土壤肥力中上、排灌条件好、无荫蔽、周边100m之内无棉花种植的田快。制种田保证没有外来花粉串粉。2)播种时间。4月中下旬土壤下5cm温度稳定通过14℃时即可播种。播前晒种2 d后用敌磺钠拌种。3)播种规格。株行距为35cm×85cm。每塘播棉花种4~5粒,保证每亩密度4500~5000株。  相似文献   

19.
为使晚播小麦获得高产,探索了小麦在晚播条件下不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月中下旬晚播情况下,小麦的播种量以12.5~15kg/667m2为宜,并总结与完善了一套适合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2~2005年,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进行了小麦晚播避旱、涝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将小麦播期从4月初推迟至5月中、下旬,以期使其避过干旱、错过雨季,从而提高其产量及收获品质。4年的测产结果表明,晚播麦田的小麦产量比传统播种条件下,每亩增产60~100kg,增产效果明显。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