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又到一年一度牡丹季。4月5日,第二届常熟市江南红豆文化园牡丹花会在江苏常熟梅李镇开幕。江南红豆文化园是千年古镇——常熟梅李镇的一张新名片,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园内亭台水榭,古木名花繁多,绿树成荫,鲜花成行,是江南地区颇具规模的红豆树培育和文化传承基地。牡丹是江南红豆文化园的一大亮点,汇集了江南、西北、西南、中原四大牡丹种群以及百年精品牡丹等400多个品种。其中还有来自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名贵紫斑牡丹。  相似文献   

2.
长沙王陵牡丹园牡丹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是我国江南牡丹品种群的分布区之一,牡丹栽培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形成了湘西北以观赏牡丹为主和湘西南以药用牡丹为主的两个栽培中心。本世纪初,在湘西北的永顺、新晃、凤凰等县相继发现了一批百年以上的古牡丹。2008年湘西南的邵阳市药用牡丹种植面积达4000公顷,年产丹皮2500吨,是我国丹皮的中心产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名花产业化牡丹当先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花产业化,牡丹当先行,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历史需要。我们应尽快形成共识,以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牡丹产业化。 丰富的品种奠定了牡丹产业化发展产基础 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牡丹已形成了适应性相当广泛,花色、花型十分丰富的品种及品种群。  相似文献   

4.
牡丹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已有1 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牡丹的根皮是传统中药材。近年来,牡丹保健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对牡丹活性物质进行深入研究、促进牡丹产业的发展,对牡丹花、叶、皮及种子中的活性物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素有“世界园艺之母”的美称。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礼记》中已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可见菊花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此外,芍药有二千多年历史,牡丹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梅花、蕙兰、桃花、玉兰、水仙、山茶花等,也都有千年以上的栽培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其中花卉种类之多,为世界之首。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最近,已有2000余株菏泽牡丹和芍药在北京安家落户,为市场提供商品鲜花。菏泽市,古称曹州,是驰名中外的牡丹之乡;栽培牡丹、芍药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目前面积共有6000余亩,品种600多个,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石榴是世界上栽培较早的果树之一,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栽培历史。近几年科技人员选育出的奇特新品种牡丹石榴和黑籽大果石榴,集观赏、食用、药用、保健于一体,又是城镇、家庭、绿化美化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的新品种,深受人民喜爱。1牡丹石榴花朵特大,胜似牡丹花,故而得名,花的直径10cm以上,最大可达14cm,红色重瓣,花期长达150d之久,成树单株每年可开三千多朵花。牡丹石榴结果早、果实大、产量高、品质佳。二年开花,三年结果,单果重500g左右,最大1500g,盛果期单株结果25~30kg,产量2500~3000kg/667m2。2黑籽大果石榴最近…  相似文献   

8.
牡丹原产中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即日本奈良时代输入日本算起,日本栽培牡丹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作为一个特殊品种群,日本牡丹的形成及其商品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决不是偶然的。目前,在牡丹生产全球化,并逐渐成为世界名花的过程中,日本牡丹和中国牡丹一样,已成为国际商品牡丹市场不可缺少的内容。 日本牡丹作为一个有别于中国牡丹的特殊品种群,始成于江户时代,明治时期以后商品化生产得到了持续发展。 牡丹雍容华贵,是和平幸福的象征,伴随着牡丹的传入而被日本人民所接受,但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重瓣牡丹品种并没有在日本得到传播和发展。日本人民根  相似文献   

9.
中国牡丹由野生到栽培,由药用到观赏,逐渐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的栽培群体。牡丹的药用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观赏栽培,也有1600多年。据考证,牡丹品种的培育始于隋代;并进入宫苑,到唐代栽培极盛。宋至明清,栽培中心虽有变化,但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相似文献   

10.
“国运昌时牡丹兴”,这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近年来,随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步伐,中国牡丹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发展高峰期,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牡丹文化更是日趋繁荣。在这种历史大势下,一部集科学与文化于一身,熔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  相似文献   

11.
<正>8月的菏泽,绿树如茵、繁花似锦。8月9日上午,2019全国牡丹芍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山东菏泽举办。来自河南、安徽、甘肃等14个省市牡丹芍药行业协会、鲜切花协会、牡丹园等单位的300余人参会。菏泽市委副书记张伦在致辞中说,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自1992年以来,菏泽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8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推动了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今年4月12~14日,菏泽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牡丹大会。目前,菏泽牡丹拥有9大色  相似文献   

12.
牡丹国内外生产状况及市场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着1600年栽培历史的中国牡丹及其牡丹文化目前已经传遍世界各国。今天牡丹在国外尤其是在日本已有了雄厚的生产基础,在国际市场上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过去的牡丹出口基本上是单纯的种质输出,必须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大力发展牡丹生产,变种质资源输出为牡丹产品输出,才能在加入WTO后充分发挥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了解牡丹的国内外生产现状以及市场特点和动向,对于我国牡丹产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牡丹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栽培规模空前,生产成本低。但是,目前中国牡丹产业迫切需要提高和改善商品种苗质量,并有意识地开发和培育国内外市场。 中国牡丹在数千年历史中曾有过多次发展高潮,在洛阳、长安、杭州、陈州、天彭、亳州、曹州等地先后形成过栽培中心。发展到今天,中国牡丹初步形成了以中原、西北、江南和西南四大品种群,包括延安、保康等若干地方小品种群组成的大家族,自然栽培遍及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品种近千,资源十分丰富。就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13.
郭利利 《种子科技》2023,(14):63-65
紫斑牡丹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其中甘肃省属于紫斑牡丹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因此该种牡丹也称作甘肃牡丹。紫斑牡丹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颜色较多,色彩浓郁,根皮被称为丹皮,种子加工后可制作成牡丹油,具有药用价值,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紫斑牡丹的种植规模也持续扩大,紫斑牡丹苗木培育质量会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应对培育技术要点进行落实,同时对各类病虫害进行防治,减轻病虫害给紫斑牡丹带来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紫斑牡丹的特性,提出了紫斑牡丹苗木培育技术要点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为紫斑牡丹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菏泽市牡丹乡赵楼村,种植牡丹已有400多年历史,是菏泽牡丹的发源地之一。三十多年来,该村党支部在带领花农发展花卉生产和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依靠科技振兴花卉事业。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先后培养花卉科技人员800余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5%以上,其中,取得科研成果的17人,应聘在北京、广州、  相似文献   

15.
牡丹是多年生小灌木,需要每年进行修剪,才能够保持株形完美、生长旺盛、花大色艳,同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有些资料认为牡丹修剪主要是在春季进行,而笔者通过多年的牡丹生产管理工作实践发现,牡丹的  相似文献   

16.
谷雨前后,牡丹盛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一派“万枝红艳露凝香”的胜景,将华夏大地点缀得分外妖娆。 牡丹,也称“花王”、“谷雨花”、“富贵花”等,毛茛科落叶小灌木,“故乡”在我国秦岭一带,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牡丹,秦汉时作为药物,供观赏用始于隋,盛于唐,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就描写了当时京城赏牡丹的盛况。北宋时,洛阳成了全国牡丹栽培中心,有“洛阳牡丹冠天下”之  相似文献   

17.
时值5月,太行山西侧潞城县南舍村的一株900多年历史的牡丹——紫云仙应时怒放,格外引人注目。这株紫云仙主干直径45厘米,高达2.12米,树冠直径2.7米,分枝百余根,最粗者直径25厘米。它从每年立夏这天开始  相似文献   

18.
<正>河北邢台市的柏乡县牡丹文化历史悠久。相传两汉年间,光武帝刘秀曾藏在牡丹花间躲避王莽追兵,并赋诗一首:"小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牡丹之名由此而来。如今,经历两千多年依然盛开的七株汉代牡丹位于柏乡县北郝村汉牡丹园内,距柏乡县城5公里,是国家牡丹芍药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9.
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落叶灌木.我国是芍药属牡丹组的分布、起源、演化的中心,早在宋代就达到了很高的园艺水平,现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种群.中国牡丹品种根据野生原种和栽培地区的不同,可分为 4个品种群,即中原品种群、江南品种群、西南品种群和西北品种群.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牡丹园艺品种体系发展主线应是中原品种群,副线即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牡丹出口量逐年攀升,菏泽、洛阳、甘肃等地牡丹已纷纷走出国门,远销到欧洲、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欧美主要牡丹输入国也不断提高检验检疫要求,多次提出病原菌问题,给我国的牡丹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日本牡丹产业化水平较高,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国牡丹出口的竞争对手,日本牡丹更是不断进入我国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