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9046和C8605-2是基础来源完全相同的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研究它们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的结果表明,丹9046和C8605-2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自交系铁C8605-2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C8605-2是当前我国玉米育种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的主要玉米自交系之一,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具有配合力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突出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以它为亲本组配的玉米杂交种,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倒性、抗病性强,推广面积大,品种生命周期长。截至2005年底,以铁C8605-2为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通过国家或省审定推广的品种有14个,种植面积达870万hm2,利用铁C8605-2作中间试材选育的衍生系16个,审定的玉米杂交种16个以上,已在生产上推广种植,种植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丹玉69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2000年以C8605-2为母本,以丹99长为父本组配的玉米单交种。2005年通过辽宁省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亲本特性和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粮饲玉米新品种丹玉39号(原代号丹科2109)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于1996年以C8605-2为母本,以自选系丹59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在各级试验示范中表现突出。2001年12月通过了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9月通过了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省级鉴定。  相似文献   

5.
玉米自交系C8605的引入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8605玉米自交系由辽宁省铁岭市农科院以7922 × 5003为基础材料选育而成,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性强、配合力高,我单位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并在玉米育种实践中得以成功利用.其杂交组合株高、穗位适中,果穗均匀粗大,穗行中等,籽粒整齐,千粒重高,淀粉含量高,商品性佳,丰产、稳产及适应性好,在生产上应用广泛.C8605及其相关系已成为吉林省玉米生产上应用较大的骨干种质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缘玉米自交系及其配合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03和7922都来源于美国杂交种选系,这两个自交系以及用其作为基础材料选育出的系列近缘玉米自交系C8605、9046、辽2345、辽5114等在农业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以C8605和9046作为代表,分析了来源于5003和7922杂交种选育的系列二环系的相关性状配合力。结果表明:在植株性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改进,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所选育出的两个自交系改进的性状有所不同,但最终的产量配合力仍介于7922和5003之间。建议创新玉米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7.
晋单57号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8-18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品种来源X8531×X4886。X8531来源于(J853—1/W314)/J853,X4886来源于(C8605—2×Z48)×C8605—2。原名忻试8002。特征特性芽鞘浅紫红色,叶鞘花青甙显色中。株高268cm,穗位高106em。全株叶19—20片,株形半紧凑。雄穗一级分枝8~10个,花药黄色,花丝粉红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Iodent种质与我国玉米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为改良我国早熟类玉米种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份Iodent自交系与4份我国玉米主要种质类群的骨干自交系PH4CV、铁C8605-2、昌7-2和S122采用NCⅡ设计组配80份杂交组合,进行2年田间试验,在成熟期收获中间行中间位置10株果穗进行室内考种,分析Iodent自交系与4份主要种质类群骨干自交系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2017-2018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较大的群体为I112、I125、I126和I128。玉米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表现最大的组合为S122×I132,效应值为14.10;位列第2-5位的组合依次为PH4CV×I120(8.23)、S122×I123(7.38)、铁C8605-2×I127(7.15)和S122×I126(7.06);而组合铁C8605-2×I123的SCA效应值最小,为-12.12。以所配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依据进行分类,选择数值最小的SCA作为划分类群的依据,结果显示I112、I119、I130属于Lancaster类群,I123、I125、I126、I133属于塘四平头类群,I128、I131、I132、I134属于Reid类群,I114、I117、I118、I120、I121、I122、I124、I127、I129属于旅大红骨类群。Iodent种质自交系在我国早熟玉米区主要杂种优势利用途径有旅大红骨群×I132、Lancaster群×I120、Reid群×I118和塘四平头群×I127等。【结论】Iodent种质自交系与Lancaster、国内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四大类群自交系杂交时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其中与旅大红骨类群杂种优势最强。  相似文献   

9.
丹玉39(原代号丹科2109/富友1号)是丹东农科院以外引系C8605-2为母本、自育系丹59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增产潜力大,比掖单13增产5%以上。多抗,保绿性好,适应性强。200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取代沈单16成为辽宁省玉米区试晚熟组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0.
玉米杂交种丹玉39和铁单10号具有相同的母本C8605,两者形态特征差异较小,用种子形态鉴定法较难区分。采用盐溶蛋白凝胶电泳技术能比较准确地鉴别这2个品种,为防止假冒销售提供一种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1.
<正>介绍东单80号玉米的特征特性,对该品种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为东单80号玉米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东单80号玉米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以母本C260,来源于掖478与9046杂交选出的自交系C201再与C8605杂交选育;父本C168,来源于C101(丹598变异株)与旅系E28以及599系混合授粉后形成的综合种,再自交选育的优质新品种,具有高产、稳  相似文献   

12.
玉米杂交种丹玉39是当前辽宁玉米生产的主栽品种和区试对照种,为评估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变异度,本试验收集了辽宁主产地丹玉39及其亲本共45份材料,利用SSR标记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母本C8605—2遗传一致性较高,而父本丹598和杂交种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现象,自然变异、天然异交和人为改良可能是导致丹玉39及其亲本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马永光 《吉林农业》2014,(13):22-2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本文研究了辽宁省部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C8605-2、A801、沈151、沈152、沈3336等一批主栽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S~HS);而具有热带或亚热带血缘的78599类、沈137、沈135等一些外来种质资源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之间抗性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业》2007,(32):38-39
<正>富友9号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27选育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母本东D201,来源于C8605-2×D4031(美坚秆杂交种选系);父本东D202,来源于丹  相似文献   

15.
1选育经过通育100是通化市农科院与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联合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通育100是以C8605-2为母本,吉853为父本,于1997年杂交育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倒伏、耐低温,活秆成熟等特点。2003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2005年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2006年为吉林省主导品种。通育100适宜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通辽本育九品种种植区推广种植,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比较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选育玉米新品种和资源开发创新,对内蒙古自治区生产中应用的25份玉米自交系幼胚的愈伤形成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材料106、169、4112、7922、1028、502、K12、K14、北719、835、克1—1愈伤状态理想,诱导率高,生长速度适宜;材料444、167、3081、综3、461、黄C、丹340愈伤生长速度较快,状态表现也好,只是诱导率在80%以下;材料冀53、吉853、合344、C8605、MO17、773—2、独321愈伤形成能力最弱.在所选用的培养基上不适合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20余个主栽玉米品种和20个骨干自交系中筛选鉴别寄主,并辅助采用RAPD和同工酶电泳的遗传和生理生化分析,对现阶段中国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现状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自交系沈135、78599-1、M017、477、C8605、E28、7922和黄早4具有较强的鉴别特性,通过8个鉴别寄主将采自中国玉米产区的23株弯孢叶斑病菌分为6个致病类型,其中类型A致病性强、分布广,为优势致病类群;类型D主要分布在中国零星发生的地区,为弱致病类群.不同方法鉴定的结果具有相关性,特别是对那些致病性分化明显、致病性强的菌株3种鉴定方法鉴定结果关系密切,都能对应地划分在同一个组里.  相似文献   

18.
丹玉69号(丹6009)是丹东农业科学院2000年以外引自交系C8605—2为母本,以自选系丹99长为父本组配的玉米单交种。5年来逐级试验表明:丹玉69号具有抗病性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米质优等特点。丹玉69号2005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辽审玉[2005]194号,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6020。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种植模式对新垦山地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Zea mays L.)、番薯(Ipomoea batatas Lam.)、大豆(Glycine max Merr.)为供试植物,以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 90034)为供试AMF,设置接种AMF和不接种2类处理,在每类处理下设置玉米单作、玉米-番薯间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间作可较玉米单作显著(P<0.05)提高玉米产量,但是否接种AMF对玉米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接种AMF后,玉米单作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显著(P<0.05)高于间作。与不接种AMF相比,接种AMF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单作处理土壤>2 mm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蛋白酶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玉米-番薯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脲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而玉米-大豆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碱解氮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来看,接种AMF条件下玉米-番薯间作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酶活性,对于提升新垦山地地力条件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辽宁省种子市场广泛流通的玉米杂交种丹玉39和铁单10号具有相同的母本C8605,因此两者形态特征从外观看差异较小,很难用种子形态鉴定法加以分别。就栽培特性而言,丹玉39抗旱耐涝,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而铁单10号喜肥水,适宜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若将两者混淆,很有可能造成减产的后果,给农民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本试验采用盐溶蛋白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出代表一个品种独特氨基酸组成的一系列谱带,从而能比较准确地鉴别上述两个品种。为防止经营者将玉米品种铁单10号冒充热销的丹玉39销售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