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经济效益,我县制种基地北风头村“油 -稻-制”1989年示范面积133亩,1990年扩 大到269亩,两年来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9年“油-稻-制”高产田块验收,中油821亩产油菜籽105.4公斤,产值149.67 元(1.42元/公斤);早稻浙辐802亩产426公斤,产值298、2元(0.7元/公斤),秋制 汕优64,亩产202.5公斤,产值11.74.5元 (5.8元/公斤);对照晚杂汕优64亩产512公斤,产值358.4元。“油-稻-制”亩产值共计为1622.37元,除去制种每亩投入多100元,实为1522.37元,与“油-稻-杂”比较亩增产值716.1元。 1990年“油-稻-制”…  相似文献   

2.
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在元  倪飞 《北方水稻》2008,38(3):85-8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比稻-蟹田提高2.96%~4.73%;产无公害水稻9 111 kg/hm2、无公害河蟹474 kg/hm2,分别与稻-蟹田9 200 kg/hm2、489.6 kg/hm2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 kg/hm2,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 458元/hm2增加1 015.6元/hm2。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 191.11元/hm2。  相似文献   

3.
王典 《中国稻米》2006,(2):52-53
本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析了稻-蟹-鳅田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结果表明:稻-蟹-鳅田生态系统饵料转化率在16.67%~18.33%,比稻-蟹田提高2.78%~2.44%。输入有机氮、磷、钾占输入氮、磷、钾百分比在15.60%~16.00%,比单作稻田提高14.38%~14.78%,与稻-蟹田相近。1hm2利润为15978元,比稻-蟹田增加1097元。  相似文献   

4.
红黄壤区“豌豆-稻-稻”高产高效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红黄壤区稻田5年的研究(1995~1999年),从品种引进筛选、适播期、适播量3个方面研究了稻田冬种豌豆的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由“豌豆 稻 稻”的豌豆、早稻、晚稻品种筛选得出豌豆、早稻、晚稻3季品种优化搭配方式。通过“豌豆-稻-稻”3年连作试验,得出豌豆因连作而病害日益严重,产量逐年下降的结论,并对其低产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了“豌豆-稻-稻”与“大麦-稻-稻”3年1轮作的持续高产增收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稻套菇农田小气候分析的目的,在于摸清杂交水稻后期的田间小气候特征,研究平菇在这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可行性。为此,我们于1987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南京东郊摄山乡农科站进行为期一个月动田间小气候考察。组合为汕优63,株行距4.5×6寸,每亩苗数约25-26万,叶面积指数6.2。 二、“稻套菇”农用小气候特点  1、气温气温是影响平菇生命活动过程极重要的因子,关系到稻田套菇的成败。 (1)平均气温考察期间的气候特点是凉夏多雨,气温比常年偏低。处在稻行放养平菇的20厘米高度,全期平均气温为26.5t,旬平均气温26.2—27.ZMf一以8月上旬…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和早熟、粒大、优质特色品种“沁后本”蚕豆的种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模式,提高冬季农业效益。2003年,在梧塘镇推广稻-稻-“沁后本”蚕豆栽培模式示范,  相似文献   

7.
"稻-草-鹅"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稻-草-鹅”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分别对水稻、黑麦草、朗德鹅的种养技术进行了总结.同时还对此复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此种养模式对少地、劳动力富裕的欠发达山区来说,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10年的观察、调研,并结合田间试验,明确了浙南山区青田县水稻稻曲病发生、为害规律,防控技术和方法。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1540等品种在田间能较好抗(耐)稻曲病,适宜在浙南山区种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孕穗-破口期至灌浆初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26℃~28℃)高湿(80%以上)条件特别有利于该病害发生;施肥特别是氮肥对稻曲病有加重或减轻作用;穗大粒多着粒密度大的品种(组合)易感稻曲病。防治稻曲病以打2次药预防效果最好,防治药剂最好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9.
“薯-稻-稻”轮作模式下双季稻施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肥力残留较多,早晚稻施肥量大,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薯-稻-稻"轮作模式下早晚双季稻施肥减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种植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晚双季稻的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T1)的80%(即T2)时,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当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肥量(T1)的60%(即T3)时,对双季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早、晚双季稻,其合理施肥量应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的80%。  相似文献   

10.
从介绍稻-菜轮作模式两茬作物茬口安排出发,详细阐述了稻-菜轮作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菜花栽培技术及水稻栽培技术等方面,并分析了稻-菜轮作模式效益。  相似文献   

11.
烟—稻—菇高产栽培轮作技术是清流县近年来推广的两高一优种植模式。从清流县生产实践的角度,就烟叶、优质稻、大球盖菇的高产栽培轮作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春马铃薯/玉米-稻是近三年在益阳市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耕作制度,它能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调查,春马铃薯/玉米-稻亩产粮食1150.4公斤,总产值为1321.36元,每亩纯收入达1107.83元,比绿肥双季稻亩增粮食210.7公斤,纯收入增加727.92元,增189.7%。春马铃薯块茎既可作主食,又可丰富城镇居民淡季的蔬菜供应,茎叶可  相似文献   

13.
玉米-稻水旱轮作耕作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玉米-稻两季均在最佳光、温条件下正常生长的要求,阐述了在闽北地区玉米-稻水旱轮作耕作制的选地备种、良种配套、季节安排及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盐稻8号 (原名盐稻99 -1)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 ,H88 -39(中间材料 )为父本杂交 ,于1999年育成。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等特点 ,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一、产量表现盐稻8号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区试 ,平均产量9665.7kg/hm2 ,比对照1泗稻9号增产16.16 % (极显著 ) ,比对照2镇稻88增产1.70 % (不显著 )。200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9610.5kg/hm2,比对照镇稻88增产3.17 %。2001~2002年 ,盐稻8号在江苏省盐城、淮安、徐州、连云…  相似文献   

15.
地处湘西南的武冈县邓元泰镇黄木井村,从1983年起在潜育化稻田探索春玉米——稻的种植制度,用规范化栽培49亩春玉米一稻。经验收,春玉米总产230293公斤,亩产469.9公斤;晚稻总产275625公斤,亩产562.5公斤,两季平均亩产原粮1082.4公斤。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市稻棉轮作棉田约占总棉田面积的2/3,但皮棉亩产仅50公斤左右,对全市棉花平衡增产影响很大。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稻棉轮作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栽培技术不配套,表现为前期发苗迟,中期旺长,后期早衰。针对这一问题,1984~1986年,在稻棉  相似文献   

17.
直播是本县油菜的主要种植方法,占常年种植面积18~20万亩的95%左右,油菜籽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徘徊,为探讨稻茬直播油菜亩产250公斤以上栽培技术,在前试验基础上,于1986年进一步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参试品系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半冬性发育型821,油菜试验田采取  相似文献   

18.
稻套菇是南京市栖霞区摄山乡农科站站长周祥焕和他的助手西花村青年农民周良琳的首创。他们在稻茬菇的启发下,针对高温季节室内有菇控制光、温、湿生态条件难度大,花工本多等问题,大胆地进行稻田套放平菇的尝试。1986年,他们在稻田套放平菇 1分田,折合亩产稻谷500多公斤、平菇3505公斤,纯利5000多元,为稳粮增钱找出了一条新路子。 1987年江苏省农林厅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麦稻菇“粮钱双千”立体种植优化模式联合开发,成立协作组,分别在淮北、苏中、苏南选择10个县作试验点,以鉴定其可行性,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参加联合开发的10个试…  相似文献   

19.
怀化地区是湖南省传统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特色产区,其武陵山区腹地野生田螺种群资源丰富.稻螺生态种养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模式,现已成为怀化各县的主要稻渔种养模式之一.调研怀化武陵山区稻螺综合种养现状,分析其综合效益,探讨该地区稻螺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湖南丘陵山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田准备、水稻种植、共生对象的饲养、大田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技术流程;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