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肉种鸡嗉囊病的防治孔祥武(山东省曲阜市息陬兽医站种鸡场,273145)在肉种鸡的培育过程中需限食,由于长期饥饿,采食了不易消化的垫草(如麦秸)、毛发、塑料薄膜等,停滞于嗉囊中,使嗉囊粘膜受到刺激而引起炎症。触诊嗉囊柔软而有弹性,并表现疼痛。提起两腿,...  相似文献   

2.
<正>鸡嗉囊疾病中,最常见的有嗉囊阻塞、嗉囊扩张和嗉囊卡他三种。有时同时发生、有时继发,常与寄生虫和霉菌的侵害有关,或是由于采食大量多纤维的饲料,如稻草、菜梗等;或是由于误食了异物;或是由于过量食入体积大且又干硬的饲料,吸收水分后引起嗉囊过渡膨大,造成嗉囊阻塞或秘结,俗称硬嗉病。  相似文献   

3.
所谓“撑食”就是鸡一次性采食过快、过多造成鸡的食道、嗉囊、肌胃中积食过多,进而导致鸡死亡.这一现象通常发生于快大型肉用种鸡的育成期,并在育成期实施严格限料及控料的鸡群.所谓“控料”即鸡群在这一天没有喂料.而在控料随后一天投料时容易发生“撑食”.“撑食”发生严重的鸡群,往往会造成几个百分点的死亡,间接的危害会更大,造成部分鸡只消化不良,鸡群均匀度下降,种鸡生产性能降低,潜在的经济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4.
鸡硬嗉症又称嗉囊阻塞,是食物等停滞在嗉囊内,引起嗉囊机能降低而使嗉囊阻塞和扩张的一种疾病,多由于过食坚硬易膨胀的玉米、小麦等谷物引起。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不爱活动,羽毛蓬乱,翅膀下垂,嘴常张开,呼吸困难,触诊嗉囊膨胀,紧张而有弹性,呈捏面团状。治疗发病时期,可用仙人掌肉进行治疗,其方法是:取仙人掌去皮后,将仙人掌肉碾碎灌服,每只鸡3-5g,小鸡减半,每天1-2次,连用2天即可。笔者用此方法治疗112只食物性嗉囊阻塞鸡病,均治愈,效果较为满意,如配合禽宝丹治疗,效果更好。仙人掌治疗鸡硬嗉症@张胜站…  相似文献   

5.
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工商联合公司,从1985年开始大群饲养肉用种鸡,先后引进“AA”“罗曼”父母代种鸡。经过短短几年的饲养,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把应注意的问题总结如下。一、育成阶段限食是养好肉用种鸡的关键在肉用种鸡饲养过程中,如果育成期间种鸡超过标准体重,则会缩短种鸡利用时间,经济效益很差。造成育成期超体重的主要原因是:不  相似文献   

6.
雏鸡嗉囊阻塞病(实嗉病)是雏鸡的一种疾病,发病率有时可达10%左右。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喂方法不当,过饱,或突然更换饲料,嗉囊胀满,导致蠕动障碍,使大量饲料阻塞于嗉囊内。临诊可见嗉囊外观胀满,触诊硬固。病雏精神萎顿,缩颈垂翅,不吃不饮。病程持久,膨大的嗉囊压迫气管及附近血管,导致呼吸困难和缺氧,如不及时救治,可于短期内死亡。对于本病的治疗,以往常用冲洗法或手术法,由于操作繁琐,疗效有限,不便于推广。河南省密县农牧局屈永喜、张远治、梁国钦、袁合章、赵进才和黄金陵等人于1981年至1984年用中成药“消积散”[该药原系郑  相似文献   

7.
有些鸡,特别是舍内平地饲养的种鸡,常到处拣食羽毛、绳头、塑料条、布块及某些干硬不能消化的物质。由于这些物质不能下行进入胃肠(较短的羽毛,有时可以进入肌胃),又不能吐出,长期蓄积在嗉囊内,致使嗉囊异常胀大。手触时,可发现嗉囊软硬不一,其中常有羽毛、塑料绳头等异物。这种变化,称之为鸡硬嗉囊症。久之,嗉囊麻痹,收缩无力,称之为嗉囊弛缓,常因食物不能下行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将 48 0只 15周龄AA父母代肉用种鸡 ,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2 0只 ,设 3个重复 ,每个重复 40只。 4组试验鸡分别按每日限饲、隔日限饲、“五、二”限饲和“四、三”限饲 4种限饲方式进行饲喂 ,以研究不同限饲方式对均匀度的影响。试验期 7周。结果表明 :在育成后期 ,采用每日限饲方式 ,肉用种鸡均匀度最好 ,为71.6 % ,显著高于隔日限饲、“五、二”和“四、三”限饲方式肉用种鸡的均匀度 (P <0 .0 1) ;而采用隔日限饲、“五、二”限饲和“四、三”限饲方式 ,肉用种鸡的均匀度较低 ,分别为 5 5 %、5 6 .7%、6 0 % ,且它们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因此 ,在育成后期 (15~ 2 2周龄 )、笼养条件下 ,肉用种鸡采用每日限饲的方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某户购进七彩山鸡300羽,4日龄时以切碎的稻草梗作垫料,7日龄时发现少数鸡只不食、打盹、头扭向一侧,有时作后退运动。随后病鸡不断增多,9日龄时病鸡数增至20%左右,并出现拉稀,病鸡极为消瘦。用痢特灵、土霉素、氟哌酸、氯霉素等治疗无效,陆续死亡10多只。剖检见食道末端经嗉囊至腺胃、肌胃处有直径约0.5厘米,长3~4厘米极度膨胀的稻草梗阻塞,嗉囊空虚,肠道及其他内脏萎缩。据此诊断为山鸡上消化道稻草阻塞,并立即清除所垫的碎稻草。根据山鸡群异食表现查知该户所用饲料成分单一,仅以玉米加豆饼配制而成。  相似文献   

10.
饲养 AA 肉用种鸡的目的是生产出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抗病力较强的商品肉鸡。肉鸡这些优良性状的遗传来源于其亲本,即 AA 种鸡。如果种鸡在育雏育成期任食,种鸡就会食得较多、体重大、脂肪多,从而影响产蛋期的产蛋率、受精率。如果限饲过度,种鸡成熟期推迟,产蛋初期的蛋太小而不合乎孵化要求,鸡无充分的营养储备来供产  相似文献   

11.
正鸡嗉囊疾病有嗉囊阻塞(又叫"硬嗉子")和嗉囊卡他(又叫"软嗉子")两种,它是鸡消化机能障碍的一种疾病。严重时可见嗉囊极度膨大并垂向下方,继发嗉囊下垂,嗉囊壁呈现弛缓和麻痹。嗉囊炎原发性病因常因吃入发酵、腐败饲料所致;而嗉囊阻塞多由富含粗而长的纤维性饲料造成。过食、运动缺乏和饮水不足等可能是诱发因素。1一般症状共同表现是:突然发病,病鸡鸡冠发紫,少食或不食,站立不动或行走不稳,并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12.
“撑食”是指鸡一次性采食过快、过多造成鸡食道、嗉囊、肌胃积食过多,进而导致死亡.文章就种鸡“撑食”的易发时间、易发鸡群类型、发生原因,以及“撑食”的防制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发病情况: 某户购进美国七彩山鸡300羽,4日龄时以切碎的稻草梗作垫料,7日龄时发现少数鸡只不食、打盹、头扭向一侧,有时作后退运动.随后病鸡不断增多,9日龄时病鸡增至20%左右,并出现拉稀现象,病鸡不断消瘦,用痢特灵、土霉素、氟哌酸、氯霉素等未见效果,陆续死亡10多只.剖检见食道末端经嗉囊至腺胃、肌胃有直径约0.5cm、长3-4cm高度膨胀的稻草梗阻塞,嗉囊空虚,肠道及其它内脏萎缩.据此诊断为山鸡稻草阻塞,并立即将所垫碎稻草清除掉.根据山鸡群异食表现查知该户所用饲料成分单一(以玉米加豆饼配制而成),令其调换全价饲料,病山鸡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由于育种工作的不断改进,肉用仔鸡的生长速度一代比一代更快,其父母代种鸡也表现一代比一代更快。生长速度与繁殖性能不是齐头并进的,显然也不允许种鸡群表现出它的生长遗传潜力,有实验证明如果不加任何限饲的母鸡产蛋的数量只有合理限饲母鸡的二分之一。所以根据肉用种鸡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生理特点,对肉用种鸡营养摄人量采取一定程度的限制,才能充分发挥肉用种鸡繁殖性能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15.
嗉囊阻塞为家禽采食多量、坚硬的饲料或异物,积聚于嗉囊内,不能排人腺胃而产生的疾病。发病后,嗉囊高度扩张和坚硬,故又称嗉囊扩张或硬嗉症。  相似文献   

16.
据兽医大学李京城、陈守义二位同志报道:应用按摩疗法治疗狮子狗幽门阻塞效果较好。病例:狮子狗、公、4岁、中型、白色。症状:发病后欲食逐渐减少,消瘦,有时出现呕吐,排粪量少。发病两周后,突然发生呕吐次数增加,多于饮食后不久出现,呕吐物为食物、水、粘液、并有少量的血液。触诊:胃内空虚,于幽门处有一圆形肿物,硬感,光滑,无移动性,压迫有痛感。印象诊断为胃阻塞。治疗:采用胃部按摩疗法治疗,将异物经幽门挤压入十二指肠内,之后由肠道排出体  相似文献   

17.
鸵乌没有嗉囊,其庞大的腺胃(也有的称之为前胃)代替了嗉囊的储存功能。当鸵鸟吃了大量的没有切断的草、异物、砂石等,腺胃不能正常地将食物送入肌胃研磨,故而造成腺胃阻塞。在整个病例中,鸵鸟始终保持着食欲,但食入量很少,生长停滞,最后由于持续性而衰竭。在我省...  相似文献   

18.
鸡由于吃粗劣、粗硬多纤维和发霉的饲料、或异物,或因日粮配合不当,突然增加或更换,均易发生嗉囊阻塞,也叫嗉囊积食。鸡得此病后表现为精神沉郁,倦怠无力,少进食和废食,翅膀下垂,不爱活动,嗉囊膨胀。轻者,影响消化和吸收,生  相似文献   

19.
均匀度是指鸡群生长发育的整齐程度,它包括体重、体型、性成熟等诸多因素,其中以体重的整齐性最为重要。均匀度达70%(推荐体重或标准体重±10%范围内)以上为合格种鸡群。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种鸡产蛋率上升快慢、高峰持续时间长短、全期产蛋数、蛋重一致性及种鸡产蛋期死淘率等。现代的肉用种鸡生长速度快,易沉淀脂肪,体重不易控制,均匀度较低。要提高肉用种鸡的均匀度,必须采用综合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1制定科学的限饲程序,严格控制体重肉用鸡的限饲方法很多,包括每日限饲、隔日限饲、二一限饲、四三限饲、五二限饲、六一限饲等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肉用种鸡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生理特点,对肉用种鸡的饲料在质和量的方面采取一定程度的限制,有助于充分发挥肉用种鸡的繁殖性能及遗传潜力,这是养好肉用种鸡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也是种鸡场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1限饲的目的和作用(1)限饲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代种鸡母鸡自由采食2周,公鸡自由采食4周,母鸡从第3周、公鸡从第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