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其核心是保持水土,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业水土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农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863"农业节水项目试验基地甘南县,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条件下的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显著提高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田间耗水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节水保肥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水土保持耕作下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下的叶片在整个生育期内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结荚期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其中振动深松+行间覆膜+垄向区田和免耕秸秆覆盖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常规耕作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是常规耕作的1.63和1.36倍;大豆叶片的蒸腾速率在花期达到最大值,最大值为9.56 mmol/(m2.s),振动深松+行间覆膜+垄向区田叶片比常规耕作的叶片蒸腾速率高1.15倍。从苗期到花期,由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以相近的速度增长,因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制度对温室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合对植物生长有直接影响,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因此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对温室番茄生理变化的影响,对于温室番茄生产有积极的意义.试验采用传统灌溉方式为对比,研究了温室番茄滴灌条件下的灌溉制度对其光合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可以使温室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峰值提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番茄的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灌水量较低时,可以通过缩短灌水间隔来提高温室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措施与旱作农田保墒效果之间的关系,采用田问试验与室内精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都可以提高播种期土壤墒情,0~50 cm土壤水分含量均比对照提高5%以上,而0~20 cm耕作层土壤水分含量可提高7.8%~15.55%;折合产量比对照增产7.17%~17.8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36%~14.10%,以浅松覆盖处理增产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覆盖方式(不覆盖,覆草,覆地膜)下保护性耕作试验,对套种春小麦和豌豆的生育期、基本苗数、干物质、土壤水分和产量进行调查和测定,研究春小麦和豌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免耕覆膜、传统耕作覆膜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不覆盖、传统耕作并将秸秆翻入、免耕覆秸秆和免耕不覆秸秆的处理,而基本苗数和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却低于传统耕作不覆盖、传统耕作并将秸秆翻入、免耕覆秸秆和免耕不覆秸秆处理。因此,免耕覆膜、传统耕作覆膜种植是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相对较好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分不足是限制旱区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覆盖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探讨不同地表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及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投影寻踪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地表覆盖可有效改善土壤孔隙状况,作物株高、茎粗及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产量、商品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明显提高.研究结果为实现作物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节水和增产效应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杜蒙县,保护性耕作措施包括行间覆膜、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垄向区田、秸秆覆盖,以常规耕作处理作为对照,分析各节水方案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找到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提高黑龙江大庆地区的玉米产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提高土壤含水率,且对地表以下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影响较明显,产量与对照相比除秸秆覆盖处理外均有增产效果.其中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措施可使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24.88%,产量提高26.38%,其节水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是将保护性耕作、固定道、垄作和沟灌等相结合的一项农业技术,该技术可通过松垄作业解决宽垄水分侧渗效果差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在西北灌区对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松垄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度范围内,松垄作业能促进水分向宽垄中央渗透,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提高8%左右土壤含水量,并能增加2%左右作物产量.建议在采用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区推广松垄技术.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扎赉特旗是一个农业大旗,其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适宜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保护性耕作对东北寒地黑土土壤水热状况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基于秸秆全量还田和免耕播种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式,设置宽窄行秸秆全覆盖还田(FM)、均匀行秸秆全覆盖还田(LM)、秸秆旋耕全量还田(LX)和常规垄作秸秆离田(LN)4种模式,探究保护性耕作对寒地黑土土壤水热效应、玉米干物质量、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调节土壤温度,针对不同的气温变化,进行“增降温”。保护性耕作处理较LN处理0~60cm土层平均土壤体积含水率增加27.28%~63.86%,气温最高时使平均土壤温度降低3.20%~7.63%,成熟期气温低时使平均土壤温度增加2.32%~5.37%。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其中WUE较LN处理提高7.26%~12.90%,同时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4.29%~42.86%、4.00%~12.00%。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分别较LN处理提高37.7~431.0kg/hm2和2322.3~5451.7kg/hm2,LM处理产量变异系数最小,产量最稳定。  相似文献   

12.
舵轮式破茬免耕玉米播种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保护性耕作可以起到节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环境等效果,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其中,免耕播种作为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其配套机具免耕播种机的研究成为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一种舵轮式破茬免耕玉米播种机,采用...  相似文献   

13.
调亏灌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对于缓解农业用水紧张,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而一种灌溉制度的好坏很难直观评价,因此以大豆盆栽试验为基础,选择净光合速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这4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调亏灌溉制度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灰色关联度投影值(Di)排序得到各指标对综合评价贡献率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苗期和分枝期灌水为田间持水率的70%,开花结荚期灌水为田间持水率的80%,鼓粒期灌水为田间持水率80%对寒区黑土大豆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4.
一、保护性耕作的内涵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作用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它有利于保水保土。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情况下,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冰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未来10~20年中,保护性耕作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灌溉农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浇灌农区为期一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与常规机械耕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相对常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灌溉农区农田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农业生产工序和用工投入。  相似文献   

16.
纪树岩 《农业工程》2021,11(5):25-28
传统高强度的土壤耕作使黑土地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义县开展了3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试验示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照田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地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介绍彰武县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及作业质量,分析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指标及产量情况,证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品质,实现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旱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护性耕作被称为世界农业的一次革命,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农机新技术:它通过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的目的。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将土壤蓄水量从占降水量的19%提高到40%,作物产量成倍增加?其核心内容是:以机械化措施为龙头,在尽可能不翻动土壤的情况下播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严重降低了土壤生产力。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保护性耕作被引入中国,并相继建立了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该文综述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水土保持影响的研究结果,通过平均值方法对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和北方沙土区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传统耕作对土壤含水率、土壤水蚀、土壤风蚀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在黄土高原地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3.6%和31.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26和3.82 kg/(hm2·mm)。在东北黑土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4.8%和7.1%、10.8%和8.4%及10.8%和8.4%,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平均径流量分别减少了32.8%和23.5%。在西北沙土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速率,当风速为10 m/s时,土壤风蚀速率分别降低了90.2%和85.0%。   相似文献   

20.
结合沈阳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生产实际,论述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从改善土壤结构、涵养水分、节本增效等方面,分析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市场需求,以及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为提高沈阳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