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98 份大葱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对其16 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葱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分别为株高和叶节紧密度,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单株质量。聚类分析可将大葱种质分为4 个类群,类群Ⅰ的种质多为“矮细”类型的直筒状葱,类群Ⅱ的种质表现为假茎短的鸡腿状葱,类群Ⅲ的种质主要为植株“高细”、假茎较疏松、出叶孔间距大的直筒状葱,类群Ⅳ的种质主要为“高粗”类型、蜡粉多、叶数多的直筒状葱。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30个产地的150份白及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株高、花数、叶片数、茎数、多糖含量等20个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筛选优质高产的间接指标,以期为白及优质种质资源筛选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贵州栽培白及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15.99%~87.88%,其中地下生物量干质量变异系数为76.42%,多糖含量变异系数为16.3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地下生物量干质量与地上性状茎数、茎粗、叶宽、叶片数、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均存在极显著(P<0.01)正相关,而多糖含量与各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地上性状的茎数对地下生物量干质量正向直接作用最大、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对地下生物量干质量正向间接作用最大,对多糖影响最大的地上性状为茎数.综合分析可知,白及地上性状茎数和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可作为优质高产筛选的重要间接指标,宜选择地上生物量大、茎数多的种质作为白及高产优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以国内收集的32份干制辣椒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变异水平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各性状的关系及其对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干制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2.47%~81.54%,遗传多样性指数(H′)在0.37~2.03。大部分表型性状存在相关性,其中植株大小、叶片大小分别与单果质量、果肉厚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果色分别与株型、果实大小、未成熟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23个表型性状转化成6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5.14%。聚类分析将32份干制辣椒种质资源分为5类,第Ⅰ类群植株高,叶片大,果长锥形,果色暗红。第Ⅱ类群植株矮,叶片小,果细长,易制干,坐果数多。第Ⅲ类群植株矮且株型紧凑,节间有绒毛,叶片小、果短锥形且果顶凹,果肉薄。第Ⅳ类群株型半张开,叶片大,果大牛角、单果质量大,果肉厚,不易制干。第Ⅴ类群包含种质较多,果多为羊角,果顶尖。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宜南方地区生长种植、外观优良且高产的大蒜资源,本试验以195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为材料,系统调查了大蒜11个农艺数量性状在湖南长沙的表型,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5份大蒜种质资源在南方地区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分布范围为15.94%~45.87%,其中单头鳞茎质量在大蒜资源中变异程度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个数量性状之间几乎都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鳞茎性状具有相关性的植株农艺性状为株高、叶长、单株叶片数、地上假茎高和地上假茎粗,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中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5.96%,包含的要素信息量可以基本反映11个数量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聚类分析,195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性状指标均较为优异,初步筛选出适宜南方地区生长的优质资源13份,为南方地区大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70份菊花种质为试材,采用Shannon-Weaver信息多样性指数法、隶属函数值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19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出优异种质,以期为菊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及参考依据。结果表明:70份菊花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8~2.20,多样性指数大于2.00的农艺性状分别是第一分枝高度、单株分枝数、舌状花轮数、舌状花数量、管状花直径和管状花瓣数,可作为菊花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评价指标。19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23%~83.63%,其中单株花朵数变异系数最大,为83.63%;叶片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3.23%。花相关性状间大部分呈现出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4.67%、15.43%、12.63%、7.20%、6.19%、5.75%、5.43%,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7.31%。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0.0处可以将70份菊花种质聚为四大类,第1类群属于管状花直径大、舌状花短、花序直径中等的小黄花;第2类群属于小叶型且管状花直径小、舌状花短的小白花;第3类群属于大叶型且管状花直径小、舌状花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青果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对96份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青果的8个性状[单果质量、纵径、横径、侧径、果形指数(纵径/横径)、横侧比(横径/侧径)、青皮厚度以及鲜坚果(去除青皮)单果质量]进行了测定,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分析,基于青果的8个性状对96份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青果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945%~34.62%之间,各性状依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青果单果质量>鲜坚果单果质量>青皮厚度>青果纵径>青果果形指数>青果侧径>青果横径>青果横侧比。多数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青皮厚度与鲜坚果单果质量相关性小。8个性状均可以作为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的衡量指标。96份种质聚类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具有青果单果质量大、鲜坚果单果质量大、果形指数大(长果形)的特征,第Ⅱ类群具有青皮厚的特征,第Ⅲ类群具有果形指数较大、青皮较薄的特征,第Ⅳ类群具有果实小、青皮薄、果形椭圆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15份有代表性的甜瓜种质为试材,统计分析了其苗期13个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变异和相关,以期为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以及苗期性状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性状变异丰富,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35.32%和112.34%之间,其中真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下胚轴长变异系数最小;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幅为27.18%~49.69%,子叶形状变异系数最小,子叶颜色变异系数最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0869("Tyeha")和0969("PI-I64852")聚为一类,其遗传背景与其它种质相差较大;在欧式距离为5.52处,可划分为厚皮类群和薄皮类群;相关分析表明,13种苗期性状中,子叶宽与单果鲜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619,可用于对甜瓜产量性状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新疆野核桃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经典形态差异分析方法,了解新疆野核桃种质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为新疆核桃种质起源研究及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34份新疆野核桃种质的16个描述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参考《GB/T20398—2006核桃坚果质量等级》和《核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标准进行相关性状测定,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新疆野核桃坚果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新疆野核桃种质间存在显著差异,34份野核桃种质坚果大小有变小的趋势。11个数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92%,其中单果仁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9.98%,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5.22%。相关性分析发现,11个数量性状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有29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2对呈显著正相关,1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对呈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种质划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核桃在表型性状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果质量、单果仁质量、果形指数、壳胴、出仁率、核壳厚度可以作为新疆野核桃坚果品质评价和良种选育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江西省内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的多样性。【方法】对江西省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资源开展调查和收集,分析花器表型性状变异和SSR遗传多样性。【结果】供试68份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的雄花花器在表型性状和DNA分子水平上均存在明显的变异和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9.19%,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为花粉量(53.41%),最小的为花冠直径(15.47%)。通过表型聚类分析,可将该68份种质资源分为两大类群,类群A可分为2个亚类,大部分样品聚为第1亚类,主要表现为花梗较短,花冠较大,花粉活力较高,花冠颜色为粉红;第2亚类总体表现为花梗较长,花冠较小,花粉活力中等。类群B仅有2份样品,其特征为花冠大、雄蕊数多和高花粉量,在DNA分子水平上,筛选到的15对SSR有效引物共扩增出87个等位位点,均为多态性位点。Shannon’s信息指数为1.04,多态信息含量为46.48%。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种质材料分为3类。2种聚类结果相似,Mantel分析中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结果呈显著相关(r=-0.79,p0.05),SSR分子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表型性状的变异情况。【结论】68份野生毛花猕猴桃雄性种质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花粉量、单花雄蕊数、花粉活力、花瓣颜色、花丝颜色、花梗长度是造成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SSR分子标记分析与毛花猕猴桃花器表型聚类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毛花猕猴桃雄花的多种表型性状是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橄榄种质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方法】参考《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记载项目及评价标准》和《橄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标准进行观测和描述,应用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结果】11个数量性状中,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2.00%,可食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44%。16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2.9个,果实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5个。Q型聚类分析将60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27.81时分为3个组群,组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实的形状、大小和品质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27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2.27处聚为3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或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结果将27个表型性状简化为8个主成分,包含果实形状等16个表型性状。【结论】橄榄种质资源的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果实形状等16个表型性状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澳洲坚果种质果实产量相关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澳洲坚果种质主要果实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澳洲坚果生产和高产育种借鉴。【方法】以来自世界各地的45份澳洲坚果种质为供试材料,对12个果实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变异分析表明,12个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5.61~17.83%,果仁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7.83%,果仁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61%。相关分析表明,澳洲坚果各果实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且多个性状影响产量,鲜果质量与壳果质量、果仁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45个澳洲坚果的12个果实性状分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79.55%。聚类分析将45份澳洲坚果种质材料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果实较大,近球形;类群Ⅱ:果实均匀,近卵圆形;类群Ⅲ:果实较小,但果实出种率和出仁率高。【结论】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表现,这将为澳洲坚果果实遗传改良和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皮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根据《黄皮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农业部广州黄皮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96份黄皮种质果实性状进行观测,并结合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2个描述型性状,平均每个性状的变异类型达3.4个,其中种子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6个。16个数量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8.78%;种子侧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34%。Q型聚类分析将96份种质在欧氏距离19.84处分为4个类群,类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穗性状、果实大小和果实风味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38个果实性状在相关系数1.45时分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第2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28.16%,其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基于6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四川地区大蒜资源表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地区81份大蒜种质资源的株高、叶长、叶宽、假茎长、假茎粗和鳞茎质量6个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评价,同时结合海拔高度开展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大蒜资源的遗传变异丰富,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9.13%~73.43%,其中大蒜鳞茎质量的变异系数高达73.43%。6个农艺性状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804 6%,第1主成分反映植株株型,第2、3主成分反映鳞茎质量。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将81份大蒜资源在欧氏距离169.8的水平上聚为4个类群,类群Ⅱ适合作为选育独头蒜品种的重要资源,类群Ⅲ适合作为选育高产大蒜品种的重要资源。海拔高度与大蒜鳞茎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假茎长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来自不同地区的88份长日照型洋葱种质资源为参试材料,通过变异分析、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9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9个农艺性状在洋葱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品质性状黄酮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4.79%,鳞茎横径、鳞芽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53,质量性状肉质鳞片颜色变异系数最高,为140.69%,鳞茎膜质皮颜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18;9个表型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相关性结果显示,各性状间相关性较高,相互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鳞茎茎粗、假茎外皮色、花薹数、花薹高、花药颜色、叶面蜡粉、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是洋葱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综合得分(F值)获得综合排名前10的品种;系统聚类将洋葱种质分为2类,第Ⅰ类群为丰产性较差的类群,第Ⅱ类群为鳞茎纵径、鳞茎横径、盘状茎横径较大,肉质鳞片数较多,VC、黄酮、有机硫化物含量较高,产量较高的类群,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态标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6 份茄子种质进行形态学标记,以评价供试茄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
供试茄子种质的形态学性状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种质间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54.83%,其中叶刺的
变异系数最大,为493.3%,果实弯曲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0.9%;对茄子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以
Pearson 相关性系数23 作为聚类阈值,将76 份茄子材料划分成三大类群,以Pearson 相关性系数19.5 作
为聚类阈值,将76 份茄子材料划分成七个类群。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分蘖洋葱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69份分蘖洋葱种质资源的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9份分蘖洋葱种质资源11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6.42%~57.04%之间,其中单球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数、株高、冠幅长、冠幅宽、单球质量、单株产量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均与球形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总黄酮含量与株高、冠幅长、单球质量、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分蘖洋葱的11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转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9.849%;利用主成分值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前5的种质分别为M41、M31、M37、M30和M33。系统聚类将69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第Ⅲ和第Ⅳ类群分别具有产量高、生长势强和营养品质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杏果核与种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筛选特异种质,为仁用杏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5份杏种质资源为材料,连续2 a(年)调查了果核与种仁17个数量性状的变化。【结果】1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9.61%~36.88%,杏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果核破裂力的变异系数最大,核木质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出仁率性状与仁侧径、单仁质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核厚度、破裂力和硬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7个性状划分为4个综合因子,两年的累计贡献率均达到81%以上,第1主成分包括果核或种仁的纵径、横径以及质量等性状,代表了核/仁大小性状;第2主成分代表了果核形状;第3和4主成分分别代表了果核硬度与木质素含量。基于树形聚类图,当遗传距离为15时,将本研究的杏种质资源划分为5个类群:第Ⅰ和Ⅱ类群分别由绿萼山杏和露仁普通杏组成;大多数大扁杏种质聚类在Ⅲ类群;第Ⅳ类群由薄核且出仁率高的普通杏组成;当遗传距离为10时,第Ⅴ类群被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群,这些亚群中均由山杏种质和普通杏种质混合组成。【结论】杏果核与种仁的数量性状存在着丰富...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会泽县驾车乡分布的3个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天然居群为试材,选取90个植株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及规律,以期揭示大白花杜鹃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大白花杜鹃的株高、冠幅、叶片长、雄蕊数在居群间变异较为丰富。15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范围在5.10%~27.44%,表明大白花杜鹃居群内表型性状离散程度不高。对大白花杜鹃的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表明,大白花杜鹃各居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总体表型多样性指数为3.385。  相似文献   

19.
对筛选出的22份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菌盖厚度(1.96cm)和菌柄直径(1.94cm);7个数量性状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13.16%~35.57%,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3;菌盖颜色和菌柄硬度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8;基于各种质间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将22份糙皮侧耳种质资源分为3大类群。第Ⅰ类群原基形成时间长,产量较低;第Ⅱ类群种质资源菌柄软、颜色深,产量较高;第Ⅲ类群为高产型类群,该类群种质资源原基形成时间短、菌柄硬、产量高。  相似文献   

20.
对33个大白菜品种在天津地区的表型多样性分析,旨在为天津乃至京冀地区大白菜新品种推广与更新提供参考依据。采集供试材料的9个质量性状和5个数量性状数据,并通过赋值法对性状进行赋值分级,完成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短缩茎高在各品种间存在最为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为33.86%,叶球横径在各品种间差异较小,变异系数仅为9.7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多个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极显著的有4对,相关性显著的有10对;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69.16%,包括叶球抱合类型和株型、颜色、质量、成熟度、抗病性等相关因子,这些因子可以反映大白菜种质的主要表型性状信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平方欧式距离系数为20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6个组群。综上,利用具代表性的表型性状数据,对大白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分析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