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水稻移栽后,有的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有的生长缓慢并逐渐萎缩,这种停滞生长的现象,生产上称为僵苗或坐蔸,发生僵苗后的秧苗有效分蘖少,无效分蘖多,穗少,粒少,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可达50%以上。因此,防止僵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早稻移栽后,有的稻苗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甚至逐渐萎缩。这种生长停滞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早稻发僵或坐蔸。早稻发僵造成早造不能早发,分蘖少,穗小、粒数少、千粒重轻,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水稻移栽后,有的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有的生长缓慢并逐渐萎缩,这种停滞生长的现象,生产上称为僵苗或坐蔸,发生僵苗后的秧苗有效分蘖少,无效分蘖多,穗少,粒少,减产30%左右.  相似文献   

4.
<正> 水稻插秧返青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水稻生长迟缓,不发苗,分蘖力弱,并在叶部伴有非正常颜色及病斑,或叶片干枯,这种现象通称为水稻缩苗。一、发生缩苗的主要原因 1.土壤地力不足。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锌等营养元素缺乏,使水稻的生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2.低温阴雨。在五、六月份连续的低温及阴雨天,也正值水稻返青分蘖期。因低温,减弱了水稻根系的活性和对养分的吸收,以及影响光合作用,使水稻生长受到抑制。 3.盐碱毒害。如果土壤中含水溶性盐较高,如氯化钠、硫酸钠、碳酸氢钠及少量的碳酸钠,导致这些盐离子在水稻体内过量累积,影响代谢及光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是一种“胎里富”的庄稼,营养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冬小麦的“坐胎”,而返青期正是冬小麦“坐胎”的关键时期,培育壮苗成为此阶段小麦生产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搞好冬前管理的基础上,继续抓紧抓好返青期管理,是夺取冬小麦丰收的重要环节。从多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冀中南地区冬小麦返青期的麦苗长势参差不齐,旺苗、壮苗、  相似文献   

6.
<正> 1.返青期 对地力较差的中产以下麦田。尤其是没施冬肥的脱肥弱苗应追施返青肥。冬前和冬季降水过多或浇过越冬水的麦田,若春季土壤墒情适宜时,可不浇返青水。及时追施返青肥,一般在土壤返浆期施用,若土壤墒情较差时,追返青肥一定要和浇返青水结合起来。施肥量一般可亩施标准氮肥10~20千克,要开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水稻返青后穴苗数和灌水间隔时间的试验研究表明,返青后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产量呈递减趋势,穴苗数增加带来的增产效应不及返青后缺水对水稻造成的减产效应.返青后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分蘖始期、分蘖盛期有所推迟,且影响较大,但对有效分蘖终止期影响较小,进而有效分蘖期缩短,分蘖数减少,每0.0667 hm2收获穗数和穗结实粒数减少,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在缺水条件下,尽可能提前返青后的灌水时间,并在稀植技术范围内适当增加插植苗数,可减少一定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8.
水稻机制钵苗育秧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寒冷稻作区能够有效地抗御低温冷害,稳产高产,使用机制钵苗,采取小区与大面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四年试验。钵苗钵体的最适直径为24毫米,用水分含量12~13%的壤土或砂壤土,经制钵机压出的钵体,耐用性较好。机制钵苗育秧法,每公顷用种量为17~25公斤,苗床面积为100~120平方米,其保温方法大棚或小棚均可。钵苗每平方米所用钵体数为1736个。因此,营养面积均匀,利用阳光良好,不易发病,易管理,易出壮苗。由于这种秧苗发根力强,移植时不伤根,可缩短返青期,有利于早生快发,增强抗寒力。机制钵苗,用苗床面积只有旱育苗用床面积的一半,育苗成本比旱育低38%,水稻生产成本低20%左右,是一种能获得稳产、高产并适应于机械化栽培的新育苗法。  相似文献   

9.
秧苗从秧田移栽到本田以后,稻株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常会出现迟迟不返青、生长停滞的现象——僵苗,俗称“坐蔸”、“坐襟”、“赤枯”、“矾麻斑”。稻区一般年份发生率在5%-10名,严重年份发生率高达20%,轻者影响分蘖成穗,延迟生长季节,降低产量;重者造成毁苗重栽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0.
小麦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珍 《现代种业》2010,(2):25-26
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要点: 一、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红蜘蛛。纹枯病是优质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上宜早不宜迟,一般在3月上旬喷第一次药剂,隔10—15天再喷一次。每亩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40克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4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40-50克加水40-50公斤,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一直着力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成绩斐然。区季桥镇通过历年努力,2012年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达9000亩,产量稳定,米质较一般直播稻也有很大提高。然而在机插秧水稻生长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僵苗现象:有的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有的生长缓慢并逐渐萎缩。僵苗将直接导致有效分蘖少,无效分蘖多,穗少,粒少,形成减产,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可达50%以上。通过两年来的调查和研究,机插秧水稻发生僵苗现象的成因和预防方法分析如下。一、僵苗的危害机插秧水稻由于其移栽秧龄短,秧苗幼嫩,且正处在离乳期,抗逆性差,极易发生僵苗现象,如果僵苗程度重,将对产量产生影响,一般亩产可减产100斤左右。  相似文献   

12.
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分蘖肥施用时期的后移,水稻平方米穗数逐渐增加,而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则逐渐降低。返青后第5d施用分蘖肥,较对照相比公顷减产256.5kg,减产率为2.6%;返青后第10d施用分蘖肥,较对照相比公顷减产520.5kg,减产率为5.4%,因此建议水稻返青后应立即追施返青分蘖肥。  相似文献   

13.
蘖肥不同施用期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分蘖肥施用时期的后移,水稻的平方米穗数逐渐增加,而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逐渐降低。返青后第5d施用分蘖肥较对照减产256.5kg/hm^2,减产率为2.6%;返青后第10d施用分蘖肥较对照减产520.5kg/hm^2,减产率为5.4%,因此建议水稻返青后应立即追施返青分蘖肥。  相似文献   

14.
应用^32P示踪技术,在高、低磷土壤条件下,对冬小麦返青期追磷后吸收利用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返青期追施磷素的情况下,小麦所需的磷素,在低磷土壤上82.78%来自肥料,高磷土壤上70.54%来自土壤;高、人工磷土壤上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13.40%5和23.28%。  相似文献   

15.
<正>小麦春季管理的原则是控旺促弱,在促进个体生长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管理上要因天、因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1搞好麦田镇压保墒对于未浇冻水或浇水偏早、墒情较差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后,选择睛好天气时进行镇压,以破除板结、弥补裂缝、踏实土壤,起到提墒保墒作用。2严重干旱麦田要抢浇"保命水"对于干旱严重的麦田,要选择睛好天气,早浇返青水,以促进小麦返青生长。  相似文献   

16.
青花菜试管苗玻璃化发生及克服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青花菜不同外植体对分化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添加吲哚乙酸(IAA)1.0mg/L和6-苄基腺嘌呤(BA)2.0mg/L培养基上,子叶,下胚轴,花序柄及花蕾的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50%,100%〉14%和73%,在各种外植体所分化形成的不定芽中,除花蕾所分化的不定芽有74%表现正常外,其余的不定芽几乎玻璃要。与此同时,以下胚轴作为外植体,探讨玻璃苗抑制途径的初步结果显示,提高培养基琼脂质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进入六月份将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地温低,水稻长时间处于冷凉环境中,将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肥效发挥慢,植株矮化,分蘖力不强等现象的出现,如果插秧期相对拖后、气温低、水温低、插秧过深或整地后,沉淀不好插秧等原因的出现,将会形成水稻僵苗。水稻移栽后,有的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有的生长缓慢并逐渐萎缩,这种停滞生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水稻除草返青分蘖肥配方定型和运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不同配方在水稻促返青促分蘖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找出既具有杂草除防效果又能促进水稻苗期快速返青分蘖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追施“I型除草返青分蘖肥”12kg/667m2,比追施尿素增产64.5kg/667m2,增产率为12.5%,增收106.1元;比追施复合肥增产46.5kg,/667m2,增产率为3.5%,增收83.7元。  相似文献   

19.
用碳酸氢铵模拟土壤铵态氮对水稻移栽苗发根返青影响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铵态氮浓度与移栽苗的单株发根数、根系长、根鲜重、新叶抽出长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由此认为,水稻移栽时的土壤铵态氮浓度以控制在较低水平为宜,这为改革现行施肥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 冬小麦播种后经分蘖、越冬到翌年春季返青,此期生长量较小,农事活动也较少。春季随气温的回升,又恢复生根长叶,田间农事活动也随之而来。为了使小麦获得更高的产量,取得更好的效益,返青后的田间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