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植物提取液对丝棉木金星尺蛾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种植物不同器官提取液的杀虫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苍耳提取液对丝棉木金星尺蛾2龄幼虫有很强的拒食作用,其种子提取液24 h和48 h的拒食率分别为51.34%%和84.62%,茎提取液24 h和48 h的拒食率分别为53.48%和78.54%.苍耳种子、地锦全株和苍耳叶提取液对丝棉木金星尺蛾幼虫有非常强的毒杀作用,6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93%、87.05%和75.30%.  相似文献   

2.
对丝棉木金星尺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该虫在天津地区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第一代幼虫为害最重,其余各代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3.
丝棉木金星尺蛾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棉木金星尺蛾是大叶黄杨、丝棉木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滁州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蛹在土中2-4cm处越冬,第1代、第3代幼虫危害最为严重,幼虫期可用青虫菌或常规农药喷雾,效果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导柑桔木蛾有寄生蜂35种,其中初寄生蜂27种,重寄生蜂8种。考查结果表明,以寄生低龄幼虫的绒茧蜂类最重要,最高寄生率达68.2%,最低寄生率为0.8%,全年平均寄生率为14.4%。越冬代蛹寄生率为7.3%。初步调查表明,不除草桔园的,寄生蜂群落较除草桔园有三个特点:寄生蜂数量多、种类丰富;施用农药后寄生蜂数量恢复快;柑桔木蛾幼虫和蛹寄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南昌郊区16种尺蛾科昆虫生物学纪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16种尺蛾科昆虫的生物学,其中属于霜尺蛾亚科 Boarmiinae 的10种(编号1—10),尺蛾亚科 Geometrinae 的5种(编号11—15),小尺蛾亚科 Sterrhinae 的1种(编号16)。它们的生物学,除棉大造桥虫、油桐尺蛾、丝棉木金星尺蛾、小蜻蜒尺蛾四种在国内已有报道外,其余均是第一次纪录。在南昌的发生代数,少则一年2代,如小蜻蜒尺蛾及雪尾尺蛾;多至4—6代,或5—6代,如樟翠尺蛾及三角枝尺蛾;亦有些种类为一年2—3代,3—4代乃至4—5代不等。至于越冬虫态,则其中13种系以蛹态过冬,另3种以2、3龄(小蜻蜒尺蛾)和3、4龄(雪尾尺蛾)或高龄幼虫(樟翠尺蛾)过冬。不论发生代数或越冬虫态,与亚科间似乎均看不出有密切的亲缘联系。在各虫态历期上,越冬期间的虫态,需要较长时间(一般为4.5—6个月),个别种类的部分个体,尚有滞育蛹(如丝棉木金星尺蛾),其滞育期长达2.5—3个月许外,其他种类的各虫期,则均表现正常,在时间上无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6.
漯河市丝棉木金星尺蛾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棉木金星尺蛾是大叶黄杨上的主要害虫,在河南一年发生3~4代,一年有2个发生危害高峰,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以蛹在树干基部周围5cm左右疏松土中或地被物内越夏越冬。防治丝棉木金星尺蛾应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  相似文献   

7.
丝棉木金星尺蛾的生态习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丽芳 《安徽农学通报》2005,11(4):109-109,111
丝棉木金星尺蛾是大叶黄杨的主要害虫,本文记述了该虫的生活年史、生活习性等,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太原市国槐尺蠖、蚜虫类、白蜡绵粉蚧、侧柏毒蛾主要虫害,进行蠹克和天敌组合的生物防治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蠹克对国槐尺蠖室内4 h致死率达到31.3%,8 h致死率达到68.8%,12 h致死率达到100%;室外3 d死亡率63%,6 d死亡率为75.3%,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蠹克对松大蚜类室内4 h平均死亡率为88.03%,8 h平均死亡率为98.94%;室外3 d平均死亡率为57.45%,6 d平均死亡率为90.3%,防治效果良好。白蜡绵粉蚧若虫室内外试验分别达到12 h死亡率70.0%,2 d死亡率为74.2%。天敌组合实际卵块寄生率半个月达到80%,卵粒达到65.16%,实际寄生率很高。在实际防治中,提高蠹克分散性,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在适宜条件下增加放蜂量可提高寄生率。蠹克和天敌组合可作为一项生物防治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舞毒蛾寄生性天敌昆虫及其转主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舞毒蛾天敌昆虫已有较系统的报道 ,但对其天敌昆虫的转主寄主研究和报道较少 .该文针对北京地区舞毒蛾的 17种寄生性天敌 ,在查阅文献、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基础上 ,对这些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和它们在北京地区危害林木的转主寄主作一报道 .卵期主要寄生性天敌大蛾卵跳小蜂 ,室内饲养可繁殖 4~ 5代 ,羽化的成蜂可继续在舞毒蛾卵块中寄生 .舞毒蛾平腹小蜂转主寄主有油松毛虫、斑衣蜡蝉、绿尾大蚕蛾 .幼虫期主要寄生性天敌毒蛾绒茧蜂一年发生 4代 ,转主寄主有黄褐天幕毛虫、油松毛虫、杨毒蛾 .黑腿绒茧蜂转主寄主为柳毒蛾 .黑足凹眼姬蜂转主寄主为油松毛虫、古毒蛾、角斑古毒蛾 .幼虫及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为毛虫追寄蝇和日本追寄蝇 ,其中 ,毛虫追寄蝇转主寄主有杨扇舟蛾 (寄生率高达 36 %~ 5 0 % )、柳毒蛾、黄褐天幕毛虫、腰带燕尾舟蛾 ;日本追寄蝇一年可发生 3~ 4代 ,转主寄主有柳毒蛾、杨扇舟蛾、油松毛虫、腰带燕尾舟蛾 .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舞毒蛾黑瘤姬蜂的转主寄主有 :油松毛虫、黄褐天幕毛虫、杨扇舟蛾、臭椿皮蛾、樗蚕、丝棉木金星尺蛾、侧柏毒蛾等 .脊腿囊爪姬蜂转主寄主有 :油松毛虫、杨毒蛾、黄褐天幕毛虫 .广大腿小蜂由于其寄主广泛 ,也可成为螟蛉绒茧蜂、松毛虫黑胸姬蜂、螟蛉悬?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小蠹虫天敌寄生蜂的自然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兴安岭地区小蠹虫寄生蜂的种类和自然寄生率的调查,分析了天敌寄生蜂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小蠹幼虫的寄生率为20.70%,对小蠹蛹的寄生率为15.82%,对小蠹成虫的寄生率为1.71%。  相似文献   

11.
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自然状态下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规律,为利用花绒坚甲控制光肩星天牛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解析木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于不同月份解析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杨树树干,研究了光肩星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坚甲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花绒坚甲在4至7月中旬的第一姊妹世代,对天牛大幼虫的寄生率增长趋势较慢;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由第二姊妹世代与当年第二代组成的混合世代,其寄生率增长趋势较快;当被害立木蛀道数达30~45条时,蛀道内花绒坚甲的种群数量最大;光肩星天牛蛀道内花绒坚甲的种群密度随天牛幼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关系为正密度反应型,符合指数关系,其寄生率模型符合负加速型。在自然状态下,1头花绒坚甲从春季第一代开始到秋季混合世代结束,最多可以寄生光肩星天牛幼虫10~12头,80%的天牛幼虫被寄生后可繁育1~4头花绒坚甲;当光肩星天牛与花绒坚甲种群数量比率为1∶1.200 4时,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致死率基本稳定在50%~70%。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13.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是蛀干性害虫云斑天牛的重要寄生性昆虫,研究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的寄生性,对采用花绒寄甲进行蛀干害虫生物防治有指导意义。通过在云斑天牛幼虫上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将花绒寄甲卵卡钉放在核桃受害木段上,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对云斑天牛幼虫的接种寄生率为20 %,花绒寄甲幼虫对云斑天牛具有很强的攻击性,除寄生外,还能让云斑天牛致死,其致死率为50%。花绒寄甲卵对受害核桃木段内的云斑天牛幼虫寄生率为7.1%,其致死率为39.3%。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寄生蜂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方式及其与寄生蜂搜寻选择寄主行为的关联,以斜纹夜蛾幼虫为寄主在大豆田进行了斑痣悬茧蜂野外释放-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一个密度阈值(≈8头.株-1),在低于此阈值的密度范围内,寄生率随密度增大而明显降低;高于此密度阈值时,寄生率保持约50%的水平。采用跨栏模型分析寄主体质量对寄生概率和过寄生程度的影响表明,寄生率随寄主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增大而降低,但寄主体型大小对过寄生程度(用寄主体内的卵数表示)没有显著影响,过寄生率为23.9%。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斑痣悬茧蜂在大豆植株上对寄主幼虫的搜寻采取随机方式,在寄生健康寄主时依据寄主体型大小评价寄主,但在过寄生时并不依据寄主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在云南省瑞丽市玉米田间发现的一种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种类,为其人工扩繁及利用本地寄生蜂等天敌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7-9月,选择云南省瑞丽市德宏热带作物研究所基地的玉米田,采用普查方法调查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寄生率,在人工气候箱中建立黑卵蜂实验种群,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并分析其在室内对斜纹夜蛾卵粒的寄生率和寄生后的羽化率。【结果】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将寄生于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确定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其在遗传上与巴基斯坦种群(T._remus_Pakistan_KY835081)更接近。在田间观察的15 d中,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有2 d均为0,其余各观察日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中最低均为57.1%,最高分别为100.0%和99.9%,平均分别为84.7%和83.6%。室内养殖观察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对斜纹夜蛾卵块的平均寄生率在95.00%以上,寄生后的平均羽化率为70.91%。【结论】在云南省瑞丽市玉米田间发现寄生于草地贪夜蛾卵块的黑卵蜂经鉴定为夜蛾黑卵蜂,在自然条件下对草地贪夜蛾寄生效果较好,具有开发为防控田间草地贪夜蛾种群天敌寄生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携菌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田间评价了携带昆虫致病细菌的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寄生能力与未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释放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比单纯释放赤眼蜂的高,最高达15.21%,平均为13.95%;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在田间的寄主搜索和寄生活动有助于病原细菌在田间的扩散,从而提高残留玉米螟幼虫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调查结果发现,三叶斑潜蝇的寄生蜂主要有6种,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底比斯釉姬小蜂Chysocharis pentheus(Walker)、冈崎灿姬小蜂Chysonotomyia okazakii(Kamijo)、丽灿姬小蜂Chysonotomyia formosa(Westwood)、黄潜蝇釉姬小蜂Chysocharisoscinidis Ashmead、异角亨姬小蜂Hemiptarenus varicornis(Girault)和潜蝇科Agtomyzidae的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主要寄生三叶斑潜蝇二龄和三龄幼虫。4月、5月和11月寄生蜂的发生数量占发生总量的68.23%,以5月的寄生率最高,为40.03%;4月次之为31.51%。其他月份其发生数量和寄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以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市内房山区和大兴区道路两旁受危害的旱柳释放花绒寄甲卵,40多天后对防治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年释放卵卡对天牛幼虫致死率最高达到 79.17%;取回受害枝做树木解析,调查受害木虫口减少量最高为 100%。当年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控制效果明显,且逐年累计释放花绒寄甲能够有效地控制天牛幼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天幕毛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所取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天幕毛虫幼虫共分6龄;卵寄生率为5%;室内饲养全幼期死亡率为100%;感染病毒是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幼虫的存活,以1~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占全幼期死亡率的91.9%。试验的温湿度对出壳率无显著影响。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寿命短,存活率低。各龄幼虫发育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相对湿度在40.0~92.0%之间是幼虫生活的适宜湿度范围,1~4龄幼虫发育历期与湿度呈显著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e suppression of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 is essential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logical mortality factors that reduce the overwintering density of Chilo suppressalis. Here, we examine the parasitism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and assume that key parasitoids strengthen the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 suppression. The natural parasitism incidence and related dominant parasitoids in overwintering larvae were investigated in two successive winters, in 2015–2016 and 2016–2017. Parasitism rates were also assessed in larvae collected from 15 different counties in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asitism incidence and dominant parasitoids in overwintering C. suppressalis larva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sampling dates and sites.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C. suppressalis were mainly parasitized by Cotesia chilonis, and less often by Eriborus sinicus and Microgaster russata.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natural incidence of parasites in overwintering C. suppressalis larva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ver-wintering larval density. The current work provides support for overwintering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show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asitoid communities as a bio-mortality factor for suppressing overwintering d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