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对银川市内30条主次干道的道路绿化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植物种类、道路绿化形式、景观格局、垂直结构等进行分析,针对银川市街道园林景观现状,掌握道路景观的构成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的选择。结果表明,目前银川市道路绿地虽然有一定的景观效果,但是在植物种类、断面形式、树种搭配上仍有一定不足,种类不够丰富,植物养护缺乏管理,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对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分布与应用情况、景观效果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道路绿化常见树种有210种,分属于72科;常见草本植物110种,分属于54科。道路绿地植物群落中,超过95%的树种生长发育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但在配置与应用方面,存在树种资源开发不够、景观效果不够理想、植物配置缺乏特色、养护管理欠妥以及道路绿化乔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太原市47条道路进行实地调研,统计与分析其道路绿化断面形式以及不同绿化带的典型配置模式。结果发现,太原市道路断面结构以一板二带式与二板三带式为主;绿化树种较为丰富;绿化搭配层次饱满,常用绿化配置结构为乔木+灌木+绿篱。分析道路绿化植物应用现状,探讨道路板式及典型绿化配置模式。提出降低植物种植密度,选择乡土树种,合理配置树种比例,增加布局曲线性与多样性,充分运用树木观赏要素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分析丽水市莲都区乡村的自然条件与绿化现状出发,将乡村的绿化设计分为村口绿化、道路绿化、河塘绿化和房前屋后绿化4个内容,并分析了乡村绿化设计的树种配置原则及树种的选择。根据丽水市乡土树种和不同区块,选择的绿化树种主要以经济树种为主,并利用CAD技术对河东村绿化进行平面设计。通过对乡村绿化设计的探讨,选择符合乡村特点的乡村绿地植物种类,以求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块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群落,使乡村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得到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5.
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三海"水系的形成,在河岸路旁植树,初步有了绿化与湖光山色相辉映、游乐与园林景观相交融的景色。栽植树木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也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文中在城镇绿化方面强调树种的选择及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  相似文献   

6.
道路是城市的交通脉路,道路绿化是城市的窗口。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应用普遍存在运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配置形式单一,季相景观不丰富,无特色、文化特色表现不足等问题,致使城市生机和活力不够。  相似文献   

7.
潘志坚 《广东园林》2011,33(5):66-71
韶关地区道路绿化树种大多数是从南部珠三角地区和北部湖南地区引进,可能存在所引进树种是否适应韶关气候的问题。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与配置道路绿化植物和确定合适的种植位置就成为道路绿化工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脸面",已经被确定为绿化重的中之重。因此,新建街道的绿化建设、老旧街道的绿化改造,成为大多数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的主战场。本文全面介绍了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选择、道路绿化行道树种植设计形式、城市干道植物配置、城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等技术。  相似文献   

9.
道路绿化犹如居住区绿化的骨架.提高和改善居住区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越发应该受到景观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沈阳.长春.哈尔滨居住小区的现状调查,分析各级道路绿化的特点.针对不同级别道路提出典型的植物配置模式.并总结出东北居住区道路常用的绿化树种,为今后东北居住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和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潍坊市景观型城市道路"北海路"绿化的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北海路绿化植物种类约有60多种,隶属53科58属,应用形式丰富多样;景观规划遵循适用性和安全性原则,以生态廊道的形式连通城市绿地系统;植物配置为乔、灌、草结合的复合型结构,乔木比例较大,灌木和观赏花木较少。对潍坊市道路景观绿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太谷县范村镇上安古村是山西传统村落中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建筑风格和聚落格局。采用实地考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聚落的选址思想、布局特征、街巷组织及民居的建筑形制、空间组织、宅院入口等的形态特征等进行分析,展现其具明显地域特色的古村落风貌,以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太原市绿化达标的40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将居住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配套公建绿地4类,对居住区内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植物空间效果进行调查,总结归纳了植物组成与主要节点植物空间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太原市居住区植物配置适宜性与景观效果评价体系,并对45种植物配置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居住区绿地适用植物共有356种,绿地植物景观节点类型10类,绿地植物配置综合评价总体得分值较高,结合综合评价结果得出10种典型植物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研以及文献整理研究,分析太谷县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现代科技景观和地域特色景观的风貌特征。结合现有案例,提炼景观风貌分区共性,总结出大地景观的类型、山水格局、建筑的风格和年代、宗教行为类型、民俗民风类型、历史重大事件类型、文化背景类型等7条城市景观风貌分区依据,在此基础上将太谷县城景观风貌划分为农田景观、老城景观、新城景观、历史景观提升、文教景观、滨水景观等6个风貌区,为太谷县城景观风貌规划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华北落叶松所受竞争压力与胸径生长之间的关系,利用目标树中心样圆法对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间伐迹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不同竞争压力的目标树在1998年间伐后胸径生长量差异显著,且随着竞争强度的升高而减少;华北落叶松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变化由间伐释压前的下降趋势逐渐转变为缓释压力后的上升趋势;其中,间伐后受不同竞争压力的目标树胸径增长速率仍趋异化,弱度竞争目标树上升速率大于中度竞争目标树,而强度竞争目标树年平均胸径生长量上升最缓且趋势较不明显;竞争压力指数与伐后15 a胸径生长量呈幂函数关系,拐点出现在竞争压力指数为1处并在大于2后趋于平缓;以目标树为核心构建的经营体系能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适度干扰及抚育间伐手段改良一定条件下的林木生长模式,进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近年来山西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工作中出现的片面化保护问题,构建了以物质性价值、非物质性价值、保护修复措施为基础,2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模型。应用Delphi法和AHP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得出历史文化古城综合价值评价体系。随后以太谷古城为实例,说明了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流程,通过具体分析评价指标得分情况,为古城的开发、保护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的道路绿化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进行实地调研,统计分析主要道路的绿化断面形式、道路绿化现状及植被种类选择。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以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活型结构、植物景观变化性、植物观赏时序、植物景观空间、植物季相丰富度、植物景观韵律感以及植物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对运城市盐湖区道路绿地景观进行分级,进而对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禹西路和铺安路为Ⅰ级景观道路;槐东路、涑水东街、学苑路、人民北路、人民南路、禹都东街为Ⅱ级景观道路;魏风街、涑水西街、潞村街、河东东街、河东西街、解放北路、条山路、圣惠北路、韩信路、工农西街、红旗西街、红旗东街为Ⅲ级景观道路;凤凰路、中银南路、周西路、圣惠路为Ⅳ级景观道路。提出丰富道路绿化植物景观配置模式,适当引进新品种,增加草坪及地被覆盖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集大同市部分道路土壤,测定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pH值、电导率(EC)、有机质、全氮、全磷7个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应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同市道路绿地表层土壤(0~15cm)容重变幅在1.13~1.59g/cm3范围,平均值为1.39g/cm^3,土壤容重偏大;土壤pH值处于8.09~8.85范围,平均值为8.39,以偏碱性为主,较自然土壤明显偏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偏低。pH值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容重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导水率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电导率(EC)值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大同市道路绿地综合土壤肥力指数为0.62~1.79,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各条道路间差异较大。提出安排专人定期养护,适当控制氮、磷肥施用量,推进作物还土等土壤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营养条件下草本地下竞争对华北落叶松、麦氏云杉、辽东栎3种1年生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华北落叶松、麦氏云杉和辽东栎1年生幼苗为材料,以土壤营养条件(以施用肥料中的氮含量为基准:10 g·m^2和40 g·m^2)和草本地下竞争方式(完全地下竞争,部分地下竞争,无地下竞争)为处理组合,统计幼苗存活率并测定苗高。结果表明:1)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的地下竞争均可同样有效地提高华北落叶松幼苗的存活率,而不同土壤营养条件对其存活率和高生长均无影响,不同地下竞争方式不影响其高生长。2)对麦氏云杉幼苗而言,在40 g·m^2的土壤营养处理下其存活率显著降低;但高生长未受影响,而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的地下竞争均显著提高了其存活率,且高生长在完全去除草本地下竞争的处理下最高。3)辽东栎幼苗在所有处理组合下全部存活,高生长在40 g·m^2的土壤营养处理下以及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地下竞争的处理下显著较高。华北落叶松和麦氏云杉幼苗定居的关键并非是草本植物对土壤养分的争夺,而是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对华北落叶松幼苗根系生长空间的争抢。在今后森林营造和恢复实践中,通过清除草本的地下部分,特别是宿根性草本,避免草本占据过多地下生长空间,协助华北落叶松和麦氏云杉成功渡过幼苗定居期,同时森林培育中的除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辽东栎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为师生营造了具有依恋感与归属感的场所,使人的情感与场地有机连接。文章以山西农业大学校园为例,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及问卷调查方法,对学校师生的环境满意度和场所依恋度进行测度,并对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人群对校园整体的场所认同程度略高于场所依靠程度,体现了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对使用人群具有重要的影响;情感性依恋大于功能性依恋,说明校园场所营造水平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CNKI数据库获取1989—2017年关于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797篇期刊研究性论文,借助于可视化引文分析工具Cite Space分析近3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998年后,我国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日趋增多,2005年后文献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近12年年均发文量达55篇;关键词频度和聚类分析显示植物多样性、绿地景观格局、植物群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多样性保护等为主要研究热点;目前,借助生物多样性研究指导风景园林设计和植物群落配置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此外,浮游植物多样性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研究将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