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了具有相似地貌类型的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特征的差异,探讨了人类活动与景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人为将大面积灌草丛、耕地改造成经济林,将退化灌木林地恢复为乔木林的情况下,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下降,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提高,景观异质性提高,景观稳定件增强。  相似文献   

2.
景观偏好及栽植空间景观偏好研究回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论述了景观、景观知觉、景观偏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景观偏好或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最后着重介绍园林植物栽植空间景观偏好研究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将国外景观偏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介绍到国内,启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者重视栽植空间景观偏好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梁晖 《福建林业》2023,(4):21-25
基于永泰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选取景观指数分析研究永泰县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景观面积为184433.02 hm2,占总面积的82.72%,其中乔木林地在林地景观类型中占明显优势,占林地景观面积的84.27%。(2)乔木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破碎度最小;竹林地和宜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破碎度最大;乔木林地和竹林地斑块形状复杂,迹地的斑块形状简单;各类林地景观的聚集度高,均在90%以上。(3)研究区多由大的景观斑块构成,林地景观破碎程度较高,多样性较高,但林地景观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4.
漓江流域森林植被景观恢复与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合平  徐刚标 《广西林业科学》2001,30(4):163-165,188
分析漓江流域森林植被的景观生态问题,探讨流域森林植被景观恢复的技术和途径,包括源头森林植被景观、农田森林景观和河岸森林景观可能的规划措施和方法,指出地带性植被景观的恢复是漓江流域风景区的森林恢复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景观动态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景观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景观稳定性、景观动态的驱动因素、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变化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5个方面阐述了景观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个旧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景观指数法对个旧市城市森林5种景观类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所使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特征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标、景观空间关系指标等。结果表明:个旧市城市的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各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较大差异,其整体上,异质性较差。而各景观类型拥有的斑块数分布很不均匀,从面积和斑块数来看,以公共绿地的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为个旧市城市森林的主导景观。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较近于均匀分布格局,生产绿地和风景园林接近于随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泰山景观资源评价与游人审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泰山景观资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系统综合评价风景美学价值的简易方法和描述模式,分析和研究游人审美效应与景观资源本身价值差异,以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揭示了游人审美素质和对景观资源价值的认识程度,从而为深层开发、利用和保护景观资源提出改进措施,亦为动态评价景观资源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8.
廖晖 《国土绿化》2006,(11):9-9
北碚区以迎接亚太地区城市市长峰会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契机,加大建设力度,全民动员,实施了一批市街、公园景观整治和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了各类景观,强化了市街景观整治和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9.
人为干扰对珠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森林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景观功能等方面分析了社区人为干扰活动对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影响。表明长期以来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降低,并延缓了森林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景观生物量积累少,抗干扰能力弱,生态功能较差,尚难以满足作为我国第3大河流珠江的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需要,景观生态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漓江流域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流域森林景观保护的需要出发,将整个Li江流域划分出4个不同的景观区和6种森林景观类型,探讨针对流域不同的景观区和不同的景观类型的开发利用方式和景观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