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软化病病毒(FV)接种前后的光照条件对家蚕FV感染性产生影响的情况已报告过,这次报告是关于光照条件和FV感染性的关系,调查了不同蚕品种、不同照度及饲料(桑叶、人工饲料),得到的一些看法。 [方法]病毒接种以3龄起蚕为主,在桑叶上添食20小时。接种前后的饲育中光照条件,按全明、全暗以及8小时明、16小时暗等设置。病毒的感染性是从FV接种后第12天为止的发病蚕数,用Finny的概率法  相似文献   

2.
小蚕期的光照条件,对蚕儿的齐一、饲育经过等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前报告过。这次关于光照条件是否对于蚕儿的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的感染性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把病毒性软化病蚕的10%乳剂10,000rpm离心30分钟的上清液作为10~(-1)液,将其10~(-3)~10~(-7)液对蚁蚕(蚕品种是绵秋×钟和)经口接种19小时后,在24小时明、24小  相似文献   

3.
人工饲料育蚕与桑叶育蚕比较,对核多角体病病毒的经口接种抵抗力小的情况已有报告(松原、林屋;林屋等)。讲演者继续前报,研究了关于对用不同饲料饲育的蚕儿接种了NPV、CPV、FV的各种病毒时蚕儿的感染性等情况。首先,对1~2龄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的蚕在3龄起蚕时,分别经口接种了NPV、CPV及FV。其结果,经口接种NPV的,人工饲料育蚕和桑叶育蚕之间的-log ED_(50)值相差最大,接种FV的  相似文献   

4.
讲演者已报告过人工饲料育蚕的病毒感染性比桑叶育蚕高,这次报告是因为研究了关于蚕儿用人工饲料饲育的时期长短与病毒感染性的关系。对5龄起蚕用桑叶添食CPV,比较1~4龄人工饲料育、1~3龄人工饲料4龄桑叶育、1龄人工饲料2~4龄桑叶育、1~4龄桑叶育的蚕儿时,-log ED_(50)值分别为4.8、4.6、3.9、3.1,人工饲料育的时期越长病毒感染性越高。对4龄起蚕添食CPV时,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倾向。在与上述相同  相似文献   

5.
作为确立小蚕期人工饲料无菌饲育、大蚕期条桑育这一饲育法的基础研究,在春蚕、夏蚕以及秋蚕各蚕期,研究了关于1~3龄及1~4龄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以后用桑叶饲育的蚕儿对各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病毒用了核多角体病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及软化病病毒3种,接种是把各种病毒按10种浓度稀释,然后对用各种饲育  相似文献   

6.
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算出LD50值,以调查蚕体对NPV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明确了接种病毒前,用33℃高温饲养,无论稚蚕期、壮蚕期,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都有明显不良影响,而29℃较高温度在稚蚕期无甚影响,而在壮蚕期则有一定的影响。在5龄期经口接种病毒后的饲育温度,对蚕体的感染抵抗性也有影响,但没有接种病毒前的饲育温度影响大。壮蚕期眠中接触高温,次龄蚕对NPV感染抵抗性也会明显降低。另外,4龄起蚕在不同温度下行饥饿处理,其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饥饿中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温度愈高,愈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7.
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缪云根 《蚕业科学》2000,26(2):91-93
从收蚁方法、饲料形状、光照条件等方面研究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结果表明 :不带卵壳收蚁其疏毛率、起蚕率、生长发育进度优于带壳卵收蚁 ;收蚁用饲料以平板状为好 ,有利于蚕的取食和疏毛 ,2龄以后用片状饲料饲育较适宜 ;光线不仅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而且影响饲料价值。为便于实际操作 ,防止饲料变质和污染 ,保持饲料水分等以黑暗封闭饲育为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给与有机磷杀虫剂污染桑的蚕对软化病病毒的感染性和在蚕体组织内病毒的增殖程度。把桑叶在MEP(50%)及DEP(50%)的一定稀释液中浸渍后阴千,在2龄及2~3龄期间给与污染桑,其后给与普通桑。其间在3龄起蚕时,给与FV 10倍稀释液涂抹桑经口接种12小时,到5龄起蚕调查发病蚕,用Behrens-k  相似文献   

9.
“932”原种在蚕种生产中往往发生不滞育卵,尤其2、4造,不仅影响蚕种质量,甚至影响生产计划的完成。本试验在蚕期用控制光照时间的方法,探讨提高该品种黑种生成率。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方法稚蚕期按照常规饲育,自然光照,晚间作业时用日光灯照明,4龄饲食开始,控制光照时间,试验区设置如下: 4、5龄蚕期长光照区: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3小时,即白天自然光照,每天17时至22时用日光灯增加5小时光照。(以下长光  相似文献   

10.
一、广东蚕区的“白口仔”蚕病系包括中肠型脓病及空头性软化病,它们均属于病毒病,蚕粪,病蚕尸体均带有病毒或多角体,具有传染性。二、接种多量病毒或多角体(10~8粒/ml或组织浸液)于蚁蚕,则二龄开始发病,三龄全部死亡。如接种少量病毒或多角体,则在整个龄期中断断续续出现病蚕,以五龄为多发病过程比较缓慢,接种微量病毒后,饲育环境正常,则不致发病。南农七乙品种的抵抗力较强。三、接种微量病毒或多角体后,如处于高温干燥,高温多湿或低温冲击等不良环境中,则发病率大为提高。尤以低温冲突为最,因此,认为不良环境可以削弱蚕儿体质,感染微量病毒即可以造成暴发性蚕病。  相似文献   

11.
应用灭菌饲养方法,对五龄起蚕以5℃低温冲击或职0.5%福尔马林(含0.5%HcoH)添食24小时,其结果,很少发生脓病或没有发生脓病;而在普通蚕室内饲养条件下,经同样低温冲击或福尔马林添食,其血液型脓病(N)、胃肠型脓病(C)以及并发型脓病(NC)等病毒病发生很多;同时发现,不同龄期的起蚕经低温冲击后,对病毒的感染性有显著的不同。接触低温冲击后,稚蚕期对病毒感染性提高不大,而壮蚕期对病毒的感染性比未经低温冲击的同龄蚕,提高达一亿倍左右。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五龄起蚕低温冲击或福尔马林添食刺激诱发脓病”的实质,主要是由于刺激因素引起蚕儿生理机能的虚弱和紊乱,提高了蚕体对病毒的感染性而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计算出LD50,以调查正常蚕对NPV感染抵抗性及经受低温、饥饿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与蚕发育龄期的关系。明确了正常蚕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随蚕龄的发育而增强,每发育一个龄期,约增强10倍左右;但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条件下,5龄起蚕比4龄起蚕未见增强。各龄起蚕经低温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减弱的变化随蚕龄的发育而急剧增大,5龄起蚕低温处理后较未处理蚕下降76万倍之多。各龄起蚕经饥饿处理后,对N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蚕龄的发育而增大,但在1、2龄不明显,5龄起蚕饥饿处理后较未处理蚕下降1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3.
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小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颗粒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方法和饲育环境对小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龄最适给饵量为50mg/头,适宜饲养密度为1.5头/cm^2,增加给饵次数有利于小蚕的生长发育,温度和光照对小蚕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以29-30℃黑暗饲育成绩最好。  相似文献   

14.
环境温度对蚕饲育经过的影响 ,以一龄最大 ,五龄最小 ,二至四龄居中。五龄蚕能在 2 0℃左右的温度下正常生长发育 ,而四龄对这种低温的敏感反应 ,极易导致养蚕成绩低下。随着小蚕三眠共育技术的普及推广 ,共育期间的饲育温度容易得到保障。但在生产实践中 ,四五龄蚕的饲育 ,常因达不到目的温度而影响收成。为此 ,我们对大蚕期低温饲育 ,特别是四龄低温饲育 ,对家蚕有关经济指标到底有何影响 ,进行了生产应用比较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区的设置一至三龄目的温湿度共育 (2 5℃~ 2 7.5℃ ) ,四龄起蚕开始分区。设立 :对照区 ,四五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育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证实了:(1)温度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的影响主要是感染病毒前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3℃时,无论对稚蚕或壮蚕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21—29℃范围内,尚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高温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影响程度无笔者以前研究报道的对NPV感染抵抗性影响大;(2)添食病毒后的不同饲育温度,对家蚕感染发病的影响不大,当置于33℃下饲育时,对CPV的感染发病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不少虚弱的软化症状蚕;(3)4眠眠中用高温保护,则使时间不长,但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却有明显影响;(4)4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的感染抵抗性明显与饥饿中温度有关,25℃以上随温度的增高而明显下降,21℃与25℃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一)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是否产滞育卵,和催青温度有密切关系,为了下代产黑种,轮月系统要求80°F以上的催青温度,大造系统(广东的二化性品种)的催青温度要求比较低,基本和一般二化性品种一致。 (二)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对蚕期光照极为敏感,长光照多产生种,短光照多产黑种。为了产黑种,以每日光照6—12小时、黑暗12—18小时,最有效果。光照时间在3小时以下,反而有增多生种的倾向。 (三)有滞育期多化性品种从1龄至簇中均表现短日照多产黑种,长日照多产生种,其中1、2龄的影响比较小,而4、5龄及簇中的影响比较大。试验表明,稚蚕期和壮蚕期之间,不存在逆转现象。因此认为,光照的逆转期可能在卵期和幼虫期临界处,而不在第三龄。 (四)壮蚕期及簇中,高温饲育易产生种,低温饲育易产黑种。 (五)饲料老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影响,老饲料易产黑种,嫩饲料易产生种,为了减少生种应选用成熟偏老的饲料。 (六)决定多化性品种是否滞育的两个主要条件,即卵期高温催青、幼虫期短光照饲育。这一性状的形成,我们认为是由于长期适应亚热带生态条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调查了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桑叶叶质、人工饲料组成以及饥饿等营养和生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秋期桑枝条中上部适熟叶饲育的蚕抵抗性最强.下部老叶次之,顶端未成熟嫩叶饲育的蚕最弱;用贮藏桑叶饲育的蚕抵抗性明显下降.人工饲料饲育时,其抵抗性在一定含量范围内.随桑叶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40%以上,反稍有下降趋势;饲料的加水量以1:2.2—2.4为宜;脱脂大豆粉含量在20-35%范围内随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蔗糖添加量以8%左右最适.各龄起蚕在常温下经受24小时饥饿后,对CPV抵抗性的变化程度因蚕龄而异,蚕龄愈小,影响愈大;同一龄中,经受饥饿时间愈长,下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8.
1—3龄人工饲料育、4龄以后桑叶育的蚕和全龄桑叶育的蚕、将其4龄以后的成长,特别对它们与4、5龄饲育温度(22℃’27℃)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获得结果如下: 1:1—3龄期人工饲料育的蚕,4龄的饲育温度以27℃饲育比22℃饲育,其食下量和消化量都增加,并且全茧层量也增加,5龄期则刚好与此相反,以22℃比27℃饲育为佳。而对于1—3龄桑叶育的蚕,4龄饲育温度22℃与27℃之间,在上述诸形质上没有显著差异。 2:4龄以后同一条件饲养时,眠蚕体重与饲育经过时间及茧层量之间存在着如下的相互关系:在4龄期,当3眠蚕体重重时、4龄饲育经过缩短,同时4眠蚕体重重。在5龄期,4眠蚕体重重时,相反地5龄经过延长,茧层量增加。 3:4、5龄期蚕体重的时间性变化没有因1—3龄期饲料不同而显示特异性的变化。即1—3龄人工饲料育,从4龄改为桑叶育时,于交换后体重的成长量未表现出一时的停滞现象。文献:略李伟译自《蚕丝试验场汇报》第106号’P67—83  相似文献   

19.
<正> 各龄蚕对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在蚕的饲育技术上,人们往往把4龄蚕划为大蚕期,但是从蚕的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看,却与5龄蚕相差甚大,4龄和5龄蚕不仅对温度的反应不同,而且在对病原物的抵抗性也远远不及5龄蚕。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人们对4龄蚕的饲养管理、消毒防病以及温湿度的控制、叶质的选择等方面都较粗放。有鉴于此,我们进行了4龄不同温度、叶质对蚕的影响试验。一、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报告了2017年晚秋蚕期优食一号1~2龄和1~3龄采用人工饲料饲育的试验情况。从试验结果看,优食一号蚕品种人工饲料性特别是小蚕期对人工饲料饲育技术适应性良好。3龄蚕放在共育室内、采用人工饲料标准温湿度饲育与3龄蚕放大蚕室内、采用自然温湿度饲育,两者全龄发育经过相同,皆为26 d 2 h。两试验区的张种单产、蚁蚕结茧率、良蛹率、茧丝纤度、清洁、洁净等成绩相近或相仿,而1~2龄人工饲料共育试验区的茧层率、粒茧丝长以及鲜毛茧出丝率等成绩略低于1~3龄人工饲料共育试验区,原因有待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