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室内增效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溴磷对棉铃虫幼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与甲胺磷混配对棉铃虫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以1∶6.25配比增效最为显著,增效效果达19.1%;混配成的45%申丙磷制剂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共毒系数为158.4,温室盆栽棉苗药效好于50%甲胺磷,与40%丙溴磷防效接近。  相似文献   

2.
1993-1994年分别在安微濉溪、泗县、阜阳等地棉田进行“双扑”防治抗性棉铃虫试验。结果表明:35%“双扑”乳油对抗性棉铃虫幼虫有很强杀伤力,亩用60-75克稀释1000-2000倍,防效达85%以上,7天后残效大于75%,具有速效性和持效期长等特点,显著优于3种对照药剂。对棉蚜等常发害虫亦有很好兼治效果,对棉花安全无药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混合药剂的最佳配比以有效控制长尾粉蚧的发生为害。[方法]采用浸虫法测定了杀扑磷与马拉硫磷混配后对防治长尾粉蚧若虫的增效作用及两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结果]采用杀扑磷与马拉硫磷进行复配,当杀扑磷与马拉硫磷的比例为30∶70和20∶80时,两种配方的药液对长尾粉蚧2龄若虫的毒力相差不大,其共毒系数分别为347.72和356.67,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从这2组配方的CTC值看,杀扑磷与马拉硫磷的比例为20∶80时配方的增效作用比30∶70配方的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杀扑磷与马拉硫磷混配防治长尾粉蚧的最佳配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抗性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为对象,研究了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苏脲1号与对硫磷、胺甲萘的混合作用及其增效机制。结果表明,药剂混用后,对总酯酶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抑制程度均有明显增强。混剂在对棉铃虫体内解毒酶系以及靶标酶活性的抑制水平上的增强,可能是这两种杀虫剂混用后表现增效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抗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为对象,研究了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苏脲1号与对硫磷、胺甲萘的混合作用及其增效机制。结果表明,药剂混用后,对总酯酶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抑制程度均有明显增强。混剂在对棉铃虫体内解毒酶系以及靶标酶活性的抑制水平上的增强,可能是这两种杀虫剂混用后表现增效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对不同棉铃虫品系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两者对敏感品系的LD50值相差8.7倍,而对一系列抗性品系两者LD50值相差24.3~172.1倍;不同棉铃虫品系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抗性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为81.8~2142.8倍,对顺式氰戊菊酯的抗性为23.8~164.6倍。用室内选育的山东阳谷S6抗性品系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增效醚对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的增效比分别为119.3和4.3,说明棉铃虫对两者的氧化代谢抗性机制差异很大。氰戊菊酯和顺式氰戊菊酯对棉铃虫的毒力以及棉铃虫对两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不是简单的4倍关系,氰戊菊酯中大量无效异构体的存在可能有利于氧化代谢抗性机制的演化。  相似文献   

7.
氰戊菊酯与辛硫磷混剂防治棉铃虫的增效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点滴法生测结果表明:氰戊菊酯与辛硫磷1:2混剂对棉铃虫抗性(R)品系3龄幼虫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高达330.68。离体条件下测定了各药剂对抗性棉铃虫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中浓度I50及混剂对上述三种酶的共抑制系数,结果表明,该混剂对棉铃虫增效的机理可能与抑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苏云金芽胞杆菌油剂增效因子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菜蛾、棉铃虫为生物测定昆虫 ,通过测定 5种无机盐 (Na2 CO3,K2 CO3,CaCl2 ,MgSO4 ,和MgCl2 )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油剂的增效作用进行增效因子的筛选。结果表明 ,以小菜蛾为供试昆虫 ,除CaCl2 外 ,其余 4种无机盐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油剂均表现增效作用 ,0 .0 10 %MgCl2 效果最好 ,增效比为 1.5 6。以棉铃虫为供试昆虫 ,5种无机盐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油剂均表现增效作用 ,0 .0 12 5 %MgSO4 效果最好 ,增效比为 1.6 9,0 .0 2 5 %的Na2 CO3 次之 ,增效比为 1.5 9  相似文献   

9.
3种助剂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菜夜蛾、棉铃虫、小菜蛾为供试昆虫,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氮酮、柴油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杰效利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氮酮的比例加大增效作用也在不断增强,高效氯氰菊酯与氮酮的比例为4:1、2:1、和1:1时,对甜菜夜蛾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55.07、225.42和258.56;柴油随着添加量的加大也表现增效作用增强的趋势,当高效氯氰菊酯:柴油为1:2时,对甜菜夜蛾的共毒系数最大,达到361.57;杰效利8000倍液和16000倍液对高效氯氰菊酯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并且8000倍液的增效效果好于16000倍液。杰效利与氮酮或柴油组合后,能进一步提高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棉蚜和菜青虫为试虫,采用FAO推荐的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了35%“双扑”乳油及各组成单剂对其毒力。并对菜青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了探讨了“双扑”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双扑”及单剂A、B、C对棉蚜的LC50分别为8.83ppm、5.29ppm、32.13ppm、29.78ppm,对菜青虫的LC50分别为6.88ppm、19.26ppm、47.92ppm、123.58ppm。对两种试虫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棉铃虫危害调查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转育的3个转基因棉花品系(4830,4877,4786)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花品系新棉33B的不同器官的抗虫性,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器官抗虫性不同,功能叶抗虫性最强;转基因棉花4830和新棉33B抗虫性强弱没有显差异,并均高于转基因棉4877,4786,这说明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与美国抗虫棉具有等同的杀虫效果,转基因棉花的蛋白毒性在棉铃虫体内具有一定的残效。在田间小区种植中,4830,4877,4786和33B均表现出了对棉铃虫幼虫较高的抗虫效果,两次调查中(7月5日,7月14日),4830,4786,33B品系均未发现棉铃幼虫,顶尖蕾铃也未发现受害现象,在4877品系中发现了少理的低龄棉铃幼虫,蕾铃受害率为3.01%,辽棉15号(CK)蕾铃受害率为10.6%,各品系之间抗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根据河南省新乡市1976-2005年的棉铃虫调查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影响2、3、4代棉铃虫发生的关键气象条件,得出了影响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指标,预测了2、3、4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同时,结合新乡市棉花生产现状的实地调查,介绍了影响棉花生产的7个关键问题。最后,从8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15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研究表明,防治2代棉铃虫效果较好的农药,在晋南棉区临椅县有2.5%功夫菊酯、50%棉铃宝、25%广克威、40%北农931和40%久效磷;在晋中棉区祁县有35%硫丹、20%灭多威、50%辛溴乳油和2.5%功夫菊酯。防治临猗县3代棉铃虫效果较好的农药有2.5%功夫菊酯、35%顺丰二号和40%久效磷。同一农药在不同棉区和棉铃虫不同发生世代药效表现不一,因此在药剂选择上要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25%高氯·辛微乳剂防治棉铃虫、菜青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 5%高氯·辛微乳剂对棉铃虫和菜青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 10 0 0~ 150 0倍液防治棉铃虫 ,药后 5d防效和保蕾效果分别达 79%和 74 %以上 ;用 10 0 0~ 2 0 0 0倍液防治菜青虫 ,药后 7d防效达 94 %以上。与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效相当 ,优于常规农药辛硫磷。  相似文献   

15.
35%双扑乳油对抗性棉蚜有强烈的触杀作用,施药后1天,双扑1000倍、2000倍和3000倍稀释液的防效分别达95.6%、93.0%、89.3%,且双扑1000倍液在喷药后1、3、5天总防效高于所有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晋中盆地夏玉米田棉铃虫发生危害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第 3代棉铃虫幼虫是夏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害虫之一 ,该虫主要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 ,其危害高峰期在 8月中旬~ 9月上旬 ,通常年份蛀穗率可达 5 9.3%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双扑对鲤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双扑对鱼属高毒药剂,24小时和48小时的TLM值分别为59.2ppb各10.1p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