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水优化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在25和30穴/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肥水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种植密度下,与农民习惯肥水管理相比(FFP-25,FFP-30),肥水优化管理(OPT-25,OPT-30)使水稻产量增加8.5%~9.8%(P<0.05),抽穗后40d,茎粗增加了9.4%~17.5%(P<0.05),茎壁厚度增加了12.7%~21.2%(P<0.05);单位节间干重和糖氮比增加,大小维管束截面呈近圆形,明显提高了大小维管束数量、面积和机械组织厚度,茎秆抗折力增加了30.8%~31.9%(P<0.05),倒伏指数降低15.4%~21.1%(P<0.05)。相同肥水管理下,增加种植密度对水稻倒伏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增加密度的同时优化肥水管理(OPT-30),产量比FFP-25增加了15.5%(P<0.01),倒伏指数降低了16.8%(P<0.05)。肥水优化管理改善了水稻基部第二节间的显微结构,促进了节间充实,增加了水稻抗倒伏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提高川中丘陵区春玉米抗倒伏能力的适宜施钾量,2013—2014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施钾量:0、45、90、135和180 kg·hm-2,测定吐丝期和灌浆期玉米基部节间物质积累特征、化学组分、力学指标、倒伏率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相比无钾肥处理,施钾处理增产1.19%~8.43%(2013年)、1.75%~9.19%(2014年),植株倒伏率降低11.11%~44.44%(2013年)、12.50%~52.10%(2014年)。玉米倒伏率与吐丝期和灌浆期基部第2节至第5节的硬皮穿刺强度、茎秆压碎强度、茎秆折断强度和纤维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吐丝期基部第2节至第3节的鲜重和鲜密度、灌浆期基部第2节至第5节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灌浆期基部第2节至第5节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钾肥能提高玉米茎秆基部第2节间至第5节间的鲜重和干重。基部第2节至第5节的纤维素含量、硬皮穿刺强度、茎秆压碎强度和折断强度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钾肥用量为90 kg·hm-2时的数值最大。综上所述,施用95.0~121.0 kg·hm-2钾肥,能够明显增加春玉米基部节间的纤维素含量,增强茎秆折断强度、硬皮穿刺强度和茎秆压碎强度,提高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率,最终增加籽粒产量。本研究为川中丘陵区春玉米抗倒、丰产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水稻株高突变系的农艺性状与抗倒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14个水稻日本晴株高突变体近等位系为材料,研究了株高对水稻农艺性状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节间3长、重心高度、主茎鲜重、主茎干重、千粒重、单株生产力和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2长呈显著正相关;同时株高与倒伏关系密切,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弯曲力矩、秆型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农艺性状与抗倒伏相关性显示,穗长、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第1、2节间)、主茎鲜重及干重、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生产力和生物产量等对植株的抗倒伏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高供氮水平下不同硅肥对水稻茎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倒伏是水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不仅降低稻谷的产量,而且还影响其品质。因此,通过在两种氮水平条件下,研究硅肥对水稻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的影响。 【方法】 以唐粳2号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不施硅 (–Si)、硅酸钠 (Si1) 和硅钙肥 (Si2) 三个硅处理 (SiO2 用量 70 kg/hm2),每个硅处理含正常和过量两个氮水平 (分别为N 180 和450 kg/hm2)。水稻成熟期,测量株高、第1节和第2节长度、茎粗、旗叶和倒2片叶夹角、茎秆厚度和茎秆抗折力,分析水稻植株中硅和钾的含量,并观测了水稻茎秆的解剖显微结构。 【结果】 正常供氮水平(180kg/hm2)下,施硅对水稻株高、节间长度、茎粗、旗叶和倒2片叶夹角均无显著影响。过量供氮条件下,施硅显著降低水稻基部第1节和第2节长度,倒2片叶夹角显著降低了20%(P < 0.05),显著增加了水稻基部第1节和第2节壁厚度和茎粗,增加了茎的细胞层数和紧实度,促进维管束的发育。过量供氮水平下,与不施硅相比,施用硅酸钠的植株硅含量在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显著提高了14.2%和11.3% ( P < 0.05),施用硅钙肥处理的均显著提高了14.9% ( P < 0.05);成熟期各处理水稻植株抗折力从大到小表现为Si2 > Si1 > –Si,施硅的水稻茎秆倒伏指数均显著低于不施硅处理,且过量供氮水平,施硅钙肥的倒伏指数比施硅酸钠的处理显著降低了6.2% ( P < 0.05);施用硅酸钠和硅钙肥的水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2.3%和12.5% ( P < 0.05)。 【结论】 过量施用氮肥条件下,可增加水稻基部第1节和第2节壁厚度和茎粗,增加茎细胞层数和紧实度,从而提高茎秆的抗倒伏指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供试土壤上硅钙肥效果好于硅酸钠。   相似文献   

5.
植株氮营养状况与冬小麦倒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下的植株氮素营养状况与小麦倒伏的内在联系,揭示施氮影响小麦倒伏的机制。 【方法】 以豫麦49-198和周麦16两个品种为试材,在河南省禹州市布置了田间试验。设0、120、180、240、360 kg/hm2 5个氮肥用量处理,于返青、拔节和开花期测定小麦植株含氮量,收获期调查倒伏情况,测定小麦植株茎秆性状和籽粒产量,并对小麦倒伏与植株氮素营养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随氮肥用量增加,周麦16、豫麦49-198小麦倒伏率和倒伏指数都呈上升趋势,当两个品种小麦的施氮量分别达到180 kg/hm2和240 kg/hm2 时,继续增加施氮量,两个品种的倒伏率和倒伏指数增加不显著,豫麦49-198最高倒伏率为61.8%,周麦16为23.3%;随氮肥用量增加,两品种小麦株高、茎长、穗长、基部节间长度,以及返青、拔节、开花期植株氮浓度和茎基部硝酸盐含量也呈增加趋势。豫麦49-198倒伏率和倒伏指数及茎秆参数均高于周麦16。倒伏后,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豫麦49-198和周麦16千粒重及产量下降幅度逐渐增加,千粒重平均降幅分别为11.3%和6.3%。相关分析显示,豫麦49-198和周麦16倒伏率都与小麦株高、穗长和基部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两个品种小麦不同生育期整株、茎鞘和根系氮浓度以及茎基部硝酸盐含量均与小麦倒伏率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倒伏导致小麦千粒重和产量下降幅度加大,且倒伏所造成的减产负效应大于氮肥的增产作用。因此,应控制施氮量以确保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南方稻区旱直播对旱稻茎秆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旱稻品种旱优73和沪优2号为材料,进行不同直播方式大田晚稻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旱直播(DDS)、湿直播(WDS)和淹水直播(FDS),系统比较3种直播方式下旱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及抗倒伏特性。结果表明,与WDS和FDS相比,DDS可提高旱稻供试品种的出苗率,增幅为6.57%~23.29%,且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时,DDS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旱稻产量,两品种增产幅度为7.89%~22.21%,其中沪优2号产量较旱优73增加3.87%。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提高。此外,DDS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茎秆抗折力和秆型指数,降低弯曲力矩与倒伏指数,株高与基部节间较短,有利于茎秆粗壮和增加茎壁厚度。茎粗、壁厚和秆型指数与抗折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和弯曲力矩与抗折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采用DDS种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旱稻产量,而且可明显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研究结果为南方稻区旱稻品种直播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小麦植株穗部性状及地上各节间性状与倒伏的相关分析以及节间长度性状的多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重心高与倒伏为极显著正相关,基部节间长度与倒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穗长与稳下节间长与倒优无相关。穗下节间的茎杆直径、髓腔直径与倒伏相关很小,基部四个节间的茎杆直径、髓腔直径与倒伏为正相关,但只有基部的穗下第五节间髓腔直径与倒伏相关达显著水平。基部四个节间长度有按比例一致变化趋势,而穗长、穗下节间长度则无此一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晚播对春玉米倒伏及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晚播春玉米倒伏发生类型、程度,同时测定与倒伏密切相关的性状。结果显示:晚播条件下,春玉米倒伏率显著增加,茎倒伏(SL)率高于根倒伏率;茎秆第2-7节间是茎折的主要发生部位,其中第3、4节间最为严重;晚播玉米株高显著降低(p<0.05,下同),穗位高和穗高系数显著增加;晚播玉米第2-4节间直径显著降低而长度显著升高,同时其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显著低于适期播种玉米。  相似文献   

9.
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F优498为材料,对比机插秧(T1)和手插秧(T2)条件下,不同钾肥水平0(K0)、60(K1)、120(K2)、180(K3)和240 kg·hm~(-2)(K4)对杂交籼稻节间理化形状、抗倒伏能力、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手插稻籽粒产量较机插稻高3.21%,机插稻籽粒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偏低、总颖花量不足。钾肥水平对机插稻籽粒产量影响显著,对手插稻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施钾量为120 kg·hm~(-2)时机插稻籽粒产量及经济效益最佳;机插稻倒伏指数显著高于手插稻,主要原因在于机插稻基部节间茎粗、干物质充实度、扁平率、钾含量、纤维含量均低于手插稻,导致手插稻基部节间折断弯矩显著高于机插稻;在施钾量为240 kg·hm~(-2)时,手插稻各基部节间倒伏指数最低。过高或过低的施钾量均不利于机插稻抗倒伏,施钾量为120 kg·hm~(-2)时,机插稻各基部节间倒伏指数最低;施钾量为240 kg·hm~(-2)时能显著提高手插稻基部节间茎鞘密度,降低基部节间总长、穗下2节总长、株高,降低基部节间弯曲力矩并增加折断弯矩,从而改善其抗倒伏性。机插稻可在较低施钾量(120 kg·hm~(-2))下达到有效提高茎鞘密度、干物质充实度、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强各基部节间折断弯矩并降低倒伏指数的目的。本研究为机插稻和手插稻合理的钾肥施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育期淹涝胁迫对杂交稻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杂交晚稻湘丰优103为试材,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分别设计不同淹水深度及淹水时间的淹涝胁迫试验,通过测定淹水前后水稻绿叶数、气生根、倒伏状况、产量构成等因素的变化,分析不同生育期水稻对淹涝胁迫环境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同一生育期相同淹水深度,不同生育期相同深度的淹涝处理,淹水时间与绿叶数变化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同一生育期,产生气生根的茎的比率与淹水深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淹水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茎节越低,气生根现象越明显,抽穗扬花期气生根现象较乳熟期更明显。(3)抽穗扬花期发生的倒伏为茎倒伏,同一淹水深度,水稻植株的断茎百分率与淹涝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乳熟期发生的倒伏为根倒伏,淹水越深、淹水时间越长,根倒伏现象越明显。(4)产量结构方面,抽穗扬花期对淹涝胁迫较乳熟期更敏感,全淹5d以上,几乎绝收;乳熟期,淹水越深、淹水时间越长,对产量结构的影响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洪涝灾害对杂交稻致灾的评价标准,进行洪涝灾害致灾能力、致灾强度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豫西黄土丘陵区冬小麦化控抗倒伏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豫西黄土丘陵区两年(1999~2001)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施用化学调控物质“壮丰安”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到6.0%~10.8%,其中以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叶面喷施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壮丰安”可以显著增强冬小麦的抗倒伏性能,其中播前拌种可以有效增加次生根数量,增强冬小麦抗根倒伏性能。不同施用方法均可以显著缩短基部第1、2、3节间的长度,总计达4.2~4.6cm,降低植株重心,增强小麦抗茎倒伏性能,但施用“壮丰安”对小麦株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Sentinel-1雷达影像的玉米倒伏监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玉米发生倒伏灾害后,为定量监测区域尺度下的玉米倒伏程度,该研究以2017年8月8日因强风和强雨造成大面积玉米倒伏的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作为研究区,提取倒伏前后Sentinel-1A雷达影像的多种强度信息,与实测倒伏样本关联分析,筛选出玉米倒伏前后最佳敏感后向散射系数。采用自然高与植株高的比值作为倒伏程度评价指标并构建比值公式,最终得到倒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倒伏前后玉米植株高度的最优敏感后向散射系数分别为σVH和σVV+VH。32个建模点的实测差值结果与模拟差值结果的R~2为0.896(P0.01)。15个检验样本点和总样本点的倒伏程度分类准确度均达到100%。模型求解的自然高与植株高的比值与实测的比值总体相关性达到0.899。其中,中度倒伏类型的相关性最好,严重倒伏次之,轻度倒伏最差。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倒伏发生后,基于Sentinel-1A雷达后向散射系数构建的倒伏监测模型能在区域尺度下有效的实现玉米倒伏程度的分级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量水平下小麦倒伏与茎秆力学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探讨晋中晚熟冬麦区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研究小麦基部茎节形态结构与抗倒力学的关系,该文采用SAN-CMT6104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测试仪,对大田不同产量水平及倒伏程度下的小麦基部第2茎节进行了弯折力、惯性矩、弹性模量、抗弯刚度和弯曲强度等生物力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随基本苗的过量增加,拔节期最高分蘖峰值的增加,群体倒伏时间提早,面积加大。虽然成穗数差异不大,但穗粒数降低,特别是千粒质量明显降低,产量递减。表明受该地区自然条件与种植制度的制约,合理的基本苗(450万/hm2左右),通过返青后适期适量的水肥调控,保持稳健的最高分蘖数是关系高产不倒的两个重要的群体临界指标。研究明确了倒伏与基部第2茎节形态结构、株高、节间距与力学指标弯折力、惯性矩、弹性模量、抗弯刚度、弯曲强度都呈负相关。而茎秆干质量、茎秆外径、壁厚与弯折力、惯性矩、弹性模量、抗弯刚度、弯曲强度都呈正相关。说明随着基本苗的过量增加与拔节最高茎蘖数的增加,基部茎秆力学负荷降低,就会发生倒伏。研究筛选出与茎节抗倒、群体质量、植株形态结构以及产量结构关系密切的两个力学指标,即“弯曲强度”与“弹性模量”,可作为抗倒育种或株型育种以及高产群体架构设计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旱涝交替胁迫增强水稻抗倒伏性能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茎倒伏是水稻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小区试验,分析了旱涝交替胁迫下旱后浅蓄(T1)、旱后深蓄(T2)与目前常用的浅水勤灌(CK,对照)模式下,水稻茎秆生长指标和抗倒伏指标的差异,并结合水稻茎秆的细观特征,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适宜的旱涝交替胁迫处理(T1)基部节间长度降低,茎粗、茎杆截面面积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茎杆的抗弯截面模量和累积破坏能量分别增加12.4%和9.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茎杆壁厚、维管束数量、维管束面积增加,维管束细胞趋于密实,使得茎杆的抗折力增加,倒伏指数下降。但旱后淹水深度过深(T2),水稻抗倒伏指标下降。地上部分鲜重增加是 T2处理倒伏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上述情况表明,适宜的干旱胁迫能够拮抗淹水胁迫造成的抗倒伏能力下降,提高后期抗倒伏能力。现有节水模式下适当加大雨后蓄水深度不会增加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5.
密度、 氮肥对玉米杂交种节根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玉米地上和地下茎节生长的节根分别被定义为地上节根(气生根)和地下节根; 地上和地下节根在玉米生长全生育期的水分、 养分吸收以及抗倒伏方面起重要作用。密度和氮肥施用是作物生长和高产最为关键的两个农学影响因子,研究高产密植栽培中氮素如何影响玉米地上及地下节根数的变化,可为选择适宜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自交系GEMS30、 Zheng653、 Mo17、 B73、 CIMBL153为母本,以武312(Wu312)及其近等基因系为父本组配的10对测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在2个密度水平(60000和80040 plant/hm2)和3个氮水平(0、 120和240 kg/hm2)下,通过田间挖根,然后按照玉米生长的轮次逐一割下节根并记录数量,同时利用NK-100型数显式弹簧拉力计测定地上第3节位的抗倒拉力。研究总节根数、 地上节根数(气生根)、 地下节根数、 茎秆抗倒拉力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本研究条件下,高密度显著降低产量; 供氮水平也显著影响产量,N 120 kg/hm2时产量高于N 0和240 kg/hm2。地上节根和地下节根数均受氮肥、 密度及氮肥密度互作的显著影响。高密种植平均使地上节根数减少3~6条,而地下节根数量不受影响; 抗倒拉力降低14%~29%,但是在N 240 kg/hm2条件下,高密度对地上和地下节根数的影响不显著。在N 120 kg/hm2供应条件下的地上和地下节根数、 抗倒拉力均高于不施氮,低密度下玉米地上节根数也高于N 240 kg/hm2。不同杂交种的地上节根对氮和密度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B73为母本的2个基因型最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在N 0和N 120 kg/hm2条件下,无论密度高低,地下节根数与产量都呈显著正相关; 在低密度下N 0和N 120 kg /hm2条件下, 地下节根数与抗倒拉力呈显著正相关。但高密度在N0下,地上节根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适宜栽培条件下,地下和地上节根数量多,抗倒能力强,产量高,地下节根数对产量和抗倒伏的贡献相对更为重要。在胁迫条件下,过多的地上节根数可能对产量形成起负作用。因此,根据目标产量,在适宜栽培条件下,选择地下节根数多的品种可以提高产量和抗倒伏率。  相似文献   

16.
玉米根系数量和抗拉性能与其倒伏抗性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大区试验,比较了垄作中耕和平作免耕条件下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单株节根数量、较高茎节上节根数量以及节根的最大拉力和抗拉强度。结果显示,与平作条件下相比,两品种的单株玉米节根总数量和第五轮以上节根的数量均是垄作中耕条件下较高。第四轮节根的最大拉力在垄作中耕和平作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品种均为平作条件下的大于垄作中耕;其他各节根的抗拉强度在垄作中耕和平作条件下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认为垄作中耕条件下,较高茎节上节根数量较多,对于根倒伏抗性有利。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夏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玉米品种‘正红505’为材料,设置4.50万株·hm~(-2)、5.25万株·hm~(-2)、6.00万株·hm~(-2)、6.75万株·hm~(-2)、7.50万株·hm~(-2) 5个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夏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节间长、茎节长粗比逐渐增加,茎粗、茎粗系数、节间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逐渐减小,除穗位高外,其余各性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当种植密度增加到7.50万株·hm~(-2)时,第1、3、5茎节的外皮穿刺强度分别较4.50万株·hm~(-2)显著降低27.10%、22.78%和30.80%。在本试验设置的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先增后减,在6.00万株·hm~(-2)处获得最大值,与4.50万株·hm~(-2)相比,6.00万株·hm~(-2)显著增产12.02%。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穗长、穗粗、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有效穗数和秃尖长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茎秆压碎强度与外皮穿刺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且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分别与茎粗、茎粗系数、节间粗、节间干重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株高、节间长和茎节长粗比呈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中,茎秆农艺性状与茎秆压碎强度的相关性更好。单株产量与茎粗、茎粗系数、节间粗、节间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和茎节长粗比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茎粗系数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对茎秆压碎强度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茎秆性状和产量的重要因素,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群体产量,茎粗系数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可以作为评价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农艺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机械化收获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但机械化收获受倒伏、籽粒脱水特性和收获籽粒含水率等的影响。为探讨春玉米形态结构与抗倒伏性之间的关系、籽粒脱水进程和收获籽粒含水率对品种、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该研究以先玉335和陕单609为试验材料,设置0、180和225 kg/hm2 三个氮肥水平、6.5×104和8.5×104 株/hm2 两个种植密度,通过2 a大田试验研究品种、种植密度和氮肥对株高、茎粗、穗位系数、抗折强度、弯曲力矩、倒伏系数、灌浆末期籽粒脱水速率、收获籽粒含水率、产量和生物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株高和茎粗对倒伏系数影响较大;施氮条件下,倒伏系数主要受弯曲力矩、抗折强度和株高影响。施氮显著降低陕单609的倒伏系数(P<0.05),施氮处理下陕单609的株高和茎粗较不施氮处理分别增加8%~21%和26%~45%,抗折强度和弯曲力矩分别增加157%~277%和72%~114%,倒伏系数降低30%~47%。施氮可降低籽粒脱水速率,推迟脱水进程,显著增加收获籽粒含水率(P<0.05)。施氮处理籽粒含水率较不施氮处理提高7%~9%。高密度处理收获籽粒含水率比低密度处理低3%(P<0.05)。先玉335的籽粒脱水速率快,收获籽粒含水率比陕单609低7%(P<0.05)。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产量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92%和63%(P<0.05)。与低密度处理相比,高密度处理产量显著增加12%(P<0.05)。综上所述,春玉米的倒伏性、灌浆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及收获籽粒含水率受品种特性影响,也受施肥、栽培措施和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选育籽粒脱水快的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并合理统筹氮肥施用量可以提高春玉米机械化收获适宜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肥模式对籼稻和粳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倒伏是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的倒伏指数(Lodging Index,LI),及LI与倒伏相关生长性状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灌溉方式、肥料类型及水稻种类交互作用对倒伏相关形态特征、基部节间力学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于2019和2020年6月-10月开展试验,研究2种水稻种类(南粳5055和Y两优900)在不同肥料类型(有机肥和化肥)及灌溉方式(控制灌溉和浅水勤灌)下的抗倒伏性能。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显著降低了株高和地上部分鲜质量(P<0.05);平水年(2020年)倒二茎节(I1)的LI受到水稻种类与肥料类型交互作用的影响,对于粳稻,两种肥料类型的LI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籼稻,则表现为有机肥处理下I1的LI显著大于化肥处理(P<0.05);综合考虑抗倒伏性能和产量,有机肥施用下的控制灌溉模式适用于粳稻,化肥施用下的控制灌溉模式适用于籼稻。研究为通过灌溉和施肥措施调控不同种类水稻的抗倒伏性能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评估风灾倒伏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灌浆期风灾倒伏后捆扶处理、未倒伏以及倒伏上层和倒伏下层玉米籽粒建成和品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倒伏后第6 d玉米倒伏覆盖下层植株籽粒灌浆速率和籽粒含水率分别是对照处理(未倒伏)的26.9%和136.0%,倒伏使籽粒灌浆速率显著降低,后期籽粒脱水速度减慢。在产量上,倒伏后捆扶、倒伏上层、倒伏下层单株产量分别比对照减产11.75%、10.51%和29.88%,倒伏对下层被覆盖玉米植株影响较大,倒伏减产原因主要是由于穗粒数的减少,其次灌浆速率降低造成百粒重下降。田间45个定位点,倒伏最高减产29.68%,平均减产14.75%,进一步验证了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相关分析表明,籽粒建成过程中籽粒干重与淀粉、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8~0.861和0.580~0.797(P<0.01),与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风灾倒伏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较大,而对淀粉含量影响较小。在倒伏后及时进行捆扶处理对降低玉米产量与品质损失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