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在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10%、0.15%的木聚糖酶,饲喂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75 d后,测定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探讨木聚糖酶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0.10%木聚糖酶浓度组鱼的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浓度组鱼血清中K+的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个试验组鱼血清中N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5%、0.10%浓度组鱼血清中C l-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组鱼血清中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鱼血清中TP和ALB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组鱼血清中球蛋白(GLO)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组鱼血清中甘油三脂(TR IG)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组和0.15%组鱼血清中TR IG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鱼血清中血糖(GLU)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水平,提高营养素的吸收量,促进尼罗罗非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乌鳢进行了为期5周的饥饿试验,分别在饥饿的第0、1、2、3、4周取样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血液中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分别在饥饿后1周内和3周内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数和红细胞沉降率在饥饿后2周内显著上升。乌鳢血清中的血糖饥饿后1周内明显下降(P<0.01),此后几周变化不大;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饥饿后1周均有所增加,饥饿3周开始下降;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氯离子浓度在饥饿后2周明显上升,饥饿3周后显著下降;谷丙转氨酶活性在饥饿2周时显著下降;饥饿对乌鳢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匙吻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莲  何川  马立鸣  宣廷孝  潘镜  顾泽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69-5970,5973
[目的]探索匙吻鲟(Polyodom spathula)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方法]以50尾二龄匙吻鲟为材料,运用常规血液指标和血细胞涂片方法,测定生理指标3项;利用现代试剂盒测定生化指标11项,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匙吻鲟的红细胞平均数为1.02×1012/L,白细胞数为0.42×1012/L,红细胞比积值为0.41;血液中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肌酐、血糖浓度分别为(28.83±3.39)g/L、(11.65±1.49)g/L、(17.99±2.62)μmol/L、(3.09±0.29)mmol/L;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分别为(18.81±2.34)U/L、(2.68±0.54)U/ml、(100.44±27.23)U/mgpro、(18.82±6.32)U/mgprot;总胆固醇为(1.16±0.51)mmol/L;甘油三脂为(9.99±4.19)mmol/L;结合胆红素为(0.015±0.007)mg/dl。[结论]结果为匙吻鲟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血液学基础资料,并为其病害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马钱子对雏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20只20日龄的雏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马钱子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01%和0.005%),同时设1个正常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试验期30 d.分别在试验的14 d、21 d和30 d,每组扑杀4只雏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细胞分析仪对雏鸡血液进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断奶对阿勒泰羔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只断奶期阿勒泰羔羊(4月龄左右),进行18项血液学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与断奶前相比,断奶后羔羊血液中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前后差异显著(P〈0.05),而血钾和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前后差异极显著(P〈0.01)。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变化范围内。该结果提示断奶后羔羊对上述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发生了改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饲料类型的改变,或是小肠粘膜刷状缘酶活性的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生化遗传标志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电泳分析了吉富、“埃及”、“78”、“88”及“美国”五个品系尼罗罗非鱼的生化遗传特征。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在肝脏EST同工酶的表型上有明显差异。Est-2谱带为吉富和“埃及”品系所特有,可作为与其他品系尼罗罗非鱼区分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8.
饥饿对胡子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饥饿对胡子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测定饥饿纽与对照纽胡子鲇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胡子鲇血液中红细胞数降低;血红蛋白先升高后降低,饥饿15d达到最高,为(9.12±0.26)g/100ml;而白细胞数和红细胞脆性均增加。饥饿纽胡子鲇的血糖、血脂、血清蛋白等物质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胡子鲇在饥饿时先利用血糖,其次是血脂,最后才是血清蛋白:[结论]丰富了硬骨鱼类血液学的内容,也为完善胡子鲇养殖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电泳分析了吉富、“埃及”、“78”、“88”及“美国”五个品系尼罗罗非鱼的生化遗传特征。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在肝脏EST同工酶的表型上有明显差异。Est-2谱带为吉富和“埃及”品系所特有,可作为与其他品系尼罗罗非鱼区分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0.
对奥尼罗非鱼鱼种投喂添加五倍子乙醇提取物0.0%(CK)、0.02%、0.04%、0.10%、0.16%(W/W)的饲料。8周的饲养结果表明,五倍子对罗非鱼的生长影响较显著,饲料中五倍子添加量为0.04%时,罗非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最高,饲料系数(FC)最低。试验组的肝体比差异较大,随添加浓度增大先减少而后增大,总体水平较对照组低,0.04%组肝体比(HSI)为1.53,差异较明显;白细胞随药物浓度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的趋势,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随药物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总体水平稍低于对照组。血糖和胆固醇浓度随药物浓度增加先升高后下降,0.04%组浓度最高,试验组间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药物组总体水平较对照组高;尿素氮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试验组间及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明显。罗非鱼饲料中五倍子醇提物最适添加量大约为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和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为木聚糖酶在家禽小麦型饲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40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重复12只,研究含400g/kg小麦的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木聚糖酶(0,500,1000,5000U/kg),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及血液中葡萄糖、尿酸、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影响,试验分1~21d和22~42d两期进行。【结果】添加木聚糖酶不影响1~21,22~42及1~42d肉仔鸡的体增质量、采食量及血液中葡萄糖、尿酸、胰岛素和IGF-Ⅰ的含量(P>0.05),但可显著改善1~21和1~42d肉仔鸡的饲料转化率(P<0.05)。【结论】添加低剂量(500U/kg)木聚糖酶可显著提高肉仔鸡饲料转化率,高剂量(5000U/kg)木聚糖酶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和内分泌无改善作用,但也未产生负面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氨氮胁迫影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幼鱼生长同时降低其免疫力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尼罗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水体中设置0(对照组)、3.49(A1处理组)、6.99(A2处理组)、13.97(A3处理组)和27.94(A4处理组)mg/L共5个氨氮胁迫浓度,饱食投喂30 d后,测定尼罗罗非鱼的生长、血液常规参数及肝脏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长期氨氮胁迫下,尼罗罗非鱼的体表黏液增多,游泳缓慢,各鳍条出现缺损,胸鳍基部有充血现象,有的死亡个体尾部溃烂,鳃部充血,剖解发现肠道内食物很少,肝脏发白,其中以A4处理组(27.94 mg/L)尼罗罗非鱼的症状最明显。随着养殖水体中氨氮胁迫浓度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下降趋势,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血红蛋白含量(HGB)显著低于对照组(降幅为8.98%~15.50%),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也有所下降(降幅为5.80%~12.06%)。在肝脏酶活性方面,经氨氮胁迫30 d后,尼罗罗非鱼的肝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谷丙转氨酶(GP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氨氮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血液常规参数及肝脏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鱼体的免疫能力、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在日常养殖生产中,必须密切关注池塘水体氨氮的变化,降低氨氮胁迫对罗非鱼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86对尼罗罗非鱼遗传图谱标记中筛出17对种间差异性微卫星引物,分别对杂交亲本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新吉富群体、奥利亚罗非鱼以色列群体、茂名群体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罗非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新吉富(2.8)>苏丹(2.72)、以色列(2.96)>茂名(2.6);遗传杂合度:苏丹(0.73)>新吉富(0.68),以色列(0.89)>茂名(0.56);多态性含量:苏丹(0.58)>新吉富(0.51),以色列(0.56)>茂名(0.52),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分别以新吉富、茂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057。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与新吉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7。奥利亚罗非鱼以色列群体与茂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268。尼罗罗非鱼苏丹群体与奥利亚罗非鱼茂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对环境盐度变化的适应性,将生长于淡水中的新吉富罗非鱼暂养在盐度为18的水体中,31 d后测定鱼体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鱼体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数(RBC)分别从淡水中的(63.80±0.38)mg/m L、(188.33±14.87)×1010个/L下降至(55.00±0.53)mg/m L、(161.67±6.64)×1010个/L,而白细胞数(WBC)出现增加,血浆比重、血沉方面变化不明显;生化指标中肌酐(Crea)、葡萄糖(GLU)、血浆总蛋白(TP)、钙(Ca)、磷(P)和氯(Cl)含量均较淡水中偏高,而尿素氮(BUN)呈现下降,表明广盐性的新吉富罗非鱼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方面对水体盐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自然低温条件下,研究了尼罗罗非鱼在粗盐及粗盐+碳酸氢钠(小苏打)作用下的耐寒能力及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粗盐组的罗非鱼相对保护率达90%;同一时间,各试验组罗非鱼血清中丙二醛、总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差异均极显著;丙二醛和总蛋白水平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而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结果表明,添加粗盐可提高罗非鱼的耐寒能力,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改变,这与低温胁迫能导致罗非鱼昏迷及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尼罗罗非鱼的细菌人工染色体基因文库中提取和纯化含有卵巢和脑芳香化酶基因的重组质粒DNA,通过简并PCR制备芳香化酶基因原位杂交探针,并用荧光素进行标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卵巢和脑芳香化酶基因位于2对不同的小染色体上,而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结果提示:芳香化酶基因不是尼罗罗非鱼主要的性别决定基因。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幼鱼(平均体重为1.95 g±0.60 g)为试验对象,用3种不同强度的超声波对其进行辐射刺激,共设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经过60 d的超声波辐射养殖,结果表明:各组间体重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每天受频率为23 kHz、声源声强为200 mW/cm2的连续超声波辐射刺激5 min的试验组鱼,其体重最高,比对照组鱼体重增长约7.58%;但每天受频率为23 kHz、声源声强为600 mW/cm2的连续超声波辐射刺激5 min的鱼体,其体重反而比对照组体重减少约5.80%。各试验组尼罗罗非鱼体重与胃蛋白酶活性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当环境声强为1.58~1.60 mW/cm2时,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特异性防控药物灭非灵对外来物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毒杀机理,测定暴露在亚致死浓度的尼罗罗非鱼脑、鳃、肝脏和肌肉4种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药物暴露之后,AChE活性在脑、鳃、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均受到显著抑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脑和鳃中无显著性变化,而在肝脏和肌肉中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含量在脑中显著下降,在肝脏中显著升高,在鳃和肌肉中先升高后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4种组织中均显著升高,且在肝脏中的增幅最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在肝脏中显著升高,由此推测鱼体内可能发生了氧化应激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灭非灵可能是通过抑制尼罗罗非鱼体内AChE活性,并促使鱼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其特异性防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地理生境对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形态变异的影响,为今后研究罗非鱼种群入侵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玉林、南宁、钦州、贵港、防城港和北海6个主要养殖区域采集一龄左右的雄性逃逸尼罗罗非鱼自然群体,以形态测量、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形态特征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分析.[结果]在尼罗罗非鱼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和体质量方面,均以玉林地区的最高、钦州地区的最低,且两地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4.31%、9.23%和6.21%,累积贡献率达89.75%,能较好地概括不同养殖区域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特征.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全长、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和体质量等7项体表性状建立的判别函数能有效区分不同养殖区域的尼罗罗非鱼,其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6.11%.经聚类分析发现,钦州地区的尼罗罗非鱼与其他地区的相似性最低,变异程度最大,单独聚为一支.不同养殖区域尼罗罗非鱼样本体质量与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与全长、体长和体高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375、0.9359和0.8327,而与眼径的相关性最低(0.5947).[结论]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是辨别逃逸罗非鱼来源的可行手段,而分析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有助于了解其生存状态,并为控制其入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吉富罗非鱼对低温持续胁迫的死亡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罗非鱼对不同低温胁迫及其持续期的耐受性,采用人工降温持续胁迫吉富罗非鱼,统计不同低温协迫致死亡历时。结果表明:7.0、8.0、9.0、10.0℃低温持续胁迫条件下,吉富罗非鱼的半致死历时分别为12.25、17.00、25.00和31.50 h(P〈0.05),即持续低温胁迫水平越低,半致死历时越短;而相同低温胁迫持续期内,温度越低,死亡率越高。拟合低温持续胁迫下吉富罗非鱼死亡率和死亡历时的回归方程,发现在7.0、8.0℃持续胁迫下,死亡率与死亡历时呈幂函数相关,分别为y=0.0024x^2.2453(R^2=0.9667)和y=0.0013x^2.0554(R^2=0.9516);在9.0、10.0℃持续胁迫下,死亡率与死亡历时呈线性相关,分别为y=0.0552x-0.6854(R^2=0.9535)和y=0.0288x-0.2875(R^2=0.95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