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水稻的品种改良提高产量,给全球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收益.矮秆基因的利用和杂交水稻的育成,使我国水稻产量取得了两次巨大飞跃.目前我国优良品种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占所有增产技术措施贡献的60%.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水稻单产较长时间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鉴于此,育种学家从方法上和理论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设想,希望使水稻单产取得新的突破,从而推动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2.
水稻在我国总播种面积约4.2亿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而产量却占了粮食总产量的40%,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先后通过品种矮秆化和三系法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使我国水稻单产实现了二次飞跃,亩产达到了550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的水稻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科技人员育成并普及半矮秆品种,单产潜力比原有高秆品种增产30%左右,实现了中国水稻单产的第一次飞跃。7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选育成功了籼型杂交稻,中国成为第一个将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使水稻单产水平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其后,  相似文献   

4.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水稻是津南区主要粮食作物,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种植方式,单产长期徘徊在400-450公斤。为使产量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我区于1989年至1992年由区、乡(镇)、村三级联合实施推广了水稻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1989年3...  相似文献   

5.
水稻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2次大的飞跃后,长期停滞不前。研究发现,籼粳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超高产育种,正孕育着水稻单产的第3次飞跃。同时还应结合当前的生物技术,促使水稻单产发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徐最胜 《河南农业》2016,(26):29-31
中国属于农业生产大国,这一地位从古代就已经确立,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当前,农业科学家对于水稻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提升667 m2产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水稻栽培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也成功提升了水稻种植的产量.其中,水稻多样性栽培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水稻产量,还能够丰富农业生产的生物多样性,对我国水稻种植业有巨大的意义.基于此,结合当前水稻多样性栽培的实际情况,讨论水稻多样性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并分析水稻多样性栽培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它是马达加斯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水稻栽培专家经20多年潜心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我县从2004年开始引进,经过几年对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和完善,取得了单产增幅达到20%以上的效果,大力推广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对提高我县水稻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史,先后取得了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的成功。目前进行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也已见到了希望的曙光,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确保了我国粮食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同时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两系示杂交水稻的突破则促进了我国“一优两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丰富了水稻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可以预见,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将使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水、肥、气、热资源条件,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使水稻产量达到最高单产水平,连续2年对水稻不同配方施肥比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尿素27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氯化钾270 kg/hm~2的施肥比例有利于秧苗的健壮生长,并且能够充分地协调水稻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有利秧苗分蘖成穗,促使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构成因素趋于合理,从而达到14 963.96 kg/hm~2的最高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0.
水稻高产群体的冠层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高产群体的冠层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韩春雷,魏树和,刘宪平,邹积斌,侯守贵(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1]。提高单产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任何技术措施都依赖于基础理论,尤其是高产生理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双季连作稻占种植面积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86.0%到2004年下降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hm^2和1340.0万t,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hm^2和686.9万t;水稻单产增长辐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60年代的5.3%,到2001年以后仅为0.3%。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的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胡亚芬 《中国农垦》2004,(11):36-36
新洋农场今年6000亩早稻喜获丰收,总产达350万公斤,亩平单产达520公斤,比上年提高100公斤,这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早稻产量的最高纪录。由于品质好,从各地蜂拥而来的客商在水稻含水量18%时,就以2.1元/公斤的高价进行抢购。目前,该6000亩早稻已全部销售一空。在田粳稻测产单产600~650公斤,机插秧田块产量超历史,亩平单产达650~700公斤。农户们深有体会地说: “这是科学种田取得的丰收硕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方向发展,单产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在现有栽培技术水平下,为使水稻单产再上新台阶,突破公顷产量12t的目标,2007年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研发中心结合近年来水稻高产攻关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水稻良种良法配套和新技术综合组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产提高,效益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西2008 ~ 2014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的产量状况,为广西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4年广西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比较了年度间产量,各类型水稻产量,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的关系.[结果]广西杂交水稻的单产没有突破,仍徘徊在7 500 kg/hm2的极点,常规稻的单产从2012年到2014年下降幅度较大.[结论]广西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把杂交稻高产育种作为一种长期的育种目标,并继续加强常规稻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2009—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2018年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全国水稻生产主力省(区)10年间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并量化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水稻产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主力省(区)中,黑龙江省稻作面积波动较大,年平均波动幅度为4.70%;产量波动较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湖北省,年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3.24%、3.49%;在产量变化贡献上,全国产量变化以单产水平提升为主,但各主力省(区)主导因素有差别,在保持全国各地区单产水平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应控制稻作面积缩减,扬长补短,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突破,水稻的产量也在逐步的提升,为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指平均667m2产量)达500kg左右,没有大的进展。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发现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的成功应用能有效的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主要对"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突破,水稻的产量也在逐步的提升,为解决我国的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指平均667m2产量)达500kg左右,没有大的进展。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发现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的成功应用能有效的提高水稻的产量,本文主要对"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兰考县南马庄的村民使用“三色生态菌”进行水稻种植,使水稻产量增加17%,品质大大提升,同时降低了农药、化肥的投入,取得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丰收。这是记者最近从在京举行的“三色农业”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19.
北方粳稻新株型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从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超高产有关的生理与遗传基础问题,指出新株型超高产育种是实现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05年5月下旬,在海南省五指山市畅好乡田洋里,村民们开始忙着收割超级水稻。经该市农业局农技人员现场实割实测,超级水稻单产量达672kg/667m^2,取得了该市建市以来水稻的最高单产量。事实证明超级水稻也适宜在五指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