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南京的竹叶锈病及其病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熙樵 《江苏林业科技》1992,19(1):27-30,41
在南京发现竹叶锈病菌有2介种,即刚竹柄锈菌(Puccinia Phyllostachydis)和长角柄锈菌(P.logicornis),它们可以侵染多种竹,但寄主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夏孢子都可以越冬。冬孢子堆始于2月底生于叶背,冬孢子间结合较紧,呈深锈褐色半球状突起。夏孢子必须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才能萌发,最适温为20℃。发病高峰分别为4月和9~10月间。病菌夏孢子堆常被真菌Myceliophthora sp.(Ophionectria uredinicola)寄生,寄生率高达63.4%~94.3%。  相似文献   

2.
茶藨生柱锈菌致病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互接种的方法对华山松疱锈病、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茶藨生柱锈菌的致病性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只能侵染其本地的转主寄主植物东北茶藨子;(2)华山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能转主侵染多种不同地区的茶藨子植物;(3)所有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锈孢子均不能转主侵染东北茶藨子;(4)初步认定马先蒿属植物不是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转主寄主。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从1980年开始,经过竹秆锈病(Stereos tratum Corticioides)发生规律观察表明,此病专危害竹类。在竹杆上产生冬孢子、夏孢子和菌丝进行侵染循环。其侵染规律是:10月至翌年3月,为冬孢子堆时期;4月,冬孢子堆于雨后吸水膨胀,逐步脱落,在脱落的竹表皮上产生夏孢子;5月至7月,是夏孢子产生和侵染期;8月,夏孢子脱落后,病斑在竹表皮下繁衍大量堆状菌丝;9月中旬,菌丝上产生冬孢子堆,10月突破竹表皮外露。经接种试验,冬孢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是传播的唯一来源,夏孢予的产生又必须经冬孢子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 迄今已明确地揭示白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 J. C. Fischer ex Rabenhost是转主寄生菌,它以白松作为锈孢子寄主,而以茶藨子属植物作为冬孢子寄主。然而1972年在北海道东部首先查明栽植的白松干锈病菌在自然条件下能侵染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 L.),同时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也能侵染茶藨子作为其冬孢子的寄主。1977年在北海道的十胜地区又发现寄生在栽植的红松上的另一种干锈病菌,它的病原性与白松上者相同(Uozumi 1978)。此外,还有一种锈菌称为CronartiumKamtscha ticum Jrstad.它可同时侵染马先  相似文献   

5.
一、病害及防治措施 1.松针锈病:该病是白头翁鞘锈菌引起的松针病害,被害率为45%左右。防治措施用50%退菌特、浓度500-800倍的溶液在锈孢子未释放前连续2-3次防治,效果较好,或铲除中间寄主白头翁即可。 2.松瘤锈病:该病是田松芍柱锈菌引起的枝干病害,被害率为40%左右。防治措施,用70%的粉锈于1000倍溶液,在锈孢子堆释放前进行防治或用饱和食盐水,喷灌中间寄主芍药根茎效果最佳。 3.松烂皮病:该病是由松薄盘菌引起的樟子松枝干病害,被害率为38.9%。防治措施用50%托布津500-700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紫皮石斛锈病,2013年10月下旬和2014年8月下旬,分别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紫皮石斛栽培区,对紫皮石斛锈病进行调查,采集标本,根据形态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紫皮石斛锈病由鸡矢藤鞘锈菌引起,目前仅分布于云南龙陵,病原菌的转主寄主不详。该锈菌的夏孢子阶段,直接侵染紫皮石斛的当年生新叶,病害潜伏期2~3周,发生期为每年的3月至11月,以冬孢子和菌丝在紫皮石斛的病组织中越冬,是翌年的初次侵染病原,该病害有再次侵染。温度在2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易造成病害流行。这是紫皮石斛上的一种新锈病,在国内属于首次被发现。  相似文献   

7.
山楂圆柏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圆柏锈病病原为亚洲胶锈菌,冬孢子在圆柏属,锈孢子和性孢子在山楂属和梨属树木上。从担孢子产生到性孢子12-20d,到锈饱子35-40d,到冬孢子近2a。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冬孢子17-20℃,担孢子15-23℃,锈孢子10-25℃,各种孢子均在相对温度50%以上和蔽荫或黑暗条件下萌发,直射光,全光抑制萌发,冬孢子胶化充分,6h即可出现担孢子,担孢子在适温适湿时,1h即可萌发,担孢子寿命暂短,活孢子传播距离近,百菌清等药剂喷杀锈孢子和松焦油柴油混液涂圆柏病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自1840年Unger创立金锈属Chrysomyxa,之后,1890年Berkeley记载了Chrysomyxa himalense Bercley;1939年Tranzschel记载了Ch.succinea Tranzschel;1980年王云章、谌谟美等记载了Ch.stilbae Wang,Chen et Guo,至令该属共记载有20余种,笔者根据1975年在西藏昌都所采的Ch.stilbae标本鉴定,并与此属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认为上述3种锈菌与原金锈属各种基本特征不同,这3种菌的冬孢子堆都不是扁平垫状,也不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而是以较长的束丝梗把冬孢子堆托举至寄主植物体外,而且形成胶质的头状冬孢子堆,因而另立新属束梗锈属Stilbechrysomyxa Chen gen.nov.来容纳该3种锈菌。文中还讨论了束梗锈属的分布及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湖北林业科技》2005,(3):57-57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1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2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10.
红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1940年平塚直秀在小兴安岭森林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定名为 Cronartium ribicola,并判断它的锈孢子可能产生在当地的红松与偃松上。1960年东北林学院潘学仁在小兴安岭带岭的东北茶藨子叶上采到柱锈菌的冬孢子堆,其后笔者多次在带岭、朗乡等地采到同类标本,都定名为 C.ribicola,并推测其锈孢子寄主为红松,然而都未经人工接种试验证明。 1976—1978年,笔者用红松上的锈孢子向马先蒿及茶藨子接种,虽然得到阳性结果,但因在茶藨子叶上只产生了夏孢子堆而未产生冬孢子堆即被旱死,所以菌种仍未确定。为了证实红松上的锈孢子,对马先蒿和茶藨子的寄生关系,1979年在黑龙江省鸡东县宝泉林场,进行了多次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松属(Pinus)的针叶锈病系由无柄锈科鞘锈属的真菌(Coleosporium sp.)所引起。在我国,已经鉴定下来的鞘锈属的种有5个:一枝黄花鞘锈菌[Coleosporium solidaginies(Schw.)Thum.],侵染云南松(P.yunnanensis)和马尾松(P.massoniana);紫菀鞘锈菌[Col.asterum(Diet.)Syd.],侵染台湾松(P.taiwanensis)等;千里光鞘锈菌[Col.senecionis(Pers.) Fr.],侵染云南松;白头翁鞘锈菌[Col.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疱锈病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阴行草专化型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f.sp.siphonostegium Jing et Wang,其冬孢子寄主为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在安康地区4月初开始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期50天,4月26日至5月20日为飞散高峰期,水平传播距离为25米,垂直扩散为5米。锈孢子在20—24℃,饱和湿度,pH7时最适萌发;夏孢子5月初开始传播,5月22日进入盛期,萌发最适温度25℃,在加入阴行草汁液的2%琼脂膜上萌发最好;5月中、下旬即可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当年萌发。用饱和食盐溶液杀死阴行草是防治马尾松疱锈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呼和浩特地区银新杨叶锈病的发生状况、发生规律、病原菌孢子及侵染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过程中未发现转主寄主,冬孢子能萌发但作用不明显。病原菌菌丝在冬芽中越冬,形成夏孢子堆。越冬后的夏孢子能萌发有侵染能力。性孢子器着生在银新杨韧皮部。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咖啡锈菌夏孢子萌发速率的测定刘素青(云南省热作所植保研究室.景洪.666100)咖啡锈菌夏孢子是锈病传播流行的重要孢子,在自然界中仅靠它侵染咖啡。夏孢子萌发速率较瞬时状态更能提供其变化的真实信息。因此,了解西双版纳咖啡锈菌夏孢子在不同环境下的...  相似文献   

15.
用敌灭酚处理火炬松种子,以防止因纺锤形锈菌所引起的纺锤形锈病,处理过的种子在播种之前储藏至24天,没有降低种子的发芽率。播后31天,用纺锤形锈菌担孢子在幼苗上进行接种,7个月之后,进行了幼苗锈瘤检验。无论储藏期长短,用敌灭酚拌种的苗木上,未发现锈瘤。用敌灭酚浸种的苗木上,锈病发生率范围从12%(不储藏)至2%(储藏24天)。种子不处理的对照苗木上,有锈病的占63%。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竹杆锈病菌冬孢子堆的6种处理及夏孢子堆孕育过程的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冬孢子堆的存在对夏孢子的产生有保护和促进作用,这为及时杀灭冬孢子堆,切断浸染源防治竹杆锈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杉球果锈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肖育贵(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云杉球果锈病菌(Thekopsoraareolatra)属于全型锈菌,在整个生活周期中要经过5个孢子阶段,并且是一种转主性寄生菌。其性孢子和锈孢子寄生在云杉属(Picea)的球果上.夏孢子、...  相似文献   

18.
云杉球果锈病菌锈孢子形态学观察肖育贵,詹敏(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云杉球果锈菌(Thekoporeareotatra(Fr)Magn)为膨痴锈菌科盖痂锈菌属锈菌,具有完全的生活史,属全型锈菌,主要危害云杉球果鳞片。云杉球果受害后,使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下...  相似文献   

19.
青杨叶锈病在转主落叶松上发病规律及化学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青杨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俗称黄粉病,因为这种病原菌的转主是落叶松,所以又称落叶松杨锈病。此病的病原菌是松杨栅锈菌[Melampsor laricipopulina Kleb.],属转主寄生长循环型锈菌,在落叶松上产生性孢子和  相似文献   

20.
2017至2020年,在甘肃省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云杉人工林和苗圃,采集不同云杉树种的球果,分别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锈孢子器、锈孢子及其包被的形态特征,对病原进行初步鉴定,同时调查9种云杉上球果锈病发病率。结果表明:在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内5种常见云杉中,大果青杄Picea neoveitchii球果鳞片上未发现锈孢子器;沙滩苗圃13种云杉中,只有4种结果,东方云杉P. orientalis和黑云杉P. mariana球果鳞片上未发现锈孢子器,丽江云杉P. likiangensis和西藏云杉P. spinulosa感病;通过形态特征比对,初步确定6种云杉上球果锈病的病原均为杉李盖痂锈菌Thekopsora areol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