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内蒙古农田防护林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典型农田防护林建设为依托,在总结内蒙古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现在的林业生产实际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内蒙古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减少胁地的途径,采伐更新措施以及农田防护林效益评价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等,提出了内蒙古可同类型区农田防护林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田防护林是为了调整与改善脆弱、多灾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建立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其最高目标是建立或恢复持续而稳定的高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的农田生态系统。对农田防护林的研究中的农田防护林发展历史与防护效应两个方面作综述,并对农田防护林的发展进行展望,希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农林防护林,增加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防护林建设状况  我市农田防护林建设,大致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五十年代以旱柳、重阳木等为主的极不规则的农田防护林,称为第一代农田防护林。六十年代中期,形成了树种较为统一的以香椿、苦楝、枫杨等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称为第二代农田防护林。七十年代中期,结合原有林带的更新改造,在全市范围内出现了设计合理、结合适宜、林相整齐、防护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以水杉、池杉、落羽杉等为主的窄林带中网格防护林类型。到八十年代末,全市平湖区1338条堤、渠、路全长31855公里的地段上建成了由2500多个网格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绿洲农田防护林建设更新改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嘉 《防护林科技》2012,(5):102-104
通过对柴迭木绿洲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以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永续发挥为总目标,确立了柴达木绿洲农防林结构配置、树种选择、更新方式和抚育管理等总体规划,并提出加快柴达木绿洲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田防护林可以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农田小气候,营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从而确保农业和牧业高产稳产。介绍了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规划设计以及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6.
蒙城县农田防护林效益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城县农田防护林建设已初具规模,“三大效益”显著,为了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该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为此,笔者简要介绍了蒙城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的效益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对提高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沟壑区一直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地区,1991年,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和甘肃省泾川县被列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试验示范县,以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由于农田防护林能保护农田,防御或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产和高产,所以,农田防护林的经营和发展也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探索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新路子,保证其健康发展,我们对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有一定代表性的长武县农田防护林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以期指…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 ,并对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持续性调控原则与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 ,提出了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农田防护林网对农田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分别于无叶期、半叶期、全叶期,分3次对商都县西井子镇农田防护林带林网内外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土壤水份、调节小气候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山西省农田防护林建设取得的成效、当前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农田防护林建设构想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三北地区农防林的更新方式主要有半带更新、全带更新、隔带更新、全面更新、加带更新、改带更新。本文对其更新方法、更新顺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乡(镇)农田防治森工程的更新轮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面调查、详细观测防护林带结构及其对气象因子作用的基础上,对防护林的功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半干旱地区建立防护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张北县农田林个别年度及整体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推算出林带收支平衡高度为4.64m,收支平衡年为7.5a,效益裣年为15.3a,效益补偿高度为8.7m。以此对张北县农田林网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展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建设模式示范试验,提出在农田区内建设柑桔、Pong柑、桧柏等防护林带模式,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及粮区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的控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地区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加重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水质污染。本研究选择以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为轮作方式的两片农田为农田生态系统,5年生的杨树林带和8年生的水杉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水体、作物、林地下的氮和磷的样本,对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主要水污染物)迁移和淋失进行了研究,并对林带作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具有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表明:当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为100∶40时,在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50.05%流失N和29.3% 的流失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 在小麦-水稻的轮作方式下,30.98 %流失N和86.73% 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当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为150∶40,在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 33.7%流失N和19.58%P可以被林带吸收,在小麦-水稻的轮作方式下,20.65%流失N和57.82% 流失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因而,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40或150∶4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湖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四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于旱期结束末,调查了蓬安县境内两座丘陵-石马寨(栎柏混交林)和碉堡梁(人工柏木林)上、中、下坡林地和林带中耕地及坡脚农田的土壤含水量;调查了四川盆地丘陵区内5个县9个乡镇17个小流域有无农田防护林条件下,稻田开裂起始时间和裂缝宽;以及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近、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则,调查了宣汉县和达县5对乡镇(森林覆盖率高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28.26%~46.85%,平均为37.24%,相对应的低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12.75%~26.74%,平均为18.64%)内不同台地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地的保水能力强于纯林林地,林地的保水能力强于耕地,农田防护林对水稻具有庇护作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土壤保水能力强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土壤。在干旱期末坡上、中、下部位的0~40 cm土层中,栎柏混交林林地的含水量比柏木纯林林地高出3%~7%,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比林带中的耕地高出0.7%~2.1%;栎柏混交林带中的耕地含水量比柏木纯林带中的耕地高出3%~6%,石马寨的坡脚农田含水量比碉堡梁的高出5%;在干旱期末不同台地0~40 cm土层中,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水稻田含水量高3%~7%,二台土高4%~8%,三台土高2%~8%;有农田防护林的农田土壤开裂时间比无农田防护林的推迟5 d~20 d,裂口宽平均窄0.1 cm~3.1 cm。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国内外农田防护林的大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划分了农作物在防护林保护下产量田间分布的主要类型,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且验证了相应的数学模型(FNC-I~FNC-Ⅳ),经F检验,有85.7%的实例超过了O.05的显著水平。最后从作物总产计算、对照点模拟、带距优化三方面简介了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德音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林业生产发展现状调查,提出了德音村农田林网,四旁,苗圃绿化和庭院经济规划及种,养,加工诸产业结构建议,并进行了效益分析,旨在摸索榆次市平川区生态经济园林村规划模式,以典型示范,辐射全市。  相似文献   

19.
坡地防护林带小气候因子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测定了坡地防护林带间农地小气候因子与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坡地防护林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明显影响,关联分析显示影响小麦产量的主导因子为光照强度。据此,文中提出了改善林带间农地光照条件的系列措施,便于农林业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八月,我参加了中宣部、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的“绿色海疆万里行”活动第四小组的采访。在历经十天的奔波中。我们跨越山东、江苏和上海三省市,行程共计万余里。每天五六百公里的路程,不仅是新闻采访团对我国沿海防护林的一次考察,也是海防林对我们这些记者身体和意志的一次考验。胶东半岛的艳阳烈日,江苏海港的涛沱大雨,上海崇岛的微风星夜,给我们太多回想,就连成山林场的小咬,大丰糜鹿苑的蚊子都或多或少地在我们的胳膊和大腿上留下了点“印记”。这印记和回忆是那么的美好和深刻,使得我们时时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