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曹宇旗 《河南农业》2019,(15):51-54
依法行政评估是关于政府行政履职绩效的测量,是评价形式法治实施效果的主要途径,这有利于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及运行。但是依法行政评估的缺陷是采用行政主导的目标评估模式,导致评估指标设计上重视法的形式方面,忽略法的实质方面。随着中国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推进,法治建设进一步升级,法治行政评估成为法治建设测量的主要途径。基于价值的法治行政评估体现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回应,在基本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有利于避免依法行政价值空洞化,制约依法行政经常性地发生“合法”侵犯公民权现象。法治行政评估突出法律保障公民权益的价值性,提升了行政评估结果的合法性,也能够发挥对依法行政的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法理学教科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性探讨。以当代中国的法治需要为基点,认为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应该包含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可从6个方面去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体系。(1)保障权利;(2)制约权力;(3)立法民主;(4)法律至上;(5)司法公正;(6)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3.
民主政治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形式的主流,中国也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将“依法治国”写进最新修订的宪法。通过对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轨迹的考察,认为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解决权力与权利的制衡问题,而解决的途径便是法治。民主与法治的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宪法的产生是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志着民主与法治的全面融合。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建设法治乡村,关键在于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引导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培育知法懂法用法爱法尚法的新型农民,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然而,目前在法治乡村建设中,农村普法教育形式还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农民对法律大量化、多元化、差异化需求。法治教育渠道较狭窄,专业程度不高。公共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为此,应创新普法教育形式,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应普法主体作用。应扩充法治教育渠道,营造法治环境,使农民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加强法治建设投入,加强政府财政倾斜。司法机关向农民提供针对性帮助。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专制的国家 ,是“人治”的国家 ,一些学者甚至否认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法治”的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 ,都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人治国家也不例外。不能简单地将人治国家理解为纯粹由人治因素构成的国家 ,这不符合辩证法 ,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人治国家不仅有人治 ,也有产生于其中并从趋势上看是呈发展态势的法治因素 ,是二者的统一。这些法治因素就包括法治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1 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春秋战国末期 ,一些…  相似文献   

6.
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无疑是现代法治的示范模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先行模范。作为模板的西方资产阶级法治,虽然深刻规制和影响着全球法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进程,但其独特的历史演进和独有的文化传统,使得任何其他国家的民主与法治文明既无法摆脱其影响,又无法复制其路径。所以,作为现代法治先行模板的西方法治,对于各法治建设后进国家来说,只可参鉴,不可模制。  相似文献   

7.
传统“礼法”文化内容广泛,在我国农村乡风乡俗中,作为农村的传统治理方式延续至今。就目前新农村法治建设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农村法制体系不健全,政府普法不到位等方面。立足传统,把“礼法”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提高农民法律自觉意识、完善农村立法、促进普法互动,从而完善新农村民主法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设法治农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法治农村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法治与自治、法治与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领导及自身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法治文化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灵魂和根本内驱力,但因受法治文化环境、农村法治主体、制度设计和农村执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阻碍了农村法治化进程。因此,可通过改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环境,重塑农村法治主体,严格规范农村执法,完善"三农"立法来促进农村法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法律松驰、道德失范以及司法腐败等问题却是始料不足又难以克服的 ,这些问题突出的体现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难的处境 ,这就需要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使法治体现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二者结合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鲜明的特征。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德治 与法治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二者有效 结合,国家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法治建设需要法治精神的支撑。当前我国农村法治精神的匾乏给农村法治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顺利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亟需法治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意识     
法治秩序与境界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三个层面的一体椎进与彼此互动,其中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休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之,加快培植口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工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得到自身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塑造健全的法治人格。法治人格的生成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法治文化的价值内涵同是法治人格所要达到的精神追求,也为其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之前的法治建设评价以目标责任制为形式,依附于政绩考核;1997年至2005年为法治建设评价的宏观设计阶段,立法后评估成为新的形式;以余杭法治指数的出台为标志;2005年之后法治建设评价进入全方位、地方实践的阶段。法治建设评价实践表明,法治中国建设评价宜采取体制性的路径,为“五位一体”的全方位评价,从服务于政绩评价走向独立的评价,从以内部法律责任为保障走向以政治责任为保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当前要做好政法工作, 必须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在思想上分清社会主义治治理念与西方各种法治思想的界限, 旗帜鲜明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政法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需要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在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该三种作用的内容和形式有各自的特点。法治的引领作用主要是法律精神和原则对作用主体的目标影响;规范作用是具体法律规则对作用主体行为的影响;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执行与适用推动共同富裕向前迈进并取得实际效果的积极影响。三种作用还因作用主体及法治环节的不同,分别有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改革, 倡导法治管理和人文关怀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与统一是本文的主要思想。本文主要从高校管理开始发生转变的观念入手, 分析了高校管理法治化历时背景, 以及管理过程中人性化的缺乏, 提出法治化管理和人性化相结合的模式, 并从制度、实体和程序三个方面入手提出高校管理法治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