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乡村是由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巨系统。为了探究乡村人—地—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度刻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差异较大、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形成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岳阳市发达区域为核心并以圈层的形式逐渐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呈整体水平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4个类型,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初级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的逐年上升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探索京津冀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适配关系,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以增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综合评价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维度建立了评价农业现代化系统和乡村旅游系统的指标体系,分析了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幅为27%,乡村旅游系统呈持续上升趋势,增幅为134%,综合水平增幅表现为乡村旅游>农业现代化;京津冀地区农业现代化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存在较强的耦合互动关系,耦合度状态由磨合阶段上升为良性耦合,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从濒临失调发展为勉强协调,研究期内始终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短板,总体表现为乡村旅游滞后状态,但差距趋于缩小。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旅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渠道。新发展理念背景下,福建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选取2009—2019年福建省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依据“三生”理论采用组合赋权法构建农旅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Geoda和STATA软件从时空角度分析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水平、空间相关及空间聚集特征并探讨影响农旅产业耦合的因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旅耦合协调度总体曲折向好发展,实现“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六级逐步跨越;福建省各地级市农旅产业融合效应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莫兰指数呈现“W”形的波动变化,聚集类型由低-低聚集向低-高聚集再向高-高聚集后呈高-低聚集变化,最后再进入低-低状态,开始新一轮循环;从影响农旅产业融合效应的因素来看,资源供给、人才要素、科学技术、政府支持、产业带动、生活水平及需求升级均对农旅产业融合存在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推动农旅产业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平衡好农旅产业协调、重视现代化农业建设,统筹好农旅空间规划、促进要素资源相融合和发挥好农旅融合机制、加强内外部正向因素等措施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4.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5.
构建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10—2019年滁州市各区县(市)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十年滁州市乡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亚类型也存在异质性;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受地理交通区位、区域人口素质、公共资源配置、生活消费水平、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湖南省张家界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乡村振兴成效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其演变特征,挖掘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缓慢上升-稳定增长”的趋势,两者朝着较佳的耦合方向发展;影响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旅游消费、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等,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发展属于经济障碍型。进而提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张家界市要立足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集聚发展能力;做好旅游规划和监管,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潜力;聚焦耦合协调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等建议,以期为张家界市及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11—2019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1—2019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始终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②黄河流域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康妍  樊帆 《湖北农业科学》2023,(2):58-61+73
以河南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为案例,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0—2020年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间的耦合协调度为0.327 0~0.883 2,整体呈稳步提升势态,并且在2013年协调度越过0.5这一分界线,由濒临失调状态转变为勉强协调状态,再到2018年进入良性协调状态。此外,2010—2020年耦合协调度增速后期下降甚至负增长,说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落实美丽新农村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发展,深度挖掘乡村潜在的价值,完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系统发展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2010—2019年新疆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美丽乡村(连队)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耦合特征,从经济发展、生活环境、民生发展等7个方面的29个指标具体研究其对新疆与兵团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在构建全域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连队)建设的系统指标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全域乡村旅游与乡村(连队)建设两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新疆(兵团)美丽乡村(连队)建设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逐渐由中度耦合失调向初级耦合协调过渡,但尚未演化至良好耦合协调水平,且新疆(兵团)美丽乡村(连队)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区域性,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经济水平、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存在空间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2.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2016—2021年宁锡常融合发展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点,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多维视角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宁锡常试验区的城乡融合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地区分异呈现“强—弱—强”的特点,总体上向高水平融合方向发展;试验区耦合度和协调度总体稳步增长,城乡系统从“勉强协调”逐渐发展为“中级协调”,潜力空间较大,空间格局逐渐趋于全域均衡;建议通过强化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构建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以及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来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提高乡村经济韧性对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抵抗恢复能力、调节适应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格局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我国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且抵抗恢复能力优于调节适应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乡村经济韧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与低值区分异明显,区域差异显著,且差异程度在增大;从空间关联来看,乡村经济韧性呈现显著关联特征且冷热点分布不均匀;从障碍因子来看,农村用电量、农业院校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就业人数和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我国乡村经济韧性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开发利用乡村劳动力资源,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国内乡村振兴示范地区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协同耦合机制,探索其资源要素结构、耦合作用机理及机制规律.[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浙江金华地区(2010—2019年)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分析村落文化、环境生态、产业业态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结果]传统村落资源要素协同耦合机制是村落文化多样性耦合、环境生态组织性耦合、产业业态创新性耦合深度协同的机制;耦合协调度指数是耦合机制的重要测度指标,其与资源要素系统评价综合指数呈正相关;2010—2019年金华地区传统村落资源要素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基本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发展到优质协调,已经步入村落文化、环境生态、产业业态协同发展的高耦合阶段,其耦合发展模式具有可挖掘性、可激活性、可推广性.[结论]该研究为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提供经验、方法、路径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宁夏正在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建设,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美丽新宁夏建设的重要位置,着力打造塞上乡村乐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以宁夏玉泉营葡萄小镇为例,通过对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对将其打造为彰显葡萄历史文化的生态田园小镇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毕方泽 《安徽农业科学》2023,(9):215-220+235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对于发挥区域农业多元价值、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内洞庭湖地区25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构建洞庭湖区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揭示洞庭湖区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洞庭湖农业各功能指数及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整体发展趋势良好。(2)洞庭湖区整体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中级协调型数量明显增多,由散点型分布演化为集聚式分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中部较高,南北相对较低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3)2005—2020年影响农业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准则层障碍因素以经济发展和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在农业发展中应注意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显化农业在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深化农用地可持续利用与乡村韧性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为广西各地市农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功能布局及提升韧性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14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了2010—2020年的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诊断其空间集聚程度。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波动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局部显著”的片状集聚分布特征,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最为典型,高值集聚区分布在桂南的钦州、玉林和南宁,低值集聚区分布在百色和贺州。基于此,针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提高乡域抵抗外来风险能力的相关建议,以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14个城市2010~2019年数据,运用PP-Topsis法测度区域内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区域内14个城市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汉江生态经济带大部分城市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都达到了中高等级协调的水平,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依然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城市的主要问题;上下游之间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协同程度区别较大,呈现"上低下高"的空间特征;中下游地区协同发展效应凸显,而上游地区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最后从着力调整产业、加强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和推动区域对内合作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和格局重构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以重庆市綦江区高庙村和团结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重心迁移、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18年"三生空间"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重构。结果表明:(1)从面积变化上来看,生产空间面积持续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空间面积波动较大,主要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2)从重心迁移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整体由西向东迁移,生活空间由东北向西南迁移,生活空间迁移距离较远。(3)研究区"三生空间"总体处于"磨合—基本协调"的水平。(4)生产空间重构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生活空间重构着重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传统单一的生活空间向"生活—生产"复合空间转变;生态空间重构以划定山水林田湖草边界为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