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主要争论问题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美国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主食能不能吃转基因食品、吃转基因食品是否会被转基因、中国转基因水稻是否会掉进国外专利陷阱、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等问题的分析,阐明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我国需要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的道理,同时对我国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的潜在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自198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已成了公众身边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产品。"转基因"究竟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食品才算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论述了转基因(GM)作物环境风险分析的概念、原则、参照物和研究进展。对基因漂流,GM作物是否会增加相关野生种的生存竞争性、入侵性和杂草性,是否会产生间接生态影响,是否会影响生物多样性,是否会产生“超级害虫”、“超级病害”,是否会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将转基因转至肠道和土壤微生物,以及GM作物的长期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已在实验室培育成功的转基因水稻是否有一天能端上人们的餐桌?食用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带着公众的种种疑问,记者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我们明天的共同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石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Z1):74-75
简要介绍了世界农业生产与粮食需求对发展转基因作物的需求,以抗虫玉米和抗虫棉为例阐述了转基因作物为世界农业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的问世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对人类的健康、疾病的防治、环境保护、提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害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转基因作物本身使田间杂草化、破坏生物种群进而影响生态系统;也可能对人类存在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我们相信随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所有的问题都会逐步达到肯定和解决,转基因作物也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垦》2009,(12):50-51
从国家的角度看,粮食是与石油一样重要的战略商品。转基因作物与粮食安全紧密相连。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大豆占全球大豆种植量的56%,转基因棉花占全球种植量的28%,这些比重一直在不断上升。对于转基因作物,反对和赞成的声音不绝于耳。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粮食危机》的序言中将转基因生物的传播称为21世纪的“新鸦片战争”。他指出:“转基因生物计划并不是某些人花言巧语所宣扬的解决世界饥饿、推动科技进步,而是一小撮美国私营公司企图控制世界人口。  相似文献   

8.
<正>已在实验室培育成功的转基因水稻是否有一天能端上人们的餐桌?食用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带着公众的种种疑问,记者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9.
近期我国正式开启了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产业化试点,而这也预示着转基因作物的果实将很快流入市场,步入人们的视野。当前我国的转基因产业化还有不少制约因素,特别是部分社会公众对此存在误解。对于转基因的争议,大多聚焦于相关食品的安全性方面,比如“欧美人不吃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抗虫作物虫子吃了会死,人吃了不会有事?”“转基因食品能不能长期吃,会不会影响后代”“转基因食品导致不孕不育”“转基因食品会致癌”等流言长期在互联网上流行。  相似文献   

10.
南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农业主要是小农经营。随着近年来人口急剧增长,以及干旱天气和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加之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南亚国家对粮食问题的担忧一直存在。尽管转基因作物在南亚国家还存在诸多争议,但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为解决其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南亚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发展采取谨慎原则,旨在维护其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农利益。展望未来,南亚国家会加强转基因作物研发,注重自有技术,完善转基因作物监管政策,保障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共存,加强区域合作进行转基因作物研发生产以及进出口。南亚国家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可为中国、亚太及世界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国霞  杨玉珍  陈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06-8108,8111
为了解河南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情况及基层农民对转基因农作物的认知情况,对河南省13个地县的500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作物品种的产量、种子价格、种子发芽率、粮食收购价格等几个因素是农民选择作物种子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河南省农作物品种中,主粮小麦、玉米品种中除饱受争议的"先玉335"外其他均不是转基因品种,大豆种子中也没有转基因品种,抗虫棉是典型的转基因品种;综合结果表明基层农民对转基因的科学认识相对缺乏,普遍认为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作物缺乏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技术与农产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诞生,目前全世界种植有大约4000多万hm^2的转基因作物以及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医用蛋白,人类将最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领域以摆脱自然对传统作业的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产生新的动植物种类品种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界时代沿袭的基因平衡,这一变化是否会给人类带来新的问题,其安全性如何评价,这些已经成为人们目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规模也不断扩大,但转基因作物在商品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转基因作物的潜在危险、安全性保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亟待开展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整体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健鹏 《农业科技管理》2009,28(6):20-23,30
2008年的粮食危机使转基因作物商业化重新成为争论的焦点,我国在2008年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标志着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又迈进了一步。然而,目前缺乏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整体战略的研究。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粮食安全、知识产权、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种业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等问题。文章分析了转基因商业化整体战略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提出了整体战略研究的目标,最后提出了整体战略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而转基因作物的检测评价技术是判定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关键。笔者综述了当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重点阐述了非目标的组学技术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影响的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食用安全评价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前重要的评价内容,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评价,农业部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并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颁布的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评价指南,制定了我国的<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评价内容涵盖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组织颁布的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评价指南里的所有内容.  相似文献   

17.
热点评析     
《新农业》2013,(14):17-17
转基因食物在澳洲 澳洲是农业大国,其对食物检疫非常严格。对于转基因食物,该国采取了如下做法:禁止出售新鲜的转基因食物,凡是有机食品不允许使用转基因材料,只有转基因棉花和油菜籽可作商业种植;对部分植物进行转基因试验培植,进行更深入的基因技术研究;转基因作物是否能够进行大规模商业生产,需要通过澳洲的基因技术规划局的调查和审核。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作物与土壤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紧密相关。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是否会给土壤微生物带来影响已成为其生态风险评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因此在研究时有必要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进行分析。丛枝菌根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壤环境指示微生物,在改善土壤质量与健康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就主要转基因作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认为可将丛枝菌根真菌作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油菜、大豆、棉花……近年来,转基因生物从一个"科学术语"走进了千家万户。转基因生物是否安全可靠?应该去哪里进行评价检定?日前在京设立的首家国家级转基因生物检测机构将解开社会的这些疑问。  相似文献   

20.
2050年全球人口将高达90亿,为了养活每一个人,就必须有效地运用每一项技术使粮食增产。毫无疑问,转基因作物很可能是可以达到全球粮食安全的技术之一,而且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尽管目前针对转基因的虚假言论很多,但我们可以明确地表示,转基因作物对于人和动物来说是安全的。目前大规模种植的抗除草剂和抗虫的转基因作物,只要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对小型或大型的农业发展都是有益的,同时也有助于粮食安全。如果将抗旱、氮高效利用、抗病以及改良营养成分的优质基因在原生质体中表达后再进行育种,将转基因技术与常规育种策略相结合,将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放眼未来,发展中国家需要制定出合理的监管制度来推动有益的转基因作物,而不是停留在无休止的田间试验阶段。基因组编辑等新技术能使我们对基因组特定区域进行精准、安全的改造,因此,这项技术应获得更为宽松的监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