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筛选适合当地的育肥肉牛杂交组合,试验对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测定.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牛的生长发育性能比同龄本地牛均有明显提高:12月龄公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8.80 kg、蓝本F1为233.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48.49%和51.52%(P<0.01);12月龄母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3.80 kg、蓝本F1为229.46 kg,比本址.牛提高了38.81%和42.32%( P<0.1).  相似文献   

2.
试验测定了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对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德本F1和蓝本F1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适应性、经济效益等方面,比当地黄牛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合当地的育肥肉牛杂交组合,试验对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测定.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牛的生长发育性能比同龄本地牛均有明显提高:12月龄公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8.80 kg、蓝本F1为233.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48.49%和51.52%(P<0.01);12月龄母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3.80 kg、蓝本F1为229.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38.81%和42.32%(P<0.01).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测定。在粗放饲养管理条件下,6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的生长发育性能比同龄本地牛均有显著提高。6月龄公牛的体重德本F1为177.45 kg、蓝本F1为118.26 kg,比本地牛的113.50 kg提高56.46%(P<0.01)和4.52%(P>0.05);6月龄母牛的体重德本F1为156.81 kg、蓝本F1为108.86 kg,比本地牛的97.57 kg分别提高60.77%(P<0.01)和11.49%(P>0.05)。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陇东地区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对F1的繁殖性能,包括妊娠期、受胎率、妊娠部位、助产和难产情况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52头德本F1、38头蓝本F1受配母牛的妊娠期分别为281.9 d和282.6 d;受胎率分别为82.7%和79.0%,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不同杂交组合妊娠母牛均以左侧卵泡发育和妊娠较多;助产主要集中在产公犊母牛,两不同杂交组合均未出现难产情况.  相似文献   

6.
选取南德温肉牛冻精,在华亭县进行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研究南本F1牛生长发育性能,结果表明,南本F1体重较本地黄牛平均提高64.1%、35.8%、71.7%和70.1%,增重效果明显(P〈0.05),南本F1初生、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平均体尺比当地黄牛有较大提高。南本F1牛比当地同龄牛出肉率高,繁殖率也高于本地黄牛,故饲养南本F1的养殖户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对西本(西门塔尔×沿河本地黄牛)F1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西本F1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的体重、体尺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同龄的本地黄牛(P<0.01)。在自然放牧条件下,18月龄西本F1公牛体重达238.62±15.26 kg,比同龄的本地黄牛高52.57%;经对3头18月龄西本F1公牛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率为56.86%,净肉率为47.37%,肉骨比为4.99:1,胴体产肉率为83.32%,与同龄的本地黄牛(3头公牛)相比,屠宰率、净肉率分别高7.58%、6.35%,说明西本F1牛肉用性能优于本地黄牛,适宜发展优质肉牛生产。  相似文献   

8.
选择6月龄安×黄F1代杂种牛和当地黄牛各10头,在同等饲喂条件下测定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安×黄F1代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当地黄牛,表明利用安格斯牛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2003年至2005年,农业部"948"项目-澳洲矮牛引进及开发试验利用项目在湖南省永顺县顺利实施并通过验收,澳洲矮牛在该县投放以来,澳.本杂牛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增重优势。本次试验通过对6月龄澳.本杂F1代公牛与本地公黄牛在相同放牧补饲条件下,进行体重增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F1代杂交牛的日增重和9月龄体重均大于本地牛,F1代平均日增重比本地牛大203g,9月龄平均体重比本地牛重49.43kg,生长优势明显;在试验过程中,澳.本杂F1代对本地的饲养条件适应性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6月龄左右的西门塔尔×关岭牛F1代10头、利木赞×关岭牛F1代10头、安格斯×关岭牛F1代10头进行了360 d的强度育肥饲养试验。结果表明,3种杂交牛平均体重分别为550、590、540 kg,平均日增重依序为1413、1485和1367g;每千克增重消耗饲料干物质分别为6.91、6.42、7.10 kg;每增重1 kg饲料成本分别为5.23、4.86、5.38元;净肉率差异不显著,分别为42.5 %、41.5 %和43.0 %。从而认为,贵州杂交黄牛通过直线育肥可以达到优质肉牛18~24月龄(即屠宰前)450~500 kg以上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种公牛繁殖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相同的饲养环境条件下,分析不同品种种公牛之间繁殖性能及适应性的差异。[方法]通过对云南省家畜冷冻精液站四个品种的种公牛相关精液品质测量数据及终生冻精产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对16头种公牛繁殖性能及适应性分析,荷斯坦种公牛原精活力及冻后活力都较其它种公牛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荷斯坦种公牛在有效采精率及冻精产量上也明显高于其它品种公牛。  相似文献   

12.
三元杂交牛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了研究三元杂交牛的育肥效果。[方法]选取6月龄三元杂交牛(简称夏西黄、皮西黄、海西黄、南西黄)及二元西杂牛(对照)各12头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饲养条件下进行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对比试验,从而筛选出适合我县的肉牛杂交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组合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明显优于“二元杂交”组合(P〈0.01),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夏西黄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最好,皮西黄次之,但与夏西黄差异不显著(P〉O.05),海西黄、南西黄与夏西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说明三元杂交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夏西黄杂交组合最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8头采精夏南横交种公牛和18头本交夏南横交种公牛生产情况调查,夏南横交种公牛具有早熟性,无论是生产冻精还是本交,18月龄的种公牛均可投入生产,夏南横交种公牛生产性能良好,本交年均配种量可达264头,可制冻精细管20 175剂,配种数量、冻精产量、首配准胎率具有明显季节性,以春季最高,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14.
夏南横交母牛繁殖性能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581头1 240胎次夏南横交母牛繁殖性能的调查显示,夏南横交母牛的初情时间平均为472.3 d,发情周期为19.6 d,初配时间为493.2 d,妊娠期为285.9 d,产后初配时间为60.3 d,难产率为1.05%,2.5岁前产头犊可达94.0%,2~10.5岁产犊率为86.0%。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个复杂的基因重配病毒。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尤其是病毒囊膜蛋白血凝素(haemagglutini,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的研究,为控制和预防H1N1流感病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中国流行的2009甲型H1N1猪源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H1N1),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病毒株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从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下载所需要毒株的序列,采用Lasergene 6.0软件包中的EditSeq和MegAlign进行序列分析,进化树分析采用MEGA4.1软件。进化分析表明,中国流行的2009 H1N1流感病毒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率分别在98.8%~99.7%和98.6%~99.6%之间;裂解位点处为I/VPSIQSR↓G,不具备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特征;有1株NA抗性病毒。尽管与疫苗株相比,中国流行株2009甲型H1N1猪源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有部分突变,但这些突变并不是重要的。本研究首次详细分析了中国流行的2009甲型H1N1猪源流感病毒株与疫苗株的HA和NA基因的分子特征,对实时监测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适合贵州生产的三元杂交肉牛,试验选用利木赞牛、安格斯牛和夏洛莱牛冻精对西本母牛进行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犊牛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从初生到18月龄,夏西本牛的体重、体尺指标均最优,依次为利西本牛、安西本牛、西本杂牛;3组三元杂交牛不同月龄的体重、体尺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西本杂牛(P<0.05).结论:虽然夏西本牛的体尺指标和生产性能最好,但由于其产犊难产比例较高,且当地养殖户不喜欢其白色的被毛,因此建议在本省推广利西本牛、安西本牛.  相似文献   

17.
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类胶原及胶原蛋白多为人工提取的方法获得,为了得到高纯度原核表达的胶原蛋白,本研究构建了血吸虫V型胶原蛋白(Schistosoma japonicum type V collagen,Sj Col V)(a1)基因AY815998.1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结果表明SjColV(a1)蛋白能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高效表达,但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不够稳定,且存在形式多样。本文就其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纯化得到原核表达的全长rSjColV(a1),用V型胶原蛋白的单抗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分析其在?80℃保存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SjColV(a1)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河牛DGAT1基因K232A位点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I)基因K232A位点是一个与奶牛产奶性能有关的重要位点。、本研究通过对三河牛K232A位点检测发现,该位点在三河牛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没有经过选择。KK基因型个体具有最低的体细胞评分和最高的乳脂率;KA基因型个体具有最高的产奶量和乳脂量;AA基因型个体具有最高的乳蛋白量。K等位基因有利于提高乳脂率和乳脂量,同时降低体细胞评分。在三河牛群体中,K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23,利用K4k点来提高乳脂率和乳脂量以及降低体细胞评分,存在很大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