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挡土墙设计时,首先考虑到坍塌泥沙对工程撞击时的作用力,以及如何减轻坍塌泥沙撞击力的缓冲材料和稳定性较强的挡土墙基础形状。2006年日本学者内田太郎等人在试验的基础上,设置了新的装置,利用干燥的土沙进行陡坡坍塌撞击导致承载体位移的研究。一是利用测力传感器,测定下流的土沙撞击承载体时的作用力;二是为了记载流沙对承载体撞击时位移的状态,专门制作了能变位10 cm或更大的测定装置;三是以此试验结果为依据,选择相应的挡土墙缓冲材料和设计稳定性较强的挡土墙基础形状。  相似文献   

2.
晋东南地区的石坎梯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晋东南地区石坎梯田面积较广,长治市石坎梯田约占梯田面积的12%,其中土石山区绝大部分梯田都是石坎梯田。作者通过调查,论述了该区梯田石坎的型式、损毁情况及原因、石坎梯田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要点,认为石坎梯田的石坎是加在田面外侧的挡土墙,在设计中石坎与田面应分别计算,并对梯田的设计及干砌石坎的稳定进行了分析、核算。  相似文献   

3.
陇东黄土高原区弃土场所处地貌形态特殊,治理难度大,所采取的刚性挡护措施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而采用柔性挡护措施可克服刚性挡护措施缺陷及成本高昂的因素,加速弃土场后期自然修复.弃土场柔性挡土墙采用土工袋加筋按一定的排列方式组合而成,造价低,施工简便,地基适应性与抗震性能好.弃土场边坡柔性生态修复是在弃土场底部设置柔性挡土墙...  相似文献   

4.
随着水电工程建设逐步集中于地形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带,作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的渣场,其抗滑稳定对于避免出现严重水土流失和危害至关重要,但目前已有的标准均缺乏统一的抗滑稳定设计标准,参考的一些标准在工况设置、计算原理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或矛盾,不利于管控渣场失稳风险。通过对水电工程渣场的堆存、运行和失稳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就抗滑稳定分析方法、工况设置、计算断面和参数选择、等级划分及最小安全系数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更好管控渣场失稳风险。  相似文献   

5.
钙对茄子嫁接苗生长和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营养液缺Ca处理对茄子嫁接苗抗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缺Ca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在低温胁迫下,与供Ca处理相比,缺Ca处理显著降低了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叶片总可溶性蛋白、热稳定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细胞内可溶性Ca和结合Ca含量也显著降低。在相同的低温胁迫时间内,嫁接苗的总可溶性蛋白、热稳定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细胞内可溶性Ca和结合Ca含量显著高于自根苗。低温胁迫下茄子嫁接苗总可溶性蛋白、热稳定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是由于嫁接苗细胞内可溶性Ca和结合Ca含量的变化引起的。表明Ca含量的变化是其抗冷性强的内在原因,对增强茄子嫁接苗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提高植株抗冷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防治泥沙灾害,以往多采取被动式挡土墙。1971~2011年日本学者千叶干等人研究弹性挡土墙—利用铁丝网坝拦截滑坡。在实际坡面的底端设置铁丝网坝,重复数次拦截泥沙,最终铁丝网坝没有破坏。应用高频照相机摄影解读出泥沙滑动速度为11 m/s。能拦截来自高为5~100 m,坡度为30°~60°坡面上最大粒径为60 mm的泥沙。实践证明铁丝网坝具有拦截滑坡泥沙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对来自小麦品种WT59的3个抗镰刀菌毒素变异细胞系的细胞膜透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其11个稳定再生株系(R3)的田间抗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变异细胞系的细胞膜透性低于对照系,PAL活性高于对照系。对不同浓度毒素胁迫条件下,抗生变异的细胞膜透性和PAL活性变化较小,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从3个变异系中再生出的11个稳定株系其抗赤霉特性显著高于对照系,部分材料的抗扩展特性达到或接近  相似文献   

8.
赵勤  白罗  傅体华 《核农学报》2011,25(4):679-683
由小麦白粉病菌引起的白粉病是世界上很多小麦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对稳定抗白粉病品系2-26中的抗病基因采用常规遗传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6中存在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暂命名为Pm2-26。运用RAPD方法对白粉病抗感亲本和抗感池进行DNA多态性分析,获得2个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SBSC2和SBSI2...  相似文献   

9.
选取活跃冲沟、半活跃冲沟和稳定冲沟3类典型发育的冲沟,探明不同活跃程度冲沟的侵蚀分异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活跃程度冲沟的容重、砂粒含量大致表现为活跃冲沟半活跃冲沟稳定冲沟;土体总孔隙度、田间持水率、粘粒含量、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则呈相反趋势。(2)土体的平均内摩擦角φ随着冲沟发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平均粘聚力C随着冲沟发育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活跃冲沟容重、总孔隙度与土体抗剪强度呈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半活跃冲沟的土体抗剪强度与相关理化性质无明显线性关系;稳定冲沟中,有机质、粘粒和粉粒与土体抗剪强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砂粒含量无明显线性关系。不同活跃程度冲沟的土体抗剪强度大致表现随容重、有机质的增高而增强,随总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与田间持水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4)主成分分析中,田间持水率和土体的机械组成是影响活跃冲沟抗剪强度的重要因子;田间持水率、土体机械组成和有机质是影响半活跃冲沟的重要因子;容重、机械组成和有机质是影响稳定冲沟土体抗剪强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对来自小麦品系WT59的3个抗镰刀菌毒素变异细胞系的细胞膜透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其11个稳定再生株系(R3)的田间抗赤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变异细胞系的细胞膜透性低于对照系,PAL活性高于对照系。在不同浓度毒素胁迫条件下,抗性变异系的细胞膜透性和PAL活性变化较小,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从3个变异系中再生出的11个稳定株系其抗赤霉特性显著高于对照系,部分材料的抗扩展特性达到或接近抗性品种苏麦三号。  相似文献   

11.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近年来全球植被稳定性面临重大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逐步成为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稳定性的定义、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目前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多维结构,主要包括抵抗力、恢复力和时间稳定性三个方面。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在站点尺度由生物多样性等生物因素控制,而在区域及全球尺度则由温度、降水、辐射等非生物因素控制。目前植被稳定性的研究中尚存在数据源噪声难以去除,量化方法未标准化等问题。未来稳定性的研究可逐步由站点等局部尺度向区域、大陆等全局尺度扩展,并形成标准化的稳定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以不同来源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于不同搅拌速度下,研究外力作用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及其力学稳定性有差异。以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最低;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和温度稳定性最大;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峰值黏度较高,冷糊稳定性好;莲子淀粉的热糊稳定性差;玉米淀粉糊易于老化。外力作用对淀粉糊的黏度曲线有影响。较强的外力作用后,会导致淀粉糊的强度、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改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与其颗粒强度有关,较大颗粒强度的淀粉的力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丘陵山区地块尺度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测算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测算方法,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社会稳定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识别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影响机理,构建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提升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耕地质量总体较高的水田地块的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普遍高于旱地地块,耕地质量越高,越利于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作用的发挥;大多数调查耕地地块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内部构成特征均表现为固定资产量所占比重 > 培肥投入折现值所占比重 > 收益损失折现值所占比重,要促进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提高决定耕地地块固定资产凝结量的耕地质量水平;3个村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均受到耕地地块自然质量条件、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性的影响制约,具有价值提升空间;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提升应从增加耕地资源数量和提高耕地资源产出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践行。  相似文献   

14.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特性及对底物降解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介了分离微生物培养基的选择以及PCR、ERIC、DGGE、TGGE、FISH、T-RFLP等种群特性测定方法,阐述了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等特性,指出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而结构稳定性是功能稳定性的前提,功能稳定性又是底物有效降解的保证;同时底物及环境因子的变化也影响活性污泥群落结构及功能的稳定,并可能使种群多样性发生变化,结构稳定性与功能稳定性二者变化并不同步。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of several surface soils from Thessaly plain, Central Greece, was studied using an instability index which classified the soils according to the stability of their aggregates to water. This index was correlated to the basic soil properties influencing aggregate stability. It was found that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lay content,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base saturation, and free silicon oxides content. Silt, very fine and fine sand, and the ratio (sand+silt)/clay influenced negatively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sesquioxides have no effect on aggregate stability.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fraction of carbonates with silt dimension influenced negatively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water aggregate stability wer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of the soil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根据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稳定性的变化,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评价模型,利用红寺堡区2005,2010和2015年3期数据,从景观类型组成、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分析景观格局稳定性,并对主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近10a来,红寺堡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景观间的转换较为频繁,且表现为单向转换的特征;整体的景观格局稳定性下降,草地和耕地是红寺堡区主要的景观类型,是调控土地利用格局稳定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探测结果表明,面积、面积比、斑块个数、斑块数比、斑块密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在3个时期都对景观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而其他指标的变动较明显,波动较大,整体上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结论]2005—2015年,红寺堡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变化明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变化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Aggregate stability is a fundamental property influencing soil erodibility and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Knowledge of soil components controlling aggregate st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soil structure conserv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surface soils from central Greece, was to relate wet aggregate stability to selected soil properties, with emphasis on excessive free carbonate content. The wet‐sieving technique of air‐dried aggregates was used for structural stability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a test that calculates an instability index. The soils studied were developed on Tertiary marly parent material and ranged in calcium carbonate content from 5 to 641 g kg−1. From the texture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removal of carbonat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carbonates mainly contributed to total silt and sand fractions, that is to the mechanical fractions which, as a rule, negatively affect aggregate stability. The 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gregate stability was positively affected by aluminosilicate clay conten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and Al‐containing sesquioxides. Clay fraction from carbonates and total sand and silt negatively affected aggregate stability. CEC has been proved a very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aggregate stability, which in a hyperbolic form relationship with instability index explained 78·9 per cent of aggregate stability variati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孟底沟水库库岸稳定的影响因素,为水库库岸稳定性评价提供新思路。[方法]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不良地质现象解译的基础上,运用边坡单元将各岸坡段划分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库岸稳定的诸多因素,把边坡单元的三维安全系数作为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指标,对影响边坡稳定的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边坡单元的库岸稳定性分段层次分析与评价方法。[结果]将该方法运用在工程实例中,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论]以边坡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水库库岸的稳定性,为工程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微团聚体是土壤团粒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较大团聚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形成与稳定对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吸存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关于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性的研究多专注于农业土壤,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大团聚体上,而土壤微团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于其内在机制更缺乏了解。通过总结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过程及稳定性,综述了凋落物、根系和菌根对土壤微团聚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阐述了土壤微团聚体内微生物群落、化学结合态有机碳及有机碳结构是土壤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并提出了未来微团聚体研究方向,以期揭示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过程中微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生物化学机制,从而为深入阐明有机质—土壤团聚结构—微生物—化学耦合作用和森林土壤碳吸存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赣江流域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抗侵蚀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以及土壤水稳定性的测定方法。[方法]选取3种不同成土母质(花岗岩、红砂岩、第四纪红土),每一种母质又设置了3种植被覆盖条件下的红壤,应用静水天平法测定土壤的水稳性指数,并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赣南红壤的水稳性随浸水时间延长而减弱,这种减弱变化不受母质类型和植被覆盖的变化而改变。林草地和灌草地土壤水稳性在浸水过程中土壤的水稳性指数较为稳定,下降幅度小,(林下)裸地土壤浸水后水稳性指数下降幅度较大。以(林下)裸地作为对照,3种母质的林草地、灌草地的水稳性指数均有显著提高。[结论]静水天平法特别适合研究土壤水稳性的动态变化规律。赣江流域红壤地区的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