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对北方稻区水稻生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单产水平明显提高,每年推广应用面积达3千多万亩.但由于一些稻农尚未掌握此项技术的实质,影响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增产潜力的发挥。1存在的问题1.1秧田地的选择不合理。多数秧田设在本田或低洼处,由于本田或低洼处地势低洼冷凉,通气性差,水分过大,失去了旱育基础,造成秧苗素质差。1.2苗床管理不当.播量过大。由于苗床不平,易发生药害、肥害和病害.影响培育壮秧.苗床肥力不足,不能满足秧苗生长的需要,造成过早脱肥,秧苗素质下降;播量过大,群体结构不…  相似文献   

2.
水稻立枯病是稻区秧田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构成的威胁极为严重。多年来一直采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由于病菌产生了抗药性,而增大药量又发生药害,故防治效果愈来愈差。为了筛选防治水稻立枯病效果理想的药剂,于1994-1995年进行药剂对比试验,其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用水稻育苗灵水剂系黑龙江省双城农药厂产品,25%甲霜灵为江苏省南通染化厂生产,75%敌克松,丹东市农药厂生产。试验处理如表1。试验在盘锦新生农场四大队二中队进行,每个小区15m’,三次重复。苗床导做水整,覆盖营养上,4月5日催芽播种,品种为江模3…  相似文献   

3.
霞浦县1996年在13个乡镇149个行政村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新技术达10万亩,平均亩产412.3k巴比同类田普栽平均增11.4%,总产增425.26万kg’每亩节省用工和成本28.28元。霞浦县把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列入1996年实施“粮食自给工程”主要措施,成立了由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指导小组,把好技术关,狠抓如下五个技术环节。一、严格选择铁地,搞好苗床培肥按照技术规程的要求,结合我县具体实际,秧田普遍选择土壤肥力中等、土质疏松、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无病害,杂草少的冬种稻田或菜农地。并在播种前结…  相似文献   

4.
移栽灵防治立枯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目前全国各主要稻区粮食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其应用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育秧过程中易发生立枯病。为寻找防治立枯病的有效药剂,1997年2月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张军博士研制的移栽灵药剂,对水稻旱育秧进行了两年时间的防治试验,效果表现较好。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品种移栽灵药剂,敌克松粉剂1.2试验处理与方法设5个处理,移栽灵按每平方米苗床(下同)用1.0ml、1.5ml、2.0ml3种不同施用量死水100ml喷施,敌克松用2.5g兑水2000ml喷施,以喷清水为对照.试验安排在际会乡际会村进行,秧地前茬为菜地,肥力中等…  相似文献   

5.
水稻壮秧营养剂水稻壮秧营养剂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北方农化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概述:壮秧营养剂是培育水稻旱育壮秧,具有床土消毒、调酸、施肥、促根、增率、控长等功能的综合制剂。适于北方土壤pH值7.5以下稻区,一次施用即可达到防治立枯病95%以上,满足5...  相似文献   

6.
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基础上 ,结合现代光合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高产再高产的栽培技术。是通过稀播育壮秧 ,大苗超稀栽插 ,充分利用分蘖成穗 ,增加穗粒数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途径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新体系。1 水稻超稀植栽培的特点1 1 秧本田比例大 秧本田比例为 1∶1 0 0 ,比普通旱育稀植平均减少秧田 80~ 1 0 0m2 /hm2 。1 2 节省用种 超稀植栽培育苗 ,每公顷本田用种只需 1 2~ 1 6kg ,比普通旱育苗节省稻种 2 4~ 3 0kg。1 3 单株营养面积大 ,早生快发 采用超稀植栽培的规格为 3 0cm× 2…  相似文献   

7.
岩棉隔离层水稻旱育秧,是水稻旱育秧方式的一项革新技术,经我扬科研站试验两年培青壮秧率在96.8%。1995年,我场11队继续承担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应用“岩锦隔离层水稻旱育秧技术”试验示范,经手工插秧与本田管理取得成功。1试验内容与方法1.1育秧及秧田管理试材选用岩棉和育秧专用肥及河沙,采用竹木大棚和竹弓小棚,秧田面积4lin‘。以上床隔离层常规旱育技术为对照,秧田面积182m‘,施用化肥、壮秧剂、敌克松等。秧田管理以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实施。试验品种为星稻6号。做廉:翻后搂碎整平,四周筑起10cm高与宽小埂。用农膜…  相似文献   

8.
苗床死苗的成因与防护韩学俭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一项有效抵御春寒低温的抗灾措施。严把播种、育苗关.是培育壮苗的关键,但苗床严重死苗现象常有出现。1苗床死苗的原因1.1钵土肥害制钵时过量掺入尿素、碳铵、磷钾肥或未行充分腐熟的人畜粪尿.肥、土未经充分搅拌...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的水田开发生产实践证明,仅依靠引进雇佣劳力,不但制约着农时、质量、标准,而且成本加大、效益下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质量效益农业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之路,是实现水稻增产,农场增效,稻农增收的根本。几年来八五八农场采取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取得了显著效果,据全场285个农户调查结果,平均每667m2节本35~45元,增效45~60元。1机械化水平较高2001年八五八农场种植水稻2.53万hm2,全程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3.3%。其中:应用秧田播种器523台,播种2.…  相似文献   

10.
水稻岩锦育苗是用岩棉代替床上,以育苗专用肥作为营养给源,达到培育水稻壮苗目的的一项水稻育苗新技术。水稻岩棉育苗具有成苗率高,秧苗素质好,省工、省力、成本低,增产(较盘育苗)8.5%-10%,亩增收45一92元等优点。并避免了常规育菌对秧苗及床上要求严格,需大量采集床上,破坏农田,育苗期间易发生病、虫、草及盐碱的危害。1物资准备秧田(120m‘用量)特别专用肥人vskg,农药35%恶苗灵0.3kg或50%多菌灵025kg,40%氧化乐果10g,硫酸Zkg,岩棉120kg,河砂1·sin‘,0·03mm地膜6kg。其它准备同机插秧。2育苗技术2·1置床处…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调控寒地水稻秧田苗床土p H值,不仅能抑制病菌的侵染,而且还能达到壮苗防病的目的。本试验针对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的寒地水稻秧田育苗近年频发立枯病的现象展开了秧田调酸技术的研究。试验采用3种常用的调酸试剂,为了将苗床床土的p H控制在4.5~5.5的范围,分别定量3种不同类型调酸剂的用量及跟踪秧苗整个生育时期床土p H的变化情况,从而采取进一步的调酸措施。得出寒地水稻的苗床土需要在秧苗2叶期左右进行调酸,用p H在4左右的酸水进行浇苗能有效的控制苗床土的p H值,而且对秧苗不产生烧伤。  相似文献   

12.
刘文君 《北方水稻》2011,41(2):51-52
营口稻区经过多年来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体系包括选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采用营养土园田旱育大壮苗、三旱整地、适时早插稀插秧、以浅深水层为主的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云江 《中国稻米》2014,(2):98-99,102
壮苗培育对于水稻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在寒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由于苗床土取土量大、取土困难等,使苗床营养基质的研究成为旱育壮秧技术的关键环节。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碳化稻壳+牛粪+营养土"作为苗床基质,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秧苗充实度和促进秧苗干物质积累,比"秸秆+牛粪+营养土"配方更适合作为苗床基质。  相似文献   

14.
以水稻育秧基质为材料,对底铺同基质不同厚度(1.0cm、1.5cm、2.0cm)及不同盖籽土(专用基质、稻田营养土)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应用专用基质育秧,底铺同基质育秧的厚度以1.5cm为宜;专用育秧基质和稻田营养土均可用作盖籽土。  相似文献   

15.
平和县地处闽南山区,倒春寒、秋寒危害频繁,1976、1979年受秋寒危害减产数千万公斤,80年代初、90年代初曾受倒春寒袭击,烂种烂秧严重。然而,从近年来引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中得到启示,水稻旱育稀植能使稻苗根旺苗壮,抗寒力强,早发性好,成穗率高,尤其有利于山区早季抗寒育秧和晚季早发避寒。因此,自1994年以来全县累计8.53万亩,累增总产315.9万公斤。现将山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总结如下。一、秧田期(一)早季注意把好六个技术环节工.秧地选择、培肥与整畦干上年冬季选择排灌方便的冬闲田,翻犁晒白后每分秧地施腐熟猪牛栏…  相似文献   

16.
水稻肥床旱育大苗是在学习日本著名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发明早稻早育小苗稀植高产水稻技术基础上,结合本地稻麦两熟实际研究创新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在淮北稻麦两熟地区应用,与常规两段水秧比,表现省水、省秧田、省工(拔、运、插)、省肥、省种、增产、增收、抗倒伏、抗早衰等优势.宿迁市1992年示范种植26.9亩,平均亩产558.0kg,比相同条件下的两段水秧亩增产47.2kg,增9.2%.达到了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稀植节水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形势下稻米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及唐山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节水无公害栽培技术以后,水稻增产10.4%,农民收入提高15.2%的实际结果,提出了唐山地区水稻品种选择、育秧管理、化学除草,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节水灌溉及病虫防治等旱育稀植节水无公害栽培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辽宁营口和盘锦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型栽培方式.即改水田单作为稻莱复种,这是我国北方稻作区在栽培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稻菜复种的优越性:1.1实行稻案复种打破了北方稻区历来一年一茬,冬季休闲的传统耕作制度,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缓解了粮菜争地的矛盾.1.2经济效益显著.一地多收是发展“两高一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利用水田建温室上老村黄瓜,亩产50O0多kg,产值是单种水稻的7-10倍,种茄子或番茄等,也增收10多倍,且对下茬水稻生产无影响,亩产能达500kg左右.1.3解决了…  相似文献   

19.
滨海稻区是我省重要的水稻商品粮基地,但水稻生产面临着缺水的挑战,水资源不足将严重限制水稻生产的发展.探讨水改旱耕作方式是一项关系到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我们开展了辽河下游滨海稻区水旱轮作的研究,对水改旱品种选择及高产栽培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验探讨.1旱田作物品种引种筛选1.1大豆品种的引种与比较试验1.1.1试验设计与方法:试验在所内试验地进行,试验品种为H5064、辽豆11、89-9、90-368、以辽豆10做对照,设小区试验,随机排列,三次重复,小区行长10米,行距60厘米,5行区,小区面积30平方米。土…  相似文献   

20.
秧苗质量的好坏是水稻机插秧成败的前提。水稻工厂化育苗可通过统一操作管理培育壮秧,为实现插秧机械化提供了技术保证。介绍了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的设施要求,并从种子选择及处理、营养土配置及装土覆土、播种、秧田的水分及温度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盘锦稻区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