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复垦是坚持节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科学划定规划期农村居民点用地退出图斑,是测算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的关键所在。XF-GF空间合成识别技术体系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技术平台,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分析进行空间合成,科学划定规划期农村居民点用地退出图斑的技术体系。以ArcGIS9.3为研究平台,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构建XF-GF空间合成识别技术体系,对潼南县双江镇双林村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进行定量与定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到规划目标期,双林村共退出农村居民点图斑99个,复垦潜力273 997.56m2。XF-GF空间合成识别技术在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定量定位分析中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是地理环境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人地关系的特征、属性和作用机制。传统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监测研究方法仅能够反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数量变化,无法实现对变化信息的定位分析与可视化表达。采用图谱分析的方法,借助RS和GIS技术,对山西省滹沱河流域忻州段1995—2005年、2005—2015年两个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定量分析和空间的定位描述。结果表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影响,滹沱河流域忻州段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该研究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演变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能够为滹沱河流域忻州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密市7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环境下,运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得到该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参数,然后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等图件信息,得出高密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布局,结合整治潜力测算值,针对不同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4.
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替代人力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存储、更新、求和、统计等加工处理,并支持对数据信息的查询检索和打印报表的功能。从而为制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它是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有力工具。我们结合“中国农村水利发展方向研究”的课题,建立了县级农村水利现状及发展预测信息数据系统,该系统可为全国农村水利工作的宏观决策和规划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数据信息和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碳收支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来实现碳收支的平衡。结果表明:净释碳量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系数都很高,且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园地、林地成正相关,与耕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其它土地成负相关。因此,增强碳汇功能必须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净初生产力,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充分发挥耕地的碳汇作用;通过控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规模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通过合理规划交通用地来优化能源利用率,以减弱碳排功能。  相似文献   

6.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分析重庆市及四川省部分区县农村水利产权改革及用水户协会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根据1997-2011年《中国水利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应用EVIEW3.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农村水利多元供给对粮食产量的增加作用明显。针对多元供给模式下基层水利及用水户协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基层组织治理机制,健全产权管理制度,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基层组织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过程比其最终形成的结果更为重要。本文以哈尔滨市双城区为例,利用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关键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的距离变量、邻近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单元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因素等4方面14个驱动力因子,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CA)与人工神经网络(ANN)相结合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利用规划等不同情景驱动机制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时空模拟,以此解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驱动力因素的响应关系。模拟结果显示:自然禀赋情景下,各地类变化趋势与现在保持一致;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主要由旱地和其他用地转入;在基本农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比较稳定,各地类变化趋势较为缓和;在土地利用规划情景下,各地类变化较为合理,兼顾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哈尔滨市双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房凯 《农业工程》2021,11(5):60-63
针对面广量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如何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是运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目前,水利信息化已成为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据库,结合工程空间分布特点,引入GIS技术,应用对象编程方法,建立了基于空间管理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评价系统。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工程评价,首次实现了工程评价与GIS的结合,方便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应用实践显示,系统操作性强,评价结论可信,可推广到其他市县工程管理中。   相似文献   

9.
正新疆地域广袤,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备,农业生产先天优势明显。新疆现有耕地400多万hm~2,待垦荒地1 000多万hm~2,农业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新疆各级人民政府谋求农业大发展,统一农田规划,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使土地得到有效整合,土地地块面积普遍在20 hm~2以上,这样的地块非常适宜大马力拖拉机作业,特别是300+马力段拖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汶上县农机局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课题,以开展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订单作业服务为手段,通过培养壮大以农机合作社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农机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羊"。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农机合作社61家。2013年实现土地托管面积1.5万亩,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共完成农机作业服务总面积234.2万亩,其中跨区作业面积67.4万亩,订单面积166.8万亩,实现服务总收入7800万元。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方法的角度探讨江苏县域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分析了该县水利现状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提出采用SWOT分析法研究县域水利现代化建设策略,并对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建立SWOT策略,以此基础来制订射阳县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江苏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唯一试点省份,射阳县水利现代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制订对其他省份及县域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疆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畜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一些县市畜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1)巴里坤县:该县是以牧业为主的县,有可利用天然草场近1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91%,该县确立了“牧业富民、矿业强县、旅游引路”的发展方针,针对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牧业生产水平低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人工饲草基地的规划项目,到2005年改良退化草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人工优质牧草基地1.33万hm2,总投资8337.4万元,其中水利基础设施6098万元,…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水利标识是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信息表达的重要载体,由一系列农村水利对象的标识按照一定原则或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了农村水利标识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系。在分析了标识系统的特性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水利标识系统具有展示指引、宣传教育、告示与警示、鼓励公众参与等功能。根据农业水利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标识信息、外观的规范化设计方法和材料选择要求,为农村水利标识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感性工学基本原理提出了产品感性的域,提出语义空间模型与属性空间的概念及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目的在于使产品满足功能和情感的需求,研究方法对产品概念设计及设计效果的评价均有指导意义。再将感性域的建立方法应用到汽车转向盘的设计中,基于问卷调查,用语意差分法将消费者对转向盘的感觉特性定量化,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转向盘进行分析,获得转向盘语义空间与属性空间的对应关系,实现转向盘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研究结果可用于辅助转向盘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分区直接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以陕西彬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道路建设、采矿活动、削坡建房、多年降水量、灾害点密度7个影响因子,采用指数综合法对彬县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分区评价;结合易发性分区结果与灾点险情等级作为危险性区划评价标准,采用MAPGIS"空间分析"点对区相交分析,针对彬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可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及非易发4个分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可划分为高危险、中危险、低危险及极低危险4个分区。易发性与危险性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彬县农村水利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区田块空间形态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监测和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以耕地图斑数据为约束,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识别田块,并构建田块级和区域级田块空间形态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田块面积、规整度、紧致性和连片性等4个指标为田块层级评价指标,选取田块密度、平均田块面积、最大田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周长面积分维数等5个指标为区域层级评价指标,并分别对两个层级指标进行去量纲处理,构建综合指标。分别以广西丘陵区和海南平原区的土地整治区作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广西研究区整治前田块层级耕地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分布在50~70,整治后提升到70~90,海南研究区整治前在70~90,整治后提升到90~100;广西研究区整治前区域层级田块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值为41,整治后提升到83;海南研究区整治前为63,整治后提升到92。表征经过土地整治,两个研究区的田块形态均得到了较大提升。研究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可以为我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涛  梅昀 《农机化研究》2008,(4):240-242,245
为了分析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潜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的问题,探索今后村庄规划的方向,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其进行研究.选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出土地整理潜力,借鉴一些规划比较成功地区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措施建议.研究结论为:村庄规划应多途径筹措资金,建立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专项基金,强化规划实施力度,做好宣传工作,保证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指出今后村庄规划的方向-发展生态型村庄.  相似文献   

18.
基于PSO-PPGE模型的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和粒子群算法,应用MATLAB仿真模拟编程,以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因素分级指标值作为投影参数,寻求最佳的投影方向,建立农村水利现代化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江苏省9个典型县级市的农村水利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发展现状基本吻合。该模型在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中,可以避免主观赋权的干扰,评价方法简便,评价结果客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剖析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存在不足,结合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分析提出了系统功能完善的建议对策: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加快系统重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构建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云平台,并新增如下功能:1多样的数据采集模式;2安全可靠,高容量的存储模式;3优化系统操作界面,开发综合查询浏览功能;4强化系统统计分析功能;5强化电子地图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GIS在农业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S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经过40年多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已由最初的特殊专业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为此,对GIS的产生、发展、概念、组成、功能和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对GIS在我国农业病虫害管理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