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苓有性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自春  陶长友 《食用菌》2005,27(2):17-17
长期以来猪苓的药用主要靠采挖野生为主,几经乱采滥挖使有限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近几年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和用菌核组织分离而成的纯菌种栽培虽已取得成功,但前者仍需采挖野生菌核做种源,供求严重短缺,后者虽缓解了种源紧缺,但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为此,我厂进行多年有性繁殖栽培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效。有性繁殖栽培法与菌核栽培和组织分离栽培相比,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相似文献   

2.
分析猪苓与蜜环菌和伴生菌的共生关系及关系的形成过程,介绍多种模式猪苓的苓种栽培法和纯菌种栽培法,从温度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两方面说明栽后管理要点,并指出采收时间和采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猪苓有性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药用猪苓主要靠采挖野生的为主,有限的野生资源几经乱采滥挖已面临灭顶之灾,使宝贵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几年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和用菌核组织分离而成的纯菌种栽培虽已取得成功,但前者仍需采挖野生菌核做种源。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15,(5)
<正>陕西蓝田县东南部山区是猪苓产区,年产鲜商品猪苓720 t。猪苓从播种到收获需4-5年时间,周期长,见效慢。主要原因是猪苓夏眠不生长(夏季10 cm地温升至22℃以上),而当冬季低温降至10℃以下时,菌核停止生长发育。猪苓属于真菌菌核,不需经过冬季低温锻炼而能正常生长。为此笔者自2010年开始,在山区采用室内控温栽培法,大大延  相似文献   

5.
茯苓纯菌种栽培法,可以节约苓块,减少污染,提高段木菌丝的成活率,增加产量。一般采用菌核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两种方法。纯菌种菌核组织分离法简便易行,但菌种易退化。例如,我厂在1978年用这两种分离法获得的菌株,第二年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扩大栽培种时,用菌核分离得到的菌丝当年生长良好,次年瓶底处出现黄水,产生退化,而孢子分离的菌丝仍然洁白粗壮,生活力旺盛,放置2~5个月,也未变棕色及出水。 1979年,我们在龙溪县采集了两个菌核,重量分别为17、18斤。采集的菌核置于塑料袋中保湿运回,分离孢子,进行制种。  相似文献   

6.
以猪苓为试材,采用PDA培养基及袋料培养真菌的传统方法,对猪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的生长及菌核形成情况进行了分析,采用划线法测量猪苓菌丝生长速度,用观察计数法对猪苓菌核形成数量、大小、位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猪苓菌种袋料培养的最佳条件为25℃、24h黑暗培养、料水比1∶1.4(kg·L~(-1));最适合猪苓菌种袋料培养的培养基配方为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8%、石膏1%、生石灰0.4%、蔗糖0.5%、KH_2PO_40.1%;明确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及菌核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猪苓种苓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猪苓纯菌种生产种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是一种珍稀名贵药用菌,商品价值极高,市场价格日益上涨,产品供不应求。野生猪苓人工栽培受种源限制,经营规模小。为了解决猪苓栽培中种苓奇缺问题,笔者从2004年开始,经过了6年的引种示范,总结了一套猪苓纯菌种生产种苓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猪苓半野生人工伴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为我国著名的中药材,以菌核供药用。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独特的疗效。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和防治肝炎的作用被发现后,猪苓多糖新用途不断拓展,市场紧缺,猪苓产品供不应求。由于野生资源枯竭,导致猪苓后继延续乏力,产量大幅度减少,野生猪苓面临濒危。根据猪苓市场及价格呈逐年上涨的态势,进行了栽培,仅供同行与栽培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蓝田县猪苓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半野生栽培法,固定菌床栽培法,纯菌种栽培法技术探索。  相似文献   

10.
牛斌 《食用菌》2004,26(6):10-10
经两年实践表明,采用菌种栽培猪苓,投资小,繁殖快,效益好,适应范围广,温度要求宽,栽培季节长等优点。现在秦岭、巴山等山区大面积栽培,点种2个月后(春季)可见猪苓小菌核,5个月后菌核有板粟大,2~3年采挖,窝产鲜猪苓10kg左右,现将栽培猪苓的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猪苓子实体味道鲜美,菌核为名贵的传统中药材,有利尿、消肿、抗癌的作用,近年需求量大,价格逐步稳中有升。猪苓人工栽培尚处于初级阶段,且药农大多用幼嫩的菌核为种源,种源有限,且产量低、极不稳定,周期长。笔者在2000年前开始了野生猪苓的选育及栽培研究,秦苓1号就是我们选育获得的1株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2.
5 菌枝的培养蜜环菌枝是人工栽培猪苓 (直接伴栽 )和天麻培养菌材最好的菌种。用树枝杆中较幼嫩的枝段培养而成。5 .1 菌种准备 培养菌枝所采用的菌种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蜜环菌纯菌种。也可选用野生的蜜环菌菌种。若选用野生蜜环菌时 ,应挖取无杂菌污染 ,带有生长旺盛粗壮的蜜  相似文献   

13.
李根岳  俞慧玲  雷云仙 《食药用菌》2019,(3):210-211,217
对茯苓进行定位法栽培试验,并与常规段木栽培法进行产量和质量比较,结果为定位栽培法茯苓菌核定位率高达100%,菌核圆整、结实,内部洁白、无包沙,其产、质量均优于常规段木栽培法。定位法解决了松树桩原地栽培茯苓菌核到处乱长,茯苓菌核难找的问题,降低了采挖成本,提高了挖掘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猪苓,又名猪茯苓,在分类上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科菌科,地花属。药用部分为菌核。菌核坚硬,略有弹性,上有绿色芽眼:菌核表面黑褐色,有很多皱纹;内部白色,干后略带褐色。猪苓的子实体称为猪苓花,从地下菌核中长出,是一种美味食用菌。子实体柄短,上着生很多带菌盖的分  相似文献   

15.
<正>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类真菌,猪苓菌核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在我国野生猪苓分布很广,记载也很久,药效也不言而喻。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迫在眉睫。早在20世纪末,我国已人工栽培猪苓获得成功,但推广力度甚微。经过多年的探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猪苓课题组采取半人工栽培模式种植猪苓,开创省工、投资少、操作简便、产量高、收益大的综合立体  相似文献   

16.
猪苓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特性及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育  来航线  林雁冰 《食用菌》2004,26(6):8-8,11
试验表明,猪苓菌丝在5~35℃下均能生长,以24℃生长最快,在平板及斜面管上生长到一定时间为棕褐色。菌核在15-25℃下控制相对湿度80%,以22℃形成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均不利,在菌丝培养及菌核形成阶段应避免光照。菌丝在pH.3.5~8.5均可生长,但以pH6.0生长最快。试验表明,猪苓可以脱离蜜环菌单独培养,这为猪苓室内人工袋料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菌核的生长发育特征及栽培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蜜环菌菌种是人工培养进行扩大繁殖和用于生产的纯菌丝体。菌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天麻、猪苓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总结了枝条蜜环菌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要求以及栽培种液体培养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进行鉴定,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猪苓菌核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关键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并纯化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鉴定表皮黑色素,并对其溶解性、结构特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猪苓菌核表皮色素不溶于水和常见的有机溶剂,在pH3时完全沉淀,溶于碱性溶液;不具有鞣质和黄酮类物质的特性;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在200~800 nm,吸光值随波长增加呈指数型下降,以波长对吸光值取对数作图,斜率为-0.0024,样品放置一月后,斜率为-0.0036;红外光谱鉴定出—OH、脂肪族—CH、芳香环中C=C和C=N骨架、羧酸外C=O、COO—等官能团的存在;温度升高和pH增大对其具有增色效应,冷冻和光照对其具有减色效应;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显著地清除活性,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1 g猪苓菌核表皮色素的多酚含量相当于(224.48±11.46)mg没食子酸。结论:首次鉴定了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对于猪苓的药理药效及发育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猪苓纯菌种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彩萍  葛存梅 《食用菌》2011,(6):15-16,24
以采自中条山区的野生猪苓菌核为研究材料,通过对菌核不同生长阶段的白苓、灰苓、黑苓进行组织分离和菌丝体的纯化培养。结果表明:猪苓组织分离的最佳材料是灰苓菌核,白苓菌核次之,不宜采用黑苓菌核。母种菌丝体最适宜在以腐殖土浸出液制成的PDA加富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宜培养温度21-230C,最适宜pH6~6.5。原种培养基适宜配方是阔叶树木屑75%,米糠20%,腐殖土2%,石膏1%,磷肥1%,葡萄糖1%。  相似文献   

20.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苓为我国珍贵的中药材,菌核有利尿、抗癌等功效。随着我国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对猪苓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加上野生资源匮乏,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利用适宜生态条件发展猪苓生产有着广阔前景。现针对猪苓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对猪苓的栽培环境、栽培方法与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猪苓栽培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猪苓栽培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