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甜菜象虫是山西省阳高县甜菜产区主要苗期害虫,近几年发生面积占实播面积的50%左右。在某些年份已成为甜菜生产中毁灭性虫害。经1985—1986两年对甜菜象虫的调查看,该地区发生的种类有:甜菜象、甜菜毛足象、二斑尖眼象、三北甜菜象、中国方喙象、黑斜纹象、锥喙筒喙象、蒙古土象、北京灰象(Sympiezo-mias hezi Faust)。其中以甜菜象分布  相似文献   

2.
甜菜象虫为我国北方象虫的优势种,种群发生量占象虫种类的70%~95%;调查表明,甜菜象虫有89%~95.7%在当年甜菜地6~20cm土层中越冬,下年4月20日前后进入5cm表土,4月末、5月初开始向来年的甜菜地迁移,5月中旬达迁移高峰;平均每对(雌、雄)成虫一生取食量为51.6株;甜菜幼苗被害达4级,可减产60%,含糖降低25度;甜菜象虫1年发生一代6月中旬~8月上旬为幼虫发生和危害盛期;35%甲基硫环磷闷种,杀虫率可这80%~100%,CON制剂对甜菜象虫毒杀率达90%以上,提高根产量10%,增加含糖0.5度左右.  相似文献   

3.
甜菜象虫为东北、内蒙古.新疆及山东等甜菜产区苗期主要害虫,危害甜菜严重,据1979~1980年在黑龙江省调查,危害甜菜象虫有8种之多,其中以甜菜长柄象、蒙古土象和甜菜象为优势种,每年发生面积有46万亩,毁、补种面积为14万亩以上,使甜菜减产11~25%,为了控制该虫的危害,我们于1980~1982年在黑龙江省安达、肇东及阿城等县用甲基硫环磷、呋喃丹等十余种制剂进行了防治试验和生产示范,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甜菜象虫、黑绒金龟子、甜菜跳(虫甲)、网目砂潜等及甜菜立枯病是我厂原料区甜菜生产上苗期主要病虫害。据1980—1981年在双城、阿城、安达等县调查,甜菜立枯病发生普遍、危害较重,罹病率一般在24—37%;同时甜菜象虫危害相当严重,每年发生面积达20万亩,危害严重地块造成田间补种或毁种,一般使甜菜块根减产15—17%,发生严重地块可减产50%以上。 使用3911闷种防治甜菜象虫,能减轻危害,但3911毒性很高,加之连年使用3911闷种象虫产生抗性,防治效果下降。为了寻求高效低毒的新农药和不断提高防治效果,阿城糖厂在有关单位协助下,在阿城、双城、五常、安达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于1982—1985年先后对甲基硫环磷和福美双混合处理种子防治甜菜苗期病虫害,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试验示范结果已做过报道,现把推广应用情况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甜菜长柄象(Mesagroicus sp.)是黑龙江省甜菜苗期主要害虫之一,在安达、大庆、肇东等地发生数量很大,占79.95%,是危害甜菜的象虫优势种及防治对象。甜菜长柄象属鞘翅目象(虫甲)科。该虫除危害甜菜外,还危害玉米、大豆等作物,同时也加害苍耳、荞麦蔓、萹蓄等杂草。主要以成虫危害甜菜幼苗,咬食幼嫩的子叶及真叶造成甜菜缺苗,甚至毁种。笔者从1978年起对该虫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性等作了调查研究,并经过田间药剂防治试验与示范,提出了该虫的化学防治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道了甜菜筒喙象卵和幼虫的田间分布型与防治指标。通过田间顺行逐株查卵,经概率分布分析看出,在百株有卵(虫)6~21粒(头)时为聚集分布。人工接卵模拟筒喙象为害采种甜菜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虫口密度呈幂函数相关(r=0.9913)。根据预测模型,在亩产种子100kg、单价2.2元/kg、防治费用2.85元/亩时,初拟防治指标为亩有卵420~640粒或亩有成虫20~28头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前,活窖贮藏甜菜母根已广为利用。由于活窖贮藏甜菜母根解决了闷窖与埋窖所存在的问题,使甜菜母根出窖率达到了高水平。截至1980年,各省区用活窖贮藏甜菜母根占其总贮藏量的百分比为:新疆80%、内蒙东四盟100%、辽宁100%、吉林100%,黑龙江70%,为生产甜莱种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甜菜虫害一、象(虫甲)类(1)虫口密度调查: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田间棋盘式取样10个点(面积5亩以下),每样点1m~2,查植株上或土块下面的虫数。计算每平方米平均虫口数。(2)为害率调查:田间棋盘式取样10个点(面积5亩以下),每点顺行调查50~100株,记载被害植株数,计算为害百分率。  相似文献   

9.
1990~1993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甜菜种子包衣提高了种子质量,可综合防治苗期病虫害,促进苗齐、全、壮,使甜菜块根产质量提高,甜菜包衣料与普通生产种相比,室内发芽率提高11.07%,田间保苗率提高14.74%,出苗30天,平均叶片数多1.84片.主根增长0.354cm,对甜菜象甲的杀虫率平均为80.78%,对立枯病(黑脚病)的防效为78.16%,甜菜块根产量提高10.12%,合糖率提高0.2度,产糖量提高12.6%。  相似文献   

10.
皖东地区甜菜夜蛾在棉花上的发生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甜菜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近年来在皖东地区多种作物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为害蔬菜、棉花、花生、豆类、甘薯等.2001年,甜菜夜蛾在我地棉花上暴发为害,发生面积460公顷,三代暴发期受害株率100%,百株虫量600~800头,最高2000头,单株最高有虫96头,百株卵量8~10块,造成一般田块减产1~2成,重者3~5成.为此,笔者将近年来甜菜夜蛾在我地棉花上发生以及药剂防治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孕穗期水稻剑叶为材料,建立了HPLC法,对水稻中的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玉米素(Z)和水杨酸(SA)等5种植物内源激素进行分离和测定。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再经SPE C18小柱过柱子除杂。HPLC分离采用C18(5μm×4.6×250 nm)反向色谱柱,最终采用PDA检测;以甲醇-水(0.5%乙酸)为流动相,流速为0.9 m L/min,进样量为20μL,在波长254 nm、272 nm和236 nm下同时检测。洗脱梯度为:0~4 min,A:20%~30%;4~10 min,A:30%~48%;10~20 min,A:48%~80%;20~30 min,A:80%;30~35 min,A:80%~20%;35~40 min,A:20%。结果表明,5种激素峰形良好、尖锐且保留时间稳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125~1000 mg/kg,决定系数R2>0.9996,加标回收率达45.73%~116.70%。同时,本研究采用建立好的方法对不同胁迫处理下孕穗期水稻剑叶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分离测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红叶病是由蚜虫传播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燕麦上的重要病害,有效防治蚜虫可控制燕麦红叶病的发生。为了明确噻虫嗪种衣剂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噻虫嗪种子包衣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的防效及持效期,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药物在植株和籽粒上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处理后,燕麦单株蚜量和红叶病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苗期至拔节期的蚜虫防效为77.71%~87.91%,红叶病防效为65.79%~82.89%;孕穗期至扬花期的蚜虫防效为58.45%~68.61%,红叶病防效为62.98%~64.14%,持效期长达90 d,可实现一次施药减轻蚜虫为害、控制红叶病的效果。残留分析表明,噻虫嗪种衣剂在燕麦植株中的残留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13.218e-0.0971t,半衰期为7.14 d,播种后60~100 d残留量为0.43~9.86 mg·kg-1,接近或超过了现有的草料MRLs值,此时不宜作为青饲料;播种110 d以后残留量≤0.06 mg·kg-1,可刈割青饲料或作为干草贮存使用。在燕麦籽粒中未检测到噻虫嗪。  相似文献   

13.
大豆花粉育性分类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完全不育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完全可育的保持系、恢复系为对照,以5个分离群体为主要试材,将花粉败育率分为11个等级,观察、分析了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不育对照花粉败育率均在95.1%以上,实际观察值为99%以上.可育对照败育率均在10%以内,实际观察值在5%以内.分离群体花粉败育率有三个高峰,第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0~10%,植株高度可育,其中95%植株集中在0~5%之间.第二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为95.1%~100%,实际观察值均高于98%,植株高度不育.另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40.1%~60%之间,是典型的半不育.以此为中心向可育和不育两个方向递减.花粉败育率10%和95%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依据分离群体和对照的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将大豆花粉育性分为4类.1、可育:花粉败育率0~5%.2、不育:花粉败育率95.1%~100%.3、半不育:花粉败育率10.1%~95%.4、典型半不育:花粉败育率40.1%~60%.  相似文献   

14.
蛴螬是一种对大豆为害严重的地下害虫.本试验应用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EPN)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4个品系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3个品系,分别以滤纸和沙子为介质对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筛选出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1品系为防治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较理想线虫品系,以沙子为介质时,校正寄生死亡率达95.83%.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种传真菌及稻种药剂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13个杂交稻组合、亲本和3个常规精种上种传真菌的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种子带菌部位及病菌系统修染的观察,阐明了稻种带菌率与发芽率之间的关系,并筛进出了几种有效的稻种真菌消毒剂.  相似文献   

16.
不同菌渣施用比例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晶两优534和甬优1540为材料,于2021年在贵州省兴义市开展菌渣不同施用比例(体积比为20%、40%、60%和80%)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与耕作土育秧(对照)相比,育秧基质中施用一定比例菌渣对水稻秧苗根数、茎基宽等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等影响不显著;随着菌渣施用比例的增加,秧苗的整齐度增加,25 d秧龄时,菌渣施用比例为60%和80%的处理,2个品种秧苗的整齐度分别比对照高9.8%~13.1%和12.0%~19.4%,差异显著,40 d秧龄时各处理间整齐度差异不显著;相比对照,施用菌渣的处理秧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升高,尤其是40 d秧龄施用60%和80%菌渣的处理,2个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3.4%~35.9%和7.6%~17.3%。因此,在耕作土中混合60%~80%体积的菌渣有利于提高秧苗的整齐度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秧苗素质。  相似文献   

17.
纳米CaCO3/NR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SEM和力学性能测定研究了乳液共沉法制备工艺对纳米CaCO3/NR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时间、胶乳质量分数、纳米CaCO3/NR填充量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有显著影响,当它们分别为60min,15%~20%,20:100~40:100时,复合材料力学综合性能最好。纳米CaCO3对NR具有较好的补强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明确磷素对花生生理特性及生育效应,采用水培与砂培试验相结合,研究了磷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碳、氮含量、碳氮比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培条件下,磷胁迫处理降低了花生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各器官(根、茎、叶)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抑制了幼苗生长发育,根茎叶干物质重分别降低4.2%、10.9%和9.7%。(2)砂培条件下,花生结荚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30~90kg/hm2范围内,上述4项指标较不施磷对照分别增加21.2%~34.2%、23.9%~42.1%、13.9%~22.3%和8.9%~17.0%;饱果期,花生叶片碳含量及碳氮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叶片光合作用和氮含量影响较小;荚果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处理较对照增产11.3%~23.5%。因此,合理施磷能够有效调控花生植株碳氮代谢,进而促进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肥施用对杂交稻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2001~2003年在湖南省宁乡县回龙铺镇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施氮处理的氮肥用量为100~120kg/hm^2,比农民习惯施肥减少38.9%~47.6%,产量增加0.48~1.48t/hm^2,增幅6.32%~27.3%,减氮增产的效果显著;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氮肥用量为99~147.5kg/hm^2,成熟期氮素吸收量为146.9~194.3kg/hm^2。改进的施氮处理AEN平均为10.6~14.3kg/kg.比农民习惯施肥增加7.0~10.7kg/kg;PFPN平均为65.2~96.8kg/kg,比农民的习惯施肥增加34.1~65.7kg/kg;REN平均为68.5%~76.2%,比农民习惯施肥增加14.1%~21.8%,增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析了氮肥用量对植株干物质在茎秆、叶片和稻穗分配的影响,讨论了植株后期对氮素的奢侈吸收而导致减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探究橄榄种子休眠生理与层积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效应,为橄榄及其他核果类果树种子休眠生理研究和种苗繁育提供参考。以未层积种子(层积0 d)为对照,对橄榄种子进行不同时间(每10 d一处理,共10个处理)的层积处理,研究橄榄种子在层积过程中营养物质、激素水平等生理生化变化,以及不同层积时间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层积处理缩短了橄榄种子发芽启动时间,对橄榄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层积90 d和100 d的橄榄种子发芽率最高,均为82.22%,比CK种子(53.33%)高54.17%,发芽指数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时间,层积100 d的橄榄种子发芽指数是CK的8.5倍(P<0.05)。层积能提高橄榄幼苗地上部生物量,以90、100 d处理的橄榄幼苗生长最好。橄榄种子的主要营养贮藏物质是粗脂肪(70.85%~81.67%),在层积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新鲜橄榄种子(CK)中ABA含量较高(16.64 ng/g),而GA3未检测到。随层积时间延长,ABA与SA含量快速下降,GA3含量增加,IAA/ABA升高,利于种子休眠解除。层积处理橄榄种子有利于其营养物质达到萌发所需水平,加快内源激素变化,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地上部生长,以层积90~100 d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