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佚名 《植物保护》2021,47(6):353-354
蝗灾在中国农业灾荒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危害影响深远,是农业自然灾害的最典型代表。历史上,“蝗飞弊天,饿殍载道”等惨状举不胜举,蝗灾对粮食生产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深重灾难,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蝗减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千年蝗患得到全面遏制,许多昔日的“蝗虫窝”变成了今朝的“米粮川”,这不仅是中国治蝗史的丰碑,也是世界治蝗史的典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蝗虫局部暴发时有发生,同时面临境外蝗虫迁入威胁,因此控制蝗虫不起飞、不成灾依然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任务。为积极应对蝗灾的威胁,我国植保工作者针对我国历史蝗灾研究的薄弱环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我国历史蝗灾开展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研究,重点查阅和分析研究二十五史、各地馆藏史书史料和2 500余部地方志以及近代研究文献和期刊报道,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梳理澄清了我国几千年的蝗灾发生防治情况。系统总结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蝗灾发生及防治进展。为展现历史蝗灾研究成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完成了《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的编撰,近期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全书分为四卷,约520万字。第一卷为中国历代蝗灾发生防治概论,主要论述历史蝗灾发生概况、重大蝗灾危害影响、主要蝗灾防治的发展进程、与蝗虫有关的政令法规、文学诗词、治蝗传说故事、主要治蝗人物和古代至近代治蝗书籍史料。第二卷为中国蝗灾史编年,描述公元前707年至2019年的蝗灾发生情况,并收录正史及其他史料中的蝗灾记述。第三卷是分省蝗灾史志,分省叙述2 700多年历史蝗灾的发生情况。第四卷是地方志蝗灾集成,详细收录了我国32个省(区、市)历史上2 500余部地方志中的蝗灾发生事件。本书共收录整理从公元前707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蝗灾共1094年(比之前的研究报道增加蝗灾记录300次),其中唐前时期蝗灾187年、平均7.08年发生1次,唐代(含五代十国)101年、平均3.38年发生1次,宋代(含辽、金)165年、平均1.82年发生1次,元代93年、平均1.16年发生1次,明代247年、平均1.12年发生1次,清代263年、平均1.02年发生1次,民国时期38年,连年发生蝗灾。此外,还对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关于蝗灾的记载做了梳理描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蝗灾发生概况也作了全面记述,这是首次长时段、大范围梳理和总结历史蝗灾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治理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促进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的基础信息建设工程。本书总结历史上蝗灾发生的规律性以及历朝历代治蝗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今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治蝗减灾、保粮安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梳理了历代治蝗思想、治蝗政策措施、治蝗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弘扬中华治蝗减灾文化,持续推动科学防控蝗灾,保障粮食安全和农牧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全面、深入地收集、提取、补充、校核历史蝗灾记录,按区域、时序建立了科学、全面、准确、精细的中国历史蝗灾记录,同时注重对历史蝗灾的空间演变规律、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特征时期蝗灾事件的分析,系统、全面展现了从殷商时期到当代历时三千多年的蝗灾发生和防治情况,对于当前及今后蝗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注重发掘弘扬历代蝗虫防治文化,厘清了历代对蝗虫的认识与研究脉络,整理了历代蝗虫诗词文学、传说故事与主要治蝗人物,尤其是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治蝗措施与成就,有利于使“政府主导、群防群控”的中国治蝗智慧、“改治并举、持续控蝗”的技术模式、“预报准确、执行有力、防治高效”的蝗灾防控体系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治蝗减灾,保粮安邦”,既是历史遗训,也是现实遵循。本书全面研究我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历史脉络,内容宏富、资料翔实,使我国蝗灾史料和防治文化得到全面汇集与传承,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控制蝗灾是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未来蝗灾发生发展态势,我们有必要从历史中总结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大历史观来推进生物安全建设,有效防范蝗灾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数千年蝗灾发生为害的历史,建国初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科研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提出并实施了“改治并举”的策略,改造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近2/3,同时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初步形成了以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经过长期实践,蝗灾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利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p.等微生物的治蝗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并走在国际前列。该技术体系的长期大规模应用,不但在有效防治蝗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也在支援国际蝗灾治理中做出了贡献。最后对未来蝗灾治理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飞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其迁飞性、暴发性强,发生为害重。总结了2006年以来我国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亚洲飞蝗的发生特点。近10年来我国飞蝗发生总体平稳,蝗蝻密度较低,但局部地区发生高密度蝗蝻点片。在分析蝗虫监测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监测和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飞机治蝗进程及发展对策探讨朱恩林(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026)东亚飞蝗(下简称蝗虫)是一种暴发性和迁飞性农业大害虫。我国历史上蝗灾曾频繁暴发,每次都因防治手段落后或防治不力等原因,常造成“飞蝗蔽天,禾草皆光,饿殍枕道”的惨景,农业...  相似文献   

5.
广西东亚飞蝗监测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广西属东亚飞蝗偶发区,常年零星发生,但遇条件适宜,仍可暴发成灾。蝗情调查是治蝗工作的关键技术。广西飞蝗监测调查方法强调了监测对于指导防治的实用性功能,将监测的重点放在蝗蝻的调查上。本文还列举了东亚飞蝗蝗卵胚胎发育形态特征、蝗蝻龄期特征、广西常见蝗虫成虫的识别、飞蝗与车蝗若虫的区别、东亚飞蝗在广西的年生活史以及蝗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等蝗情监测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6.
广西的蝗虫种类繁多,已报道的达140余种,许多种类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中,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害虫,在广西亦有800多年的成灾历史.近年来,在广西农区除东亚飞蝗外,尚有印度黄脊蝗、稻蝗、棉蝗等多种蝗虫对农作物造成局部、甚至较大范围的危害.为了掌握南亚热带蝗区的蝗虫发生动态,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蝗害,作者于1990~1991年对广西岩溶内涝蝗区、岩溶泛涝蝗区以及左江、右江、郁江、柳江、红水河等江河流域的历史性蝗区的蝗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总结,并编制简易分类检索表,以其为有关部门的蝗区飞蝗发生动态监测和指导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是我国历史上东亚飞蝗重灾区之一,在史志中飞蝗的发生消长与旱、涝的关系,特别是与旱的关系不绝于书。早在两千多年前,河南省就有涝、旱、蝗方面的记载,据沿黄河灵宝、陕县、湖滨区、孟津、孟县、吉利区、巩县、温县、荥阳、武陟、邙山区、中牟、原阳、开封市郊区、开封、封丘、兰考、长垣、洑阳、范县、台前等21个县(区)对公元47年至公元1947年历史上涝、旱、蝗灾资料分析,发生较重的涝灾共42个年(次),旱灾50个年(次),蝗灾53个年次。蝗灾与旱  相似文献   

9.
孙嵬 《湖北植保》2023,(2):51-54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造成我国蝗灾的主要蝗虫种类,也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昆虫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相应的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对于东亚飞蝗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因东亚飞蝗的生长受季节和外界环境限制,以野外采取的方法无法为相关试验提供稳定的虫源。本文介绍了利用人工气候箱养殖东亚飞蝗的方法;明确了东亚飞蝗蝗蝻期、成虫期适宜的养殖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对于用来饲喂东亚飞蝗的饲料、蝗蝻期的管理方法、成虫的养殖、成虫最佳产卵条件、蝗卵孵化以及保存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提出了养殖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 20多个国家发生了严重蝗灾,我国蝗虫也连年暴发,涉及 12个省(市、区)的 160个县。据调查分析,蝗虫屡治不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所致,目前我国尚有飞蝗孳生地 13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河道、淮河行(蓄)洪区、沿海滩涂及湖库周围等难以改造的地区,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干旱,河滩裸露,湖库脱水,蝗虫孳生地增加,繁殖速度加快,加之哈萨克斯坦等国外蝗虫的迁入,造成蝗虫暴发频繁, 1998~ 2001年连续 4 a暴发,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 2001年夏蝗发生情况 由于上年蝗卵越冬基数大,成…  相似文献   

11.
蝗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蝗灾是世界性生物灾害,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20年初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再次暴发,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蝗虫防治的新技术和新策略不断发展。本文概述了我国蝗虫主要成灾种类、分布及其危害,总结了近年来蝗虫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相关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农药应急防控和生态调控为辅的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并从不同方面对未来草原蝗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进行展望,以期为蝗灾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蝗虫食性广,取食量大,对植物的破坏作用极大。植物不仅是蝗虫食物的直接来源,还为其提供栖息场所,对蝗虫个体行为和种群动态均有重要影响。植物挥发物和次生代谢物质对蝗虫的取食、求偶、繁殖、产卵行为和个体生长发育等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植被覆盖度能够直接影响蝗群的聚集度和迁移距离,同时蝗虫对产卵地的植被覆盖度也有严格要求,特别对蝗虫群集产卵行为影响明显。本文综述了植物对蝗虫行为及种群动态的影响,讨论了植被与蝗灾发生的关系,以期为蝗虫综合治理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蝗虫灾害是国际性的自然生物灾害,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发生时对全球经济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该文列举出中国及毗邻国家对我国产生影响的主要迁飞蝗虫种类,分析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Bey-Bienko)、意大利星翅蝗Calliptamus italicus(L.)和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共6种重要蝗虫种群的迁飞动态,重点介绍境外蝗虫入境的迁飞路线,揭示蝗虫主要借助低空气流进行迁飞,发现群居型蝗虫迁飞现象普遍存在,迁飞是导致其猖獗为害、暴发成灾的重要因子,并就如何开展迁飞蝗虫监测和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蝗灾是全球性的重大自然灾害。20世纪末,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蝗灾呈持续加重趋势。2020年初,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大面积暴发,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高效、长久的控制蝗灾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总结蝗虫生态治理策略的概念以及草场改良、放牧调节、天敌招引等不同治理措施对蝗虫种群的影响,并指出蝗虫生态治理策略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应用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have caused periodic devastations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of recorded history and are a threat worldwide until this very day. The most feared of all locusts was (and is) the desert locust,Schistocerca gregaria (Forsk.) (’arbeh’). This review deals with different aspects of man’s interaction with this pest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Near East regions as reflected by ancient literature: decorations found in Egyptian tombs (6th Dynasty, 2420-2270 B.C.), in the Har-ra=Hubullu list (Assyria — the Ashurbanipal Royal Library, 669-626 B.C.) and in Biblical, Rabbinical,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 The aspects covered herein are those of locust nomenclature, terms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stages (life cycle), outbreaks, plagu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amine), locusts as food, etc. Some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Biblical, Grecian, Roman, Mishnaic, Talmudic, Byzantine and modern times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are reviewed. Nowadays, the total area invaded during desert locust outbreaks and plagues extends over 29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desert and subdesert, involving more than 60 nations. Between plagues the ’natural’ locust population occupies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14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desert and subdesert. An attempt is made to identify various terms for locust in the pre-Biblical, Biblical, Rabbinical,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modern nomenclature.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性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性依据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Preventive management of locust plagues works in some cases but still fails frequently. The role of funding institution awareness was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 facilitating factor for cyclic locust plagues. We designed a multi‐agent system to represent the events of locust plague development and a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ree levels: funding institution, national control unit and field team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limits and improvement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RESULTS

The model generated cyclic locust plagues through a decrease in funding institution awareness. The funding institution could improve its impact by increasing its support by just a few percent. The control unit should avoid hiring too many field teams when plagues bring in mone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surveys can be maintained in times of recession. The more information the teams can acquire about the natural system, the more efficient they will be.

CONCLUSION

We argue that anti‐locust manage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is not only would allow managers to prove to funders the random aspect of their needs, but would also enable funders and decision‐makers to understand and integrate their own decisions into the locust dynamics that still regularly affect human populations. © 2017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白洋淀滨湖蝗区东亚飞蝗及其优势种呈持续大发生。作者于2000-2002年对该蝗区鸟类蝗虫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白洋淀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其滨湖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计有鸟类192种,其中鸟类蝗虫天敌有13目、34科、97种,并对区系分布、地理分布、生态分布、居留类型及优势种的控制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