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茶世界》2008,(4)
太平猴魁简介:太平猴魁创制于1900年前后,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创制的时间虽不长,其茶树却是一个古老的原生品种——柿大茶。柿大茶承云天之甘露,黄山之灵秀,加以传统的植茶之法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便成太平猴魁。《南京市茶商业历史资料》中评论的徽茶分南北二路,南茶又名尖茶,以猴魁为最佳,全国名茶之极。其外形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平扁挺直,魁伟重实,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色泽苍绿匀润,素有绿金王子的美誉.白毫隐伏,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入杯冲泡。缓缓开展,或沉或浮,犹如刀枪云集、龙飞凤舞,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汤色清绿明净,兰香高爽,滋味甘醇,有独特的猴韵,  相似文献   

2.
人生如茶     
正平素喜爱喝茶,绿茶的清凉,红茶的浓香,苦丁茶的苦涩,花茶的花色,都令爱茶人痴迷。一杯开水冲泡,一会儿工夫,蜷曲的茶叶就全身舒展,先是漂浮,后是沉淀,其中芳香氤氲,慢慢品味,一杯茶的一生在这一刻就会暴露无遗,是甜美还是苦涩,就会自见分晓。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近日,第七届国际名茶评比(韩国大会)既国际茶学研讨会在韩国历史文化名城金海市举行。中国代表团28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在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王镇恒,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副会长程启坤,天富茶学院校长刘勤晋,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龚淑英的率领下,与来自印度,斯里兰卡,捷克,意大利,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韩国,日本,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茶业界人士共300多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4.
亭湖区地处江苏省沿海地区中部,紧邻盐城市区,土壤中性偏碱、成土母质为海相冲积母质,土壤肥沃、透气性好,土壤质地为砂壤土,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秋季降温慢,雨量适中,常年日照时数2 327h,常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18d,年平均降雨量981.8mm, 自然资源适宜种植棉花.  相似文献   

5.
地处湖北省中部、汉江北岸的天门市,过去称为竞陵,是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驰名中外的茶圣陆羽,就出生在这里。陆羽,字渐鸿,又名季疵,号东岗子。关于他的出生,颇具戏剧传奇色彩:唐玄宗21年(公元733年)的一天清晨,竞陵龙盖寺和尚积公长老外出,当走到西湖边时,忽然听到一阵大雁啼叫,并伴有微弱哭声,驻足细看,原来在茂密的芦苇丛中,三只大雁以翼覆盖一婴儿,积公毫不迟疑,将可  相似文献   

6.
谢振伦,1935年11月生,广东梅县人.茶树病虫害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农工党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29日,在中山三院逝世,享年80岁.振伦性格温和,生活俭朴,为人低调,正直诚恳,与同志、亲友和睦相处,对科学严谨,对学生和善,热爱家庭,挚爱孩子,是一位好老师、好父亲!疾病缠身疼痛难忍振伦原身体很好,除高血压外,没有什么大病。2009年冬天,自感小腹痛,小便频频,小便不利,小便时疼痛并带血。  相似文献   

7.
几种水氮模式处理下冬小麦冠层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志勇  郭永新  王璞  翟志席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085-10881095
为了给冬小麦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种水氮模式处理下冬小麦冠层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传统灌溉-优化施肥的冬小麦株型较紧凑,植株高度相近,基部节间缩短,上3叶变短、变厚,总面积减少11.6%,叶倾角大,各层透光率高;优化灌溉-传统施肥的冬小麦株型松散,植株高度增加,基部节间差异小,上3叶变长、变薄,总面积增加14.1%,叶倾角小,各层透光率低;优化水肥与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株型稍松散,高度有所增加,基部节间缩短,上3叶长度有所增加,宽度有所减少,总面积分别减少2.3%和1.7%,叶倾角略减小,各层透光率略下降.与优化水肥相比,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有利于改善冬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分布,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当前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水稻施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化肥施用时期过于集中,重基肥,轻追肥;重面肥,轻深施;重碳铵,轻配方肥;重无机肥,轻有机肥。从而造成化肥利用率低,对环境造成面源污染,消耗大量能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推广推荐施肥方式,测土配方施肥,机械耕田和化肥深施一体完成,大面积种植草籽,利用机械收割推广稻草还田实现N,P,K等养分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9.
茶缘     
喝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引人入境,两个知己喝喝茶,消除一切烦恼,谈谈知心话,喝一杯松芽,山川花木情,有着王绍康优雅情怀,闻起香气,品其滋味后,赋诗一首:云雾山中采,日月精气成,雪松披霜露,风骨显精神,香高尤久远,味醇更幽馨,万千人手过,极品数松针。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古人云: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你知道古人是怎样喝茶  相似文献   

10.
花茶是中国所特有的茶类,制造历史有已一百多年,主产于福州,主销于华北和东北。抗日战争以后,产量一直下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花茶生产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产量逐年上升,生产技术也有显著改进,采用  相似文献   

11.
张耀武  张静姝 《茶叶》2016,(3):180-183
名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文脉根基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名人文化符号是城市形象品牌构建的重要组成。湖北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茶文化历史人物,茶圣陆羽毫无疑义是天门的核心文化符号。但天门茶产业基础薄弱,茶文化氛围也不太浓郁,如何将茶圣故里打造成为茶文化名城,是当地政府和茶界人士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名人文化符号的视角出发,认真审视茶圣对于天门的文化符号意义,探索构建茶圣文化符号的路径,并提出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茶文化名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田洪武  屠幼英 《茶叶》2014,40(4):216-219
通过对宁德重点产茶乡镇和茶叶企业的调查和座谈,发现茶企在茶叶加工环境、质量安全意识、开发高附加值茶叶新产品、市场营销调整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但也发现存在较多困难与问题,如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人才匮乏,产区市场建设滞后,企业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最后在对上述问题以宁德茶业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出要优化服务环境,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壮大龙头企业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贾玲燕  屠幼英 《茶叶》2014,(2):102-103
茶人精神历经千年锤炼,更与时俱进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现代茶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茶人精神,也正契合当代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金美霞  陈晓阳  吴政孺  林杰 《茶叶》2021,47(1):21-25
‘木禾种’与‘鸠坑种’、‘龙井种’并称为浙江三大有性系茶树品种,然而对‘木禾种’成品茶特征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指标检测和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三种方法对7个‘木禾种’原料加工的成品茶进行分析,旨在获取‘木禾种’在茶类适制性、成品茶辨别度上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结果表明‘木禾种’在黑茶陈香纯正,红茶显甜香,各茶类均具有一定的适制性;‘木禾种’成品茶水浸出物含量整体偏低;与丽水香茶、寿眉白茶、贡眉白茶、武夷岩茶、熟普、茉莉花茶、金骏眉7种成品茶比对结果,‘木禾种’的7个成品茶的识别率平均达到了99.24%,具有非常高的外形辨识度。本文还分析了‘木禾种’茶树在各类茶的适制性,其成品茶具有非常高的品种辨识度,可为‘木禾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茶树叶水势,萎蔫系数与耐旱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根生  骆耀平 《茶叶》1999,25(3):147-149
本文研讨了“七五”以来新育成的浙农121等6个茶树良种叶水势和萎蔫系数与耐旱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供水水平,不同茶树品种叶水势与萎蔫系数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高湿,中湿条件下,叶水势变化小,低湿条件下,叶水势明显,下降幅度大;叶水势高,萎蔫系数低的茶树品种,耐旱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韩晶  步畅  岳任  萸茗 《茶叶》2012,38(1):54-56
本文主要介绍了杭州四季茶会之春天的敬老茶会,包括茶会的缘起,历年茶会进行回眸,以及敬老茶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池晓明 《茶叶》2015,(2):105-106
临海市茶叶品牌现状小多杂,可借助临海市盖竹山"道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临海市、台州市和全国协同推广"道茶文化",促进临海市茶叶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冯卫英 《茶叶》2014,(1):45-49
茶叶于17世纪初传入西方社会,日后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贸易商品,且贸易数量多、价值大.饮茶习俗在西方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外销.本文尝试通过中国茶叶博物馆现藏的文物中的外销茶叶、茶具以及纸质文物,研究、并证明茶叶在传入西方之后的几个世纪对西方社会的文化、经济,尤其是对茶业和陶瓷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景宁县大力推行茶园养羊控草肥园技术,本文阐述了该技术提出的背景、做法和成效,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以期为生态茶园的除草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朱珠珍  姚晓燕 《茶叶》2010,36(3):188-190
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茶叶资源,但随着机械制茶的普及,很多传统的制茶工艺越来越少,如何保护和继承传统制茶工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