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蚕生产是阆中市三季养蚕布局中的主季,其发种、产茧量多年来均占全年的45%左右,1983年~1992年的10年里,累计发秋种27.96万张,产茧713.25万公斤,平均秋蚕单产为25.5公斤.但近5年来,发种量虽占45%,而产茧却只占全年的25%~30%.1993年~1997年秋蚕单产在14~17公斤之间,5年累计发秋种26.32万张,产茧432.2万公斤,单产平均仅为16.4公斤.总产下降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单产下降所致,增加生产而不能增收,针对阆中实际情况,如何养好秋蚕夺高产,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四川南充蚕业存在的严峻问题及巩固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充曾是全国四大蚕区和21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产茧量名列湖州、嘉兴之后,居四川省第一位。20世纪90年代初,蚕茧、丝绸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3,1990~1994年全市丝绸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2亿元,上缴利税最高年达8000万元,出口创汇最高年超过5000万美元。1995年全市养蚕100万张,产茧2000万kg。2003年全市有良桑5亿多株,54万农户养蚕,年养蚕30.8万张,产茧1000万kg。全市60个蚕桑基地乡发种、产茧分别占全市的45.3%和40.5%。产茧10万kg以上的乡20个,年养蚕1000张以上的村5个,产茧1000kg以上户60个,现有桑园0.67hm2以上的大户1000余户,栽桑0.26万hm2。蓬安县程贤能承包河滩栽桑近58hm2,2003年养蚕850张,产茧3.2万kg,收入达30余万元,成为全省第一养蚕大户。近十年来,蚕桑生产逐年下滑。目前发种、产茧量已降到1971年的水平,2003年全市发种、产茧分别比1995年下降了69.3%和44.4%,营山、高坪、仪陇、蓬安、嘉陵等5个县区比1995年下降了70%以上。仪陇县1995年有桑1.29亿株,养蚕户为18.1万户,年养蚕11.46...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地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养蚕量的增多,蚕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起来,使蚕茧连年减产。张平均产量下降,以靖西县为例,1990年养蚕100张,产茧3363.4公斤,平均27.6公斤/张。1991年,养蚕1360张,产茧29240公斤,平均张产茧21.5公斤。1992年养蚕739张,产茧56645公斤,平均张产茧7.57公斤。三年来连续张产茧量下降,平均每年下降26%,一些蚕农说:“我们每批蚕都进行消毒添药的,但到了五龄后期还是发病死了。真是没有办法。”据笔者先后到田阳、百色、靖西等地调查,农村养蚕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蚕  相似文献   

4.
<正> 我省蚕茧主产区——安康地区,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养蚕布局也在逐步改变。以安康县为例,1965~1974年的十年,夏秋蚕发种量平均占到全年的33.3%,蚕茧产量占全年的22.7%;1975~1979年,夏秋蚕发种量上升到41.77%,产茧量占到28.94%;1980~1982年的三年夏秋蚕发种量增到51.3%,产茧量占全年  相似文献   

5.
<正> 砖窑山村位于吴堡县东部,黄河沿岸土石沟壑区。全村92户360人,占有粮作物耕地800多亩,现有桑园200亩,一万多株桑树。该村自1978年起,发种量逐年增加,产茧量连续上升。1988年春养蚕38张,产茧1846公斤,平均张产达48.6公斤,比1987年同期张产蚕增产15.27%。分折春蚕高产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1995年受国际丝绸市场的影响,如东县的蚕桑生产受到很大冲击,1997年全县养蚕仅8万张.1999年抓住茧丝市场复苏的机遇,及时调整全年养蚕生产布局,通过推广"两春两秋"的全年养蚕生产布局,提高蚕桑生产效益,使全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2000~2002年三年三大步,年发种量从原来的8万多张猛增到18万张,恢复到1990年的生产规模.目前,全县新老桑园达到5000hm2,2003年全年养蚕17.9万张,生产蚕茧7300t,农民茧款收入达到1.2亿元,蚕茧产量名列全省前茅.  相似文献   

7.
<正> 绵阳市游仙区1997年正秋发蚕种33570张,蚕品种以“夏芳×秋白”为主达31670张,占发种量的94.34%。尽管整个蚕期几乎都处于持续高温,加之久旱无雨桑叶萎凋老化严重,桑叶质量极差,但养蚕的单位产量达到了多年少见的高水平,经对全区十二个蚕茧站农民售茧后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87户蚕农养蚕92张、生产蚕茧2675.3公斤,单张养蚕产茧量平均达29.1公斤。无论蚕茧的匀整度、色泽、于壳量、鲜茧茧层率等各项质量指标均有很大提高。产量、质量都可实现秋超春。  相似文献   

8.
余剩  马天志 《四川蚕业》2001,29(1):54-55
<正> 我县素有“桑蚕之乡、嫘祖故里”之称,在蚕业发展史上曾创造了辉煌成绩,1992年发种量25万张,产茧量12万担以上,上交县财政税收超过1000万元,由此蚕茧丝绸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市场、体制、管理等原因,造成全县蚕业生产严重滑坡。2000年元月,县政府同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实施蚕业产业化经营协议书》,依托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的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市场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蚕桑是我县传统的大宗骨干多种经营项目,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三高”农业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八十年代,我县蚕桑得到较大发展,1990年蚕茧产量达到359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已达10多万人,养蚕效益偏低,养蚕户数量少,技术推广没有大的突破,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和体制不顺等原因,农民养蚕积极性大为下降,蚕桑生产呈急剧下滑趋势,去年产茧量只有276.5万公斤,比1990年下降23%,今年的春蚕发种量比去年同期减少6648张,下降14%.  相似文献   

10.
蚕茧单产是指饲养一单张蚕种的产茧量.养蚕单产是蚕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物,也是蚕业生产直接效益的体现.如何提高蚕茧单产是蚕业科技人员研究的一大课题.1 单产现状1988~1997年的10年中,李渡区养蚕单产在17.1~26.8公斤之间徘徊.1993~1994年,由于市场销路好,蚕茧走俏,随之出现了蚕桑热.各地抓住机遇,多育苗,多栽桑,发种量也逐年递增,计划任务和奖励标准多以总产来衡量.但是,在这种状况下则忽视了如何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张明阶 《蚕学通讯》2003,23(1):36-39
1 养蚕布局与桑资源的利用现状 重庆一年养蚕次数,虽然各地不一,但主要蚕区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年养蚕4次,即养足养好春秋两季蚕的同时,增养夏蚕,看桑树上桑叶的多少再决定饲养晚秋蚕,一直延续到今,都为这种养蚕布局.下面将我市1999~2001年3年来养蚕发种量、产茧量、单产、桑园面积与1/15hm2桑养蚕数量和1/15hm2桑产茧量,以及蚕种出库时间分别列表于后,足以反映出重庆市种桑养蚕生产现状.据此笔者就我市"调整养蚕布局,提高蚕茧质量"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控制蚕病是蚕茧稳产的前提养蚕张产茧标志着养蚕水平,它是由张种结茧头数与单粒茧重构成的。养蚕发病则饲养蚕的结茧数减少,直接影响张产茧下降;养蚕无病则结茧头数增多,张产茧就会相应上升。蚕病消长和产茧起落都是伴随防治科技的贯彻执行而变化的。30年来日本的蚕病危害率由1955年的1.88%下降到1985年的3.87%,张产茧(按浙江卵量折算)由1955年的33.46公斤上升到1985年的36.91公斤,生物统计表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正> 全县1995年养蚕133154张,比上年增加19690张,增长17.8%;产茧6.002万担,比去年增加1.227万担,增长25.7%;单产23公斤,比去年增加1.5公斤,增长7%。养蚕张数、全年产茧量获历史最好水平。 一年来,经过蚕业战线全体员工与广大蚕农的共同努力,抗御了特大的自然灾害,克服了丝绸市场持续疲软的巨大困难,在蚕桑发展上,认真扎实地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抓宣传发动工作。 年初以来,面对丝绸市场持续疲软的严重形势,挖桑种粮,毁桑栽果的事件不断发生,“蚕桑的出路在哪里”这个课题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丝绸行业领导的面前,县丝绸总公司领导一班人带领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县委、县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  相似文献   

14.
截止6月25日,大竹县全县共发放春蚕种4500张,产鲜茧15·31万kg,养蚕收入达到260余万元。春季发种量与去年基本持平,而全县平均单张蚕产茧量首次突破30kg,达34·02 kg,创历史新高点。其中,大枫树丝业公司第一批70户养蚕户,养蚕320张,产茧11419·6 kg,茧款收入19·4万元,单产达到  相似文献   

15.
<正> “六五”期间,我县改革了养蚕布局,由通过一年养四次蚕改为春、夏、秋三次养蚕,调整养蚕布局后的几年中,蚕茧产量稳步上升。特别是抓好夏蚕生产,对全年计划的完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81年至1985年,全县共发夏蚕种81,830张,平均占春季发种量的72.8%,产茧178.8万公斤,占春茧产量的一半。对全年蚕茧的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1986年,由于我们对夏蚕生产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丝绸行情疲软,茧价低落,蚕桑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形势,为了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蚕桑生产发展的新路子,尽快恢复我县的蚕桑生产,我们经过考察、论证,决定1998年对我县的养蚕布局进行调整,现将一年来的调整实施结果总结于后.一、我县养蚕的基本情况我县养蚕历史悠久,农民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从其养蚕布局来看:每年都是养4季蚕,其最高年发种量达15万张,产鲜茧370  相似文献   

17.
<正> 溧阳市是江苏省蚕桑生产重点县市,蚕田面积5.5万余亩,近年来每年发种量都在10-11万张,产茧量在3500-4000t,平均张产茧春蚕只有80多kg,中晚秋只有30-35kg。生产水平成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谢寿泳 《广西蚕业》2003,40(4):34-37
广西地处亚热带,炎热时间长,一年可养蚕十多批次,是其它省区无法相比的,但也正因为广西的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及养蚕批次密等原因,蚕病较容易发生,对此新老蚕农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从2002年贵港市覃塘区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自育小蚕的农户产茧量低,平均张产量不到20公斤;为了解决当地蚕农的养蚕问题,我们在贵港市黄练镇建立了科宝小蚕共育室,现在已发展到每批共育蚕种200张的规模。采用了小蚕共育和大蚕饲养跟踪服务的办法,基本上控制了蚕病的发生,大幅度地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平均张产量达到了40公斤,高产的达到50多公斤。本人根据一年…  相似文献   

19.
一、蚕病是养蚕的一大威胁衡量养蚕水平的标志是张产茧量。张产量高低是由结茧头数和单粒茧重两个因素构成的。养蚕一旦发病,则结茧数必然减少,导致张产茧下降;养蚕无病,则结茧头数增多,张产茧相应上  相似文献   

20.
<正>在蚕桑生产处于低潮时期,蚕农思想情绪低落时,海安县各级政府由于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并向群众反复做好“行情”解释工作,全县蚕桑生产比较稳定.1996年春蚕、中秋蚕发种量分别为16.57万张、15.89万张,分别占全省总饲养量的1/9、1/6,比过去几年发种量占全省比例提高45%左右.在全省桑园面积急剧减少,发种量不及往年一半的情况下,海安县发种量及产茧量在全省减幅最小.全县蚕桑生产之所以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格局,与近几年采取一系列举措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