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过调查发现,危害样点区域的桉树尺蛾主要为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和小用克尺蛾(Jankowskia fuscaria(Leech)),灰茶尺蛾和油桐尺蛾在各调查点基本均有分布,小用克尺蛾分布区域较小。3种尺蛾对桉树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油桐尺蛾取食量最大,对桉树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油桐尺蛾是茶树、桉树等经济林木的重要害虫之一,2014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首次发现危害橡胶树。2014-2017年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明确了油桐尺蛾的发育历期、在橡胶林的分布及发生危害规律。油桐尺蛾在西双版纳橡胶林呈间歇式暴发,1年发生3~4代,危害高峰期为4月中上旬至5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10月下旬至11月中上旬。  相似文献   

3.
桉树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普林  姚珍  陆恒 《桉树科技》2007,24(2):37-40
介绍了我国桉树主要食叶害虫的种类和发生情况,描述了茶尺蛾、油桐尺蛾及同安钮夜蛾三种桉树主要食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并从营林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林间施药技术等方面对桉树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植食性昆虫取食寄主植物以维持自身生长发育,不同寄主植物的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物存在较大差别,同一种植食性昆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其生长发育也存在差异。测定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幼虫分别取食桉树和油桐(Vernicia fordii)叶片后的增重及营养效应,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油桐尺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桐尺蛾幼虫取食油桐叶后的体重、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取食桉树叶片的幼虫,相对取食速率则明显较低。初步证实油桐更利于油桐尺蛾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在林间利用微生物烟雾剂防治危害桉树的3种主要尺蛾,结果表明: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烟雾剂(EcgrNPV1:800)、小用克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烟雾剂(JafuNPV1:800)、油桐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烟雾剂(BusuNPV1:1000)对相应的靶标尺蛾杀灭效果最好;复配剂不仅表现出较强的杀灭性,还表现出了较好的速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植食性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其食物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油桐尺蛾(Buzura suppressaria)幼虫肠道菌群及其取食的桉树叶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油桐尺蛾5龄幼虫肠道和桉树叶部内生的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 rDNA进行测序,分析油桐尺蛾肠道和桉树叶部内生的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结果]油桐尺蛾肠道细菌共注释到6门、11纲、19目、38科、43属,真菌共注释到8门、29纲、67目、159科、257属;桉树叶部内生细菌共注释到10门、19纲、26目、54科、74属,真菌共注释到8门,31纲,79目,171科,291属。桉树叶内和油桐尺蛾肠道中均发现桉树主要病害病原菌所属菌属,分别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壳针孢属(Septoria)、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结论]油桐尺蛾肠道的细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与桉树叶之间存在差异,桉树叶对油桐尺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而携带某些病原菌的油桐尺蛾啃食或其排泄物接触可能是导致该病原菌侵染健康桉树叶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tia Guenee)又称油桐尺蛾、大尺蠖,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危害茶、油桐、柑桔、杨梅、桉树等多种植物,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内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国外在孟加拉西部以及印度地区有分布.目前对其采取的治理方法主要为化学农药防治,虽能起到一定的防效,却带来了污染环境,伤害天敌,生态环境平衡失调,降低茶叶、柑橘、杨梅等质量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安徽无为油桐尺蛾的发生与防治油桐尺蛾BuzurasuppressariaGuenee幼虫取食油桐叶片,甚至啃食桐果的皮层。油桐受害后影响生长、结实,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在安徽省无为县,油桐尺蛾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下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可供油桐尺蛾基础生物学研究的油桐尺蛾中肠上皮原代细胞系,采用组织块法、胰酶消化法和机械分散法分别对油桐尺蛾中肠上皮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组织块法培养效果最佳,细胞贴壁较好且生长旺盛。细胞移入培养瓶72 h可观察到细胞从组织块中迁移出来,呈细长梭形,随后数量增多形成网状集落,可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达60 d。说明油桐尺蛾中肠上皮原代细胞的最佳培养方法为组织块法。  相似文献   

10.
速生桉大害虫--油桐尺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林 《广西林业》2006,(1):48-48
油桐尺蠖又名桉尺蠖、量步虫,属鳞翅目尺蛾科的一种食叶性害虫。幼虫食性较广,主要危害油桐,亦危害油茶、肉桂、板栗、柿、杨梅等经济林。随着速生桉大面积纯林的出现,油桐尺蠖在一些地区已成为速生桉主要害虫。1990年在维都林场首次大面积发生,受害桉林面积1.3万亩,其中受害严重达6500余亩; 2005年宜州、柳江等地相继大发  相似文献   

11.
江西高品质油茶无性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西省高品质油茶无性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用于指导江西油茶的生产。以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和技术、农药安全使用的原则、病虫害防治中允许使用的生物制剂和化学制剂种类和剂量、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品种等为主要内容,强调使用农业栽培技术等方法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和条件,采用以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制剂为防治原则,制定了要达到的技术、经济、生态等防治目标,并规范了油茶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允许使用和禁用的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12.
采用5%溴氰菊酯乳油、苏云金杆菌生物杀虫粉、白僵菌粉剂等几种药剂开展了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防治试验,比较了各药剂的防治效果、林间其他生物的安全性及防控效果的持续性等,结果表明:5%溴氰菊酯乳油可以快速发挥出灭杀松毛虫的效果,而苏云金杆菌生物杀虫粉、白僵菌粉剂2种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迟效性,施药后24 h防控效果不明显,3周后生物药剂杀灭松毛虫的效果高于化学药剂;生物药剂防治处理的林间生物没有大量死亡现象,而化学药剂处理林间大量昆虫死亡;生物药剂防控的持续性明显,施药后若干年还可发挥较好的防控效果,有利于形成有虫不成灾的良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是鄂东地区松树的主要虫害,过去防治主要使用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极大,且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而生物防治对养蚕又带来极大的威胁,今年英山使用纯森得保生物药剂进行了大面积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笔者通过对几个防区的调查和分析表明:灭虫效果达99%以上,没有造成任何污染,既保护了环境,又解决了防虫与养蚕的矛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栗瘿蜂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瘿蜂是板栗的主要害虫。通过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表明,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试论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 《浙江林业科技》2001,21(4):82-83,89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以往对病虫害防治大多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以达到快速将害虫除治,但弊端较多,笔者认为应大力提倡以生物防治为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允许害虫在一定限度下存在,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及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江油市的森林鼠害进行了4种应用性防治方法试验,即:化学毒饵法、人工抚育法、生物防治法和器械防治法。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化学毒饵法优于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法优于器械防治法,器械防治法优于人工抚育法。但从保护森林环境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应综合4种防治方法防治江油市森林鼠害,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鞭角华扁叶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鞭角华扁叶蜂严重为害柏木林分。在综合防治技术上,总结出以预测预报为依据,结合防治指标划分防治区域,并以化学防治为应急,生物防治、天敌保护为重点,物理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技术,是防治鞭角华扁叶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符光文  张伟 《热带林业》2011,39(2):44-45
根据瘤胸天牛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从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对瘤胸天牛的综合防治进行了一些探索,为今后瘤胸天牛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分析了薇甘菊的治理难度,概述了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方面综合防治薇甘菊的技术方法,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