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本文选取1980—2015年玉屏县国家一般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玉屏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初终日、持续日数以及积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6年玉屏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和持续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P<0.05),其变化率分别为50.26℃·d/10年和6.65 d/10年。1994年玉屏县的日均气温稳定≥10℃积温发生突变,1998年和2003年日均气温稳定≥10℃持续日数发生突变,持续日数的突变时间落后于积温的突变时间;玉屏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开始日期总体呈下降趋势,每10年提前3 d左右开始,结束日期总体呈上升趋势,每10年推后0.5 d左右结束。  相似文献   

2.
吴佳丽  刘畅  于浩  杨志宇  刘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32-16234
采用一元回归方程、滑动平均等统计学方法,对抚顺地区新宾、清原、章党3个气象站48年的平均气温年代、季变化特征,≥30℃高温日数、连续日数,初、终霜日数、无霜期日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积温的空间分布、持续日数以及低温冷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地区气温变暖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29℃/10a,≥30℃高温日数增加速率为2 d/10a,无霜期增幅为3d/10a,各界限温度增温幅度为94~164℃.d/10a。低温冷害以延迟型冷害为主,受低温出现后期气温回暖较快影响,致灾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梨需冷量适宜的评价模型,2009-2012年对28份梨品种应用≤7.2℃模型、0~7.2℃模型和犹他模型进行测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秋季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7.2℃的日期为需冷量测定的起点,以≤7.2℃模型累积低温值作为梨需冷量的评价标准比较适宜;0~7.2℃模型在长需冷量范围内能有效预测休眠的结束,不适宜低需冷量品种的测定;犹他模式不适宜作为梨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2020年上海郊区10个气象站小时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满足葡萄450 h、750 h、1 050 h、1 350 h(≤7.2℃模型)需冷量结束自然休眠时间。结果表明:满足需冷量450 h结束自然休眠时间的时间分布,最早为2009年12月22日,最晚为2020年1月16日,年际间差异为23 d;满足需冷量750 h结束自然休眠时间的时间分布,最早为2010年1月8日,最晚为2020年2月6日,年际间差异为29 d;2016年以来结束自然休眠时间偏晚的年份有增多趋势。满足需冷量450 h结束自然休眠时间的空间分布,最早为崇明(12月30日),最晚为宝山(1月6日),空间差异为7 d;满足需冷量750 h结束自然休眠时间的空间分布,最早为崇明(1月15日),最晚为浦东(1月23日),空间差异为8 d。葡萄结束自然休眠时间的年际差异明显大于空间差异,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随需冷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空间分布上,中部偏晚,西部、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葡萄结束自然休眠时间偏早;2007年以来有部分气象站未满足需冷量(1 050 h以上)的条件。该结果可为上海地区葡萄引种、促成栽培品种选育和确定覆膜时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黄桂东  舒兴武  杨红 《农技服务》2014,(5):107-108,110
根据贵州黔南州12个气象观测站的31年气温资料,使用5日滑动的方法确定黔南12个站点稳定通过7.2℃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期,并且采用低于7.2℃模型算出落叶果树需冷量。黔南地区稳定通7.2℃的时间,在12月下旬到2月上旬。各站需冷量的30年平均值为163.2h~1131.2h。500h以上的保证率有3站在90.0%以上,2站86.7%,3站70.0%~73.3%,其它4站70.0%以下。各地根据本地需冷量的大小,结合周边地区实际种植情况确定蓝莓引进种植的品种,充分利用好当地气候资源,发展农林生产。  相似文献   

6.
杨黎黎  刘凤芝  姜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44-9046,9068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近58年积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地面气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8年沈阳≥0℃、≥10℃积温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积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近58年来,沈阳地区气温≥0℃初日提前约10 d,终日推后不明显,持续日数延长13 d,≥0℃积温增加343℃;≥10℃初日提前约9 d,终日推后8 d,持续日数延长16 d,≥10℃积温增加370℃;后20年平均值与前20年相比,≥0℃、≥10℃持续日数均延长9 d,≥0℃、≥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6、202℃。另外,沈阳地区热量的增加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掌握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调整农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统计分析1960~2007年48年来珲春市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8、10℃的积温和持续日期、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30℃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珲春市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也在上升,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37℃/10年,各界限积温每10年增幅在60~80℃,各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和无霜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分别增长了7 d和22 d,≥30℃高温日数增长3 d。低温冷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尤其是进入2000年代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的影响下明显减少,冷期中以延迟型和混合型冷害为主,暖期里以障碍型冷害为主。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北京市山区和平原两大农业种植生态区的9个代表气象观测站,基于196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逐年山区和平原的≥0℃活动积温、≥10℃活动积温、≥10℃有效积温、稳定通过0、5、10、15和20℃的初、终日期及持续日数、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季节日较差平均值和年较差、初、终霜日期、无霜期日数和冬季负积温等热量资源指标的历史变化趋势特征,同时以突变理论中的Mann-Kendall方法检测分析热量资源指标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山区和平原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在1961~2008年呈上升趋势,平原上升趋势比山区明显,平原在1996年存在突变点;山区和平原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的初日突变后比突变前提前了4~10d,终日山区和平原没有突变点,但也分别推迟了0~3d和1~10d,初终日持续日数也呈增加趋势,但平原多于山区,高温区域低于低温区域;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原比山区增温速度快;年极端最高气温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除山区的夏季和秋季外,年较差和季平均气温日较差都呈现减小的趋势;初霜日期推迟,终霜日期提前,无霜期日数增加,山区比平原表现更为显著;平原区和山区冬季负积温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原高于山区。  相似文献   

9.
成都桃需冷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到2010年以水培法在成都地区测定桃需冷量。统计了2个完整年度的7.2℃模型、0~7.2℃模型、犹它模型秋冬季需冷量累积量变化趋势,成都桃自然休眠期的结束时间差异很大,最早12月上旬,最晚2月下旬,大部分的桃品种在1月中旬到2月中旬结束自然休眠。需冷量累积数据分别用3种模型统计比较,前两种模型计算不同起始时间比较,已报道数据等的比较,结果表明成都地区桃需冷量的较好计算模型是以低于7.2℃温度为起始时间,0~7.2℃模型。在此模型下统计了部分桃需冷量数据。  相似文献   

10.
以水培法测定了成都地区2008—2010年3年的桃需冷量,统计了两个完整年度的7.2℃模型、0~7.2℃模型、犹它模型3种模型秋冬季需冷量累积量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成都桃自然休眠期的结束时间差异很大,最早在12月上旬,最晚在2月下旬,大部分桃品种在1月中旬至2月中旬结束自然休眠。需冷量累积数据分别用3种模型统计比较,前两种模型计算不同起始时间与已报道数据的比较,发现成都地区桃需冷量的较好计算模型是以低于7.2℃温度为起始时间的0~7.2℃模型。在此模型下统计和分析了引种桃来源地需冷量范围。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取鲁中山区的3个大樱桃温室,进行从冬季扣棚开始至大樱桃升温期间温度等气象要素观测,同时结合温室管理人员对扣棚时间、升温时间的记录以及温室大樱桃的生长状况,研究温室大樱桃的扣棚时间和最合适的升温时间。结果表明,鲁中山区温室大樱桃扣棚时间在12月中下旬,当该时期外界温度下降至-19.1℃时,花芽冻坏率为30%,建议在该时期强冷空气来临之前扣棚;升温时间在次年1月上旬,升温时间要在满足需冷量的前提下,根据试验结果,7.2℃模型的最小需冷量为1 070 h,0~7.2℃模型的需冷量为484 h。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不同模型下评价桃新品种的需冷量和需热量及其关系,分析动力学模型在郑州地区的可行性。【方法】供试桃新品种23个,利用4种需冷量估算模型和2种需热量估算模型,结合R studio中‘chill R’包分别估算新培育桃品种的需冷量和需热量,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二者关系。【结果】供试品种需冷量值差异明显,介于501.5~886.0 h(0~7.2℃模型)、631.5~1 162.0 h(≤7.2℃模型)、525.0~836.0 CU(犹他模型)、27.7~46.3 CP(动力学模型);需热量介于127.3~257.3 D℃(有效积温模型)、4 004.7~6 898.0 GDH℃(生长度时模型)。桃需冷量和需热量均与果实成熟期无必然联系,但无论以何种模型估算需冷量与有效积温模型下的需热量呈正相关;动力学模型估算的需冷量值与其它模型估算值相关性较高。【结论】在23个桃新品种中,需冷量品种占比65%,可在我国长江流域区、云贵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等大部分桃适宜栽培区种植;动力学模型评价需冷量在郑州地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海棠不同品种需冷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23-4525
[目的]为日本海棠春节催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种不同需冷量评价模式,研究4个日本海棠品种的需冷量。[结果]4个日本海棠品种的自然休眠结束期差异较大,复长寿、银长寿在12月上旬,长寿冠在12月下旬,世界一在1月上旬。按照7.2℃模式,供试日本海棠品种的需冷量为383.0~916.0 h,差别在2倍以上,世界一的需冷量最高。不同日本海棠品种的成花率与处理的低温时数呈正相关。需冷量是日本海棠促成栽培的关键因素之一。[结论]在菏泽气象条件下,采用7.2℃模式测定日本海棠的需冷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不同梨品种需冷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梨品种金水1号、安农1号、金水2号、早酥、鄂梨2号、鄂梨1号为材料,分别采用≤7.2℃模型、0~7.2℃模型、犹他模型研究其需冷量.结果表明:采用3种模型评价,不同品种叶芽的需冷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之间的叶芽需冷量应用≤7.2℃模型和犹他模型评价的结果较为接近.金水1号、安农1号、金水2号、早酥、鄂梨2号、鄂...  相似文献   

15.
日光温室牡丹花石榴需冷量与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辽南地区温室内牡丹花石榴需冷量与生长发育规律的特性,结果表明:牡丹花石榴的需冷量为408 h,只需经过17 d 0~7.2℃低温处理就可打破自然休眠而正常生长发育,说明牡丹花石榴进行温室促成栽培是完全可行的.牡丹花石榴新梢生长呈"双S型"曲线,果实发育呈"单S型"曲线.  相似文献   

16.
那济海  国世友  侯绪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23-15726,15750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 d,初日提前8 d,终日延后5 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7.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d,初日提前8d,终日延后5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兰晓波  方锋  杨晓玲  殷玉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72-16274,16349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59~2010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得出各年代稳定通过10、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分布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河西走廊东部气温持续增暖,线性趋势达0.34℃/10a,较我国大部分地区更为显著,且与各热量资源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气候变暖使得河西走廊东部稳定通过10、0℃积温显著升高,且稳定通过10、0℃积温的起始日期提前、终止日期延后,使得稳定通过10、0℃积温的持续天数显著增加,特别是0℃积温终止日期延后比起始日期提前更显著。[结论]河西走廊东部热量资源的增加有利于当地粮食产量的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19.
贫困县中小学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河北省保定市辖区的阜平、涞源、曲阳、易县、涞水五县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第3积温带是该省早熟玉米的重要产区,为确保玉米播种质量需要了解该区4—5月地温的变化进而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本研究选取拜泉县、富锦市、讷河市和绥棱县4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县),以2004—2013年4—5月5~10 cm土层日平均地温为基础数据,分析近10 a该积温带播种至出苗期间(4—5月)地温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玉米种子萌发温度,确定该积温带的播种日期。结果表明,日平均地温均随着时间推进而增长,4月1—8日地温增长比较稳定,4月9—20日地温波动幅度最大,4月25日至5月1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4地平均地温稳定通过6℃、7℃、8℃、9℃、10℃的日期分别为4月17日、4月17日、4月18日、4月18日、4月26日,但年际间差异较大;第3积温带的最早播种期建议为4月20日,适宜播期为4月27日至5月10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