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党的八屆八中全会决議的偉大号召下,經过茶区各級党組織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夜奋战,今年本省的秋茶生产,在去年增产二点六三倍的基础上又取得了特大跃进。到九月底,全省共已生产秋茶27万担,此去年全部秋茶20.7万担,还增产了30%。其中三茶增产一成三,四茶增产二点一倍,已接近完成全年70万担的計划。这是总路綫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茶叶生  相似文献   

2.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广大茶区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茶区生产力,扭转了茶叶生产多年停滞不前的局面,平均每年增产5.7万担,1982年全省产茶85万担,收购78.1万担,积压10万担,今年省间茶叶调拔计划16.4万担,商业部召开的郑州茶叶计划订货会,仅落实了6万多担,占省间年调拔计划的38%,其中炒青绿茶只占15.3%,有的茶类、品种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茶叶国际市场销大于产,缺口较大,价格一涨再涨,总库存量在减少。1983年世界茶叶总产4000万担左右,贸易量为2300多万担,缺口170多万担。贸易中红茶3157万担,占总贸易量的95.6%(其中包括工夫红茶)、绿茶140万担,占4.23%、其他茶类6万担,占0.18%。国际市场上主要是销红碎茶。1983年销量占贸易总量94.9%。世界红碎茶的产销状况是:1980年以前产大于销,1978年产大于销190万担左右,造成茶叶价格下趴,使一些茶叶生产国亏损。为了保证茶叶生产国的利益,生产国采取了一致行动。如,为了保证茶叶价格的稳定,制订了出口分配额,限制出口。成立了国际茶叶宣传委员会,加强了茶叶的宣传,从而使茶叶的消费量逐年增长。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10年内增长了400%,沙特  相似文献   

4.
宁德地区是福建省重点茶区之一,茶园面积达54万亩,采摘面积34万亩,茶叶产量占全省的百分之四十多;全区十一个县普遍产茶,有九个万担县。茶叶是我区的“拳头”商品,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几年来在各级党政加强领导下,茶叶生产有着很大发展,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更加快了茶叶发展的步伐,茶园面积从七六年45万亩,扩大到现在的54万亩,茶叶收购量从七六年14.7万担,增加到21万担,平均年增长7.1%,并且七九年至八一年三年时间内全区发展高标准茶园达十五万亩。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四年世界茶叶产销的特点是,生产、出口、进口和价格均比上年大幅度上升,是多年罕见的世界茶叶经济全面繁荣的一年。一、世界茶叶生产量大幅度增长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的统计,1984年世界茶叶生产总量(包括我国)达到213.89万吨(合4,278万市担),比八三年增长6.25%,这是一九七八年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徽州是我省的重点茶区,年产量占全省将近一半。区内名茶种类繁多,驰名中外。境内七县一市均产茶叶,除旌德、绩溪两县外,年产量均在万担以上,一九八三年,歙县年产干茶18.4万担,是全国产叶最多的县,休宁县7.1万担,祁门是5.6万担,石台县2.9万余担。茶叶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六分之一,占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占外贸出口总值  相似文献   

7.
嵊县回山人民公社金家生产队连续4年被评为茶叶生产先进单位。该队年产量从1955年的53担至1959年增长到201.29担,产值从3604元增加到14372.86元,产量与产值都增长3倍以上,而茶园面积却从54亩调整为50亩。1959年的增产幅度,在1958年增产153.7%的基础上,又增产10.7%,产值增加35.27%,亩产达到402.6斤,尤以春、夏茶增产更为显著。春茶在1958年大采秋、冬茶产量超春茶2倍的基础上,1959  相似文献   

8.
李传友 《茶业通报》1993,15(4):27-29
一、茶叶生产发展简况及存在的问题湖北茶叶据文字记载有2000多年悠久的生产历史。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古老而又闻名于世的茶叶重要产区,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茶叶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92年全省茶园面积138.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89.3万亩,在全国产茶省中居第七位;茶叶总产量61.1万担,也居全国第七位,取得了自1978年以来连续十五年稳步增产  相似文献   

9.
(一) “越紅”产区紹兴县今年春茶总产16,100担,比1958年春茶增产15%,(国家收购量比去年增加12.9%)。这个巨大成绩是在去年48.2%的茶园(即11,348亩)台刈、修剪之后获得的,因此,具有更大的意义。正如茶区群众說的:  相似文献   

10.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四川茶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年产茶由解放前夕的9万担增加到1979年的60万担,增长近六倍。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三年,增长速度更快,品质普遍提高,保证了边销茶的需要,改善了内销茶的供应,增大了外贸出口,展现了我省茶叶生产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盛产工夫红茶的东至县,几年来茶园包产到户的实践表明,这一重大改革,对于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85年表现的尤为突出,85年产茶45000担,占全区茶叶产量的44.1%,茶农收入858万元,比七八增产37.3%,增值95.3%。  相似文献   

12.
棉花陆海杂种优势利用及其亲本繁育对杂种组合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棉国之一。1983年皮棉总产9274万担,比建国初期的889万担增长10倍以上,平均亩产皮棉51公斤,比美国高12.5公斤左右,跃居世界首位,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为了适应纺织工业和出口发展的需要,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高产稳产前提下,提高棉花纤维品质。改进棉花纤维品质,除了沿用常规育种方法选育陆地棉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3.
1958年,我省茶叶产量,在1957年的基础上,約增产10余万担。同时,在全面跃进当中,也出現了不少高产典型。麦一所载四个先进單位所培育的6,129亩卫星茶园,平均亩产干毛茶达977斤12兩,为我省大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的20倍。綜合这些先进單位的栽培技术措施以后,笔者認为,他們之所以能够創造高产紀录,除了在栽培技术上不忽视每一細节以外,突出的是抓住了施肥、抗旱、采摘等三个丰产上的关键,并以增产夏秋茶作为达到高产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4.
一、安徽茶叶生产概况安徽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驰名世界市场,过去历史上全省茶叶产量曾达40余万担,到解放前只有14.2万担。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六年,在棉花生产上为了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增产增收的要求,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大搞技术改革,实行科学种田。在技术改革上,紧紧抓住深沟早管攻伏桃,密植管理增总桃,综合防治保三桃,推广良种衣分高,立足抗灾夺丰收等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粮棉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粮食总产达到九亿斤,比一九七五年增产六千九百万斤;七十八万亩棉花,总产达到一百万担,比一九七五年增产十万担,亩产皮棉一百二十八斤  相似文献   

16.
五峯是“宜紅”最早的产区,全县实有茶园1.6万亩,57年产量9,800担,58年規划产量1.6万担,此57年实际上升63%,农茶劳力矛盾表現茶叶采摘季节最为突出,几年來,在党委的正确領导下,采摘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57年日采15—20斤鮮叶)但由于茶园分散,树势衰老,茶叶老在树上的現象可說每年都有,这对增加茶农收入,增加出口貨沅,都有影响,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鼓舞  相似文献   

17.
玉米膜下滴灌节水保产增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大庆市近来和将来要重点推广的节水保产增产新技术。此技术具有增温、增产、增效;省工、省时、省劳;节水、节肥、节药;高产、优质、高效:抗灾保产和旱涝保收等优点。2008年大庆市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面积1.55万hm2.2009年预计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面积累计至4.67万hm2.力争在2012年推广到20万hm2,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将达30亿kg。  相似文献   

18.
平江地处湘、鄂、赣边区,产茶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道光末年,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十万金”。据考证1886年曾产茶6万担,从十九世纪末之清末民初,因政治腐败,茶叶生产遭到了破坏,至1949年全县仅留下茶园34000亩,产茶15000担。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茶叶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4年定为全国一百个年产五万担茶叶基地县之一。1987年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了65520亩。产茶50300担,产值比1950年增加24.6倍。  相似文献   

19.
我国茶叶生产近年来发展迅速,产量逐年增加:1978年达五百三十六万担,1979年达五百五十四万担;1980年产量达六百零七万五千担;1981年将加倍努力以争取达到历史最高的生产指标。我国茶叶出口量也大幅度增长,1970年总出口量只有八十多万担,1979年就已达到二百一十二担,1980年又增加到二百一十五万二千担,今年将出口更多的茶叶,预计我国茶叶出口将以较快的年增长率增加,出口前景令人乐观。  相似文献   

20.
《种业导刊》2012,(10):35-35
2012年,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格和各地积极推行科学种植的共同作用下,全国早稻生产稳定增产。根据调查,2012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3329万吨,比2011年增产54万吨,增长1.6%,总产量基本恢复到了2009年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