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谷草转氨酶与天冬氨酸激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探明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能够提高稻米中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机理,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三壮三高栽培法、常规栽培法对高蛋白和低蛋白两个水稻品种功能叶及籽粒中谷草转氨酶(GOT)与天冬氨酸激酶(A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三壮三高栽培法、常规栽培法相比,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功能叶及籽粒中GOT和AK的活性,且在高蛋白品种和低蛋白品种上都有较好的效果;功能叶中GOT和AK的活性分别提高了6.42%~26.95%和21.20%~266.67%,籽粒中GOT和AK的活性分别提高了1.78%~28.82%和9.09%~263.79%。  相似文献   

2.
玉米双株栽培是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技术措旋,可在高产地块进行应用推广,一般可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超级早稻中早22的短龄秧苗早栽试验,结果表明:实际产量达8275.5kg/hm^2,比常规高产栽培(CK)增产7.94%,并分析了其生长特点和生育特性,初步提出了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配合水稻通气式强化栽培技术的推广,进一步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通气式栽培法的增产效应,2007年在开化县进行了单季稻不同耕作方式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利条件较好、土壤特性为砂质壤土且肥力条件较好的田块适合采用免耕栽培法;一般情况下适宜采用水耕垄畦栽培法;旱耕法栽培产量和效益虽好,然在实际耕作过程中难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宽窄行栽培,即窄行距与宽行距间隔栽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该栽培法具有植株群体分布合理,通风透光性能好,光合作用率高等优点,因此单产水平较高,一般比常规旱育稀植增产10~15%,所以很受广大稻农的欢迎。其技术环节如下:  相似文献   

6.
试验于1990~1992年在所内外进行。玉米垄半空密植高产栽培法系指将常规大垅栽培,改变成105厘米宽的平台,台上种植玉米两行,台与台之间空半垅,并增加一定的种植密度,故称为垄半空密植高产栽培法。这种新的栽培法,创建了高光效的群体光合系统,改善冠层结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边际增产效应,扩大绿色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势,提高群体光合生产率、相对生长率、群体生长率以及光能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水稻在高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栽培新技术。自1990年问世以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1992~1995年,在全国8省2市年应用面积皆在2000万亩以上,比当地原有技术增产9%~13%,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栽培日本等国首先在蔬菜、果树生产中应用,以后又推广于烟草、花生、早稻等作物,一般增产30—50%。我国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也较早。1976年以来,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在水地和旱地棉田进行了研究。试验指出,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棉花生育都有良好作用。但盐碱地棉花地膜覆盖研究甚少。为此,我们于1981—1982  相似文献   

9.
作者研究了国内早稻高产栽培的经验,学习了水稻高产形成原理和科学施肥技术,分析了浙江省早春气候特点与早稻生长发育的关系,设计出以科学用肥为中心,以壮秧足苗和水分管理为主要内容,以水稻营养与土壤诊断技术为手段的早稻省肥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四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本设计的试验田,产量超过习惯栽培法约10—40%,氮肥约节省20—30%以上。它是取得早稻省肥、高产、稳产的良好途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不同马铃薯品种鉴定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区域的1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5个品种的产量高于南京本地土种,增产幅度14.48%~117.28%.其中,LK99、荷兰薯15号等品种表现早熟、高产、抗逆性强,适合南京地区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中,垄作栽培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3.83%~19.34%;膜上覆盖细土保温保湿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也是南京地区可采用的一种高产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1987~1990年,10个早晚稻组合(品种),按五元二次正交旋转设计进行了试验和模拟分析,得出了综合优化方案。其中亩产超500kg的优化方案:早稻平均占总组成方案(3125套)的26.3%;晚稻平均占15.5%。由于方案发挥了综合效应,在近3年验证中表现出:“灾年少减产,常年能增产,丰年达高产”的良好效果。在亩产超500kg的基础上,早稻比对照增产8.3%~11.8%;晚稻增产6.7%~18.6%。因而,成为浙西南双季杂交稻亩产超吨粮的核心配套技术。设计条件下,早稻以亩栽丛数和本田N素施用量与产量关系最密切,晚稻以本田N素施用量与产量高低关系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本地区稻麦两熟制中的麦茬单季稻生产多应用中苗(7~8叶期移栽)或大苗(9~11叶期移栽)栽培。这种中、大苗由于育秧期长,秧田占用大量前茬作物的面积,因此稻麦两熟制实际复种指数仅为180~185%,並且肥、水、工的消耗量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借鉴外地温室两段育秧、温室育秧小苗直栽、早播条寄育秧等多种稻作栽培法的经验,试验並总结出了一种简化、节本、小苗高产稻作栽培法。这种节本小苗的秧龄和秧田占用面积均小,可将稻麦两熟制的复种指数提高到197~200%,既增  相似文献   

13.
高产环境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进行精确定量栽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总叶龄数不同,但差异较小.在理想气候的条件下,基础产量为10.5 t/hm2,基础供氮量120~165 kg/hm2.按精确定量技术栽培的水稻产量都在16 t/hm2,明显比常规栽培法增产,并能省工节本.使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涛源水稻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初步明确两种不同栽培法的水稻生长发育特点及增产机理。采用通气高产栽培法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防止根系早衰;促进早期分蘖的发生与生长,提高个体生长质量,增加分蘖成穗数,使穗型更大;保持生育期间有较多的绿叶数和绿叶面积,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和肥水吸收能力;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9.95%。其关键技术有旱育秧、免耕畦式、中小苗移栽、干湿通气水分管理、增施有机肥、精准施肥、化学除草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花生覆膜主要表现,验证花生覆膜高产栽培试验技术,该技术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促进花生增产的综合性措施,能增加温湿度,保墒、减少病虫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防止土壤冲刷和养分淋溶,并能提前10~15d播种,可增产70~100kg/667m2。通过不同地质地块、不同地力、不同透明度厚度地膜试验对比,覆膜花生栽培比露地花生增产具有不同效果,笔者总结出一套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促进花生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连晚抛秧因受早稻收获期、品种生育期、秧龄等因素限制,一般多选用特早熟晚粳品种.但特早熟晚粳作连晚抛秧栽培增产潜力小,且年度间产量变幅大.针对上述问题,1997年我市开展了中熟晚粳连晚抛秧栽培技术研究,经三年试验示范,解决了许多难题,使全市中熟晚粳连晚抛秧面积迅速扩大,单产不断提高.据对比试验,在同期抛栽条件下,中熟晚粳比特早熟晚粳一般可增产10%左右,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中熟晚粳连晚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采用合适的栽培方法是增加大豆产量的重要前提,下面介绍3种大豆高产栽培方法。一、大豆等距穴播栽培法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实行大豆穴播栽培,使穴间距离加大,使封行期拖后,造成良好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产量。1.水分充足是前提。等距穴播栽培法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与其他措施配  相似文献   

18.
棉花简化栽培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也是植株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是一项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省工节本、提高植棉经济效益的栽培技体系、根本本试验结果,简化栽培法植棉地植棉,平均亩增产8.1-10.5%,省工8-10元,节本10-15元,平均亩增收140-180元。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墒、灭草和速生、优质、高产的作用,该项技术1979年自日本引入后,几年来经过各地在80多种作物试验,一般可增产30—50%以上,效益显著。1983年全国已有938万亩农作物采用这种技术,为国家和农民增加牧益3亿元以上,1984年全国推广到2000万亩。同年新疆棉田推广139万亩,纯牧入增加40%左右。地膜栽培在林业上应用,效益也很显著,Cannell(1980)在英国农地上扦插美国黑杨(Populus tricnocar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进行 1980年旱季试验:IR36在0.5+0.2克N/盆的谷粒产量比ON和1.0+0.5克N/盆的处理分别增产稻谷64.1和14.3%;IR42在0.5+0.2克N/盆比在ON和1.0+0.5克N/盆分别增产70.1和15.8%;IR50则以1.0+0.5克N/盆处理的谷粒产量为高,比ON和0.5+0.2克N/盆分别增加稻谷66.4和19.2%。而这三个品种在上述三个氮水平条件下比较,以IR36的产量为高,IR36比IR42分别增加谷粒产量22.2、6.8和8.4%。但在1.0+0.5克N/盆处理则以IR50的产量最高。 1981年雨季试验:IR36在开花前26天追施氮肥比开花前12天施氮肥增产稻谷11.7%,比ON处理增产79.8%;IR42在开花前28天追施氮肥比开花前14天施氮肥增产20.7%。比ON处理增产82.9%。而IR36比IR42在同等氮水平和在生育中期同时追施氮肥的情况下分别增加谷重34.4、22.6和30.5%。 在各个氮水平中,三个品种的茎、叶器官含氮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到成熟时的含氮量最少,而谷粒含氮量则随之而增加,到成熟时含氮量占植株总氮的60~70%。但IR36比IR42及IR50从茎秆运转到谷粒的氮量较多,谷粒中积累氮量(%)较高,谷粒中积累氮量的百分比多少与谷粒产量成正相关,推断这是高产品种和高产栽培的高产生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