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防治棉花枯萎病农药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两年,由于棉花品种的大量引进和大规模推广,安徽省部分棉区(特别是棉花集中产区)棉花枯萎病发生严重.为了防止和减轻枯萎病危害并提高科学用药水平,2001年采用50%枯黄萎灵WP等7种农药进行了棉花枯萎病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2.
由于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一样在全国各棉区大面积发生,且该两病症状混淆难以区分,使参与枯萎病鉴定的棉花品种无法避免黄萎病种子带菌,从而造成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中对抗病性定性不准确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一致确定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改为室内苗期进行,以避免枯萎病抗性鉴定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将棉花枯萎病室内抗性鉴定作为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统一方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理学专家简桂良、孙文姬、马存等人共同起草拟定的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标准号:GB/T 22101.4-2009).因此,作者承担的2009年江西省棉花区域试验抗枯萎病性鉴定,采用了此国家标准的第四部分--棉花枯萎病的评价技术规范[1]进行,现将实施情况的和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 6年在石河子个别条田发现枯萎病 ,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高度重视 ,造成迅速蔓延。尤其是近年来 ,该地区棉花枯萎病更以迅猛的势头传播。目前 ,石河子地区的棉花年播种面积约为 1 2万公顷 ,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枯萎病重病地 ,而枯萎病的发病面积则占到了棉花总播种面积的 5 0 %以上。大量条田因枯萎病严重危害而造成绝产绝收 ,感病品种在本地区已无人问津。因此 ,了解枯萎病的发生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已实属燃眉之急。1发生原因1 .1盲目引种 ,品种多乱杂。棉花是北疆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植棉是农户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相似文献   

4.
1 克服抗病棉花种子带菌的必要性棉花枯萎病是检疫性病害,严重地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近百年的研究表明,防治棉花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自1952年我国选育成第一个抗枯萎病品种川52-128以来,经广大棉花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林玲  张昕  邓晟  王卿 《中国棉花》2018,45(7):32-34
分析2014―2017年长江流域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简称“区试”)中棉花品种(含品系及杂交组合,以下统称“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棉花品种的枯萎病抗性较高,在2015年和2017年长江流域区试以及2015―2017年江苏省区试中,抗及高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比例占当年参加鉴定品种的50%以上,而且2015―201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的棉花品种对枯萎病抗性的整体水平要高于参加长江流域区试的棉花品种。除了2017年的长江流域区试和2016年的江苏省区试之外,中熟杂交种对枯萎病抗性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近2年参试棉花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差异变大,高抗枯萎病和感枯萎病的比例都增加。因此,对棉花品种的枯萎病抗性鉴定还应从严把关。  相似文献   

6.
棉花枯萎病是严重危害棉花生长,影响棉花产量的颃固性病害之一。3年试验结果表明:沼液对棉花枯萎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沼液浸棉种,沼液营养体育苗,沼液灌蔸等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病区内棉花枯萎病的蔓延,对降低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率,减轻发病程度均有明显的效果,1年防效达50%,连续2年以上防效可达70%,提高棉花产量10%,沼液防治棉花枯萎病试验的成功,为沼气综合利用增加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乐平县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和防治概况乐平县子1976年7月间,遵照省农业厅指示,对全县棉花枯萎病,进行了第一次普查,发现港口乡陈家大队是个重点病区。到1981年,五年内,枯萎病逐步扩展到全县15个社(场),共104个大队,棉花发病面积达33,630亩,占当年棉地总面积51.4%,其中重病棉田达16,020亩,成为江西省棉花枯萎病的重灾县。这一年全县因枯萎病造成的皮棉损失达1550担。  相似文献   

8.
棉花枯萎病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危险性病害,从零星发生到暴发流行约经15年左右。为了控制其危害,我们从1987年开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棉花枯萎病的优化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 ,最早于 1892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发生。我国于 1934年在江苏南通农学院农场发现此病 ,1936年又陆续在南京及上海发现 ,以后随着棉种的调运 ,病区日益扩大 ,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与品质。近百年的研究表明 ,完全根除大田棉花枯萎病病菌或杜绝枯萎病的发生目前尚没完全有效的办法 ,但对预防枯萎病的发生和蔓延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讨。特别是近几年来枯萎病也大有死灰复燃的势头。为防治棉花再受枯萎病缠身 ,应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技术措施。1 种植抗病性品种自 195 2年我国选育成第一个抗枯…  相似文献   

10.
新余、乐平、彭泽等棉花枯萎病区有许多同志来信,需要抗病品种。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特为我省枯萎病棉区推荐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苏棉1号。苏棉1号是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的一个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1988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89年中央农业部将它列为全国6个扩繁的棉花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棉花枯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述了我国棉花枯萎病的地理分布、抗病机理和抗病性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自1931年首次报道棉花枯萎病,至今已蔓延至全国各棉区。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细胞对寄主的抗性机理具有特殊重要性,PLA的活性高低,在棉花抗生物质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棉花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有认为是数量性状方式,也有认为是质量性状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IST悬浮剂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效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在棉花枯萎病发病初期开始茎叶喷雾IST悬浮剂。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棉花枯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在32.4%~70.6%,对棉花安全且促进生长发育,可增产12.6%~14.0%,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茎叶喷施防治棉花枯萎病药剂。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抗虫棉的连续种植和棉花枯萎病生理小种的变化,棉花枯萎病呈逐步加重的趋势,据调查发病率达1 0 %~40 % ,对棉花生产构成威胁。为了试验筛选防治棉花枯萎病的优秀药剂,于2 0 0 3年进行了药剂试验。1试验基本情况试验在滨州市滨城区里则镇连续种植棉花5年以上棉田进行,肥力中等,土质为沙壤土,试验前几天有降雨过程,枯萎病部分显症并相对较重。棉花品种为99B,7月2日试验时天气晴好,日平均气温2 8℃,无风,喷药后6小时遇小雨。试验药剂:2 .5 %适乐时(先正达公司生产,市售) ;2 0 %甲基立枯磷(连云港东海农药厂生产,市售) ;5 7.6%冠…  相似文献   

14.
旱芹粗提物控制棉花苗期枯萎病盆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丙酮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旱芹果实进行了活性物质提取,利用盆栽试验法研究旱芹粗提物预处理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效,并进一步测定粗提物灌根防治棉花枯萎病药效.结果表明,旱芹粗提物对棉花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旱芹粗提物浓度为10 mg·mL-1时对棉花枯萎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相对防效为77.71%.  相似文献   

15.
由江西省一位棉农告知,在棉花枯萎病地种过一年薄荷之后再种棉花,连续八年棉枯萎病几乎未发生、发展,而没有改种薄荷的连作棉田,枯萎病则不断加重、扩大。为探讨薄荷根泌物对土壤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初步观察。采用薄荷土和无菌土接菌播种棉花感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异常、抗病耐病品种匮乏等原因,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呈现出加重发生的趋势,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实现棉花生产提质增效、保持可持续发展,初步分析了阿拉尔垦区2018―2020年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病特点和原因,摸索总结出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泗棉3号(原名泗阳263)是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选用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系新洋76—75与高产、优质新品系泗阳791进行杂交,杂交后代在枯萎病发病率重且均匀的人工接菌的枯萎病圃进行多年连续选择、鉴定。抗病性等遗传性状基本稳定以后,转入自然病圃继续选择、鉴定,于1989年选育而成。1990年至1991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992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与全国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同时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均  相似文献   

18.
棉花枯萎病是对棉花生产危害严重的病害。四川省早在1942年发生,据1982年普查统计,全省植棉县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田面积约120万亩左右,年损失皮棉400多万公斤。实践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棉枯萎病经济有效措施。早在50年代初开始,我省先后育出了防治枯萎病抗源品种52—128、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江汉平原棉花枯、黄萎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的两种主要病害.本地自1964年传入以来,其扩展趋势为60~70年代零星点片发生,80年代成片发生,90年代普遍发生,目前呈快速扩展加重态势.  相似文献   

20.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传播迅速,发病严重。关于棉花枯萎病的侵染机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产生了识别自己与非己的能力。当代著名植物病理学家J. E. Vanderplank(1978)指出: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