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大豆是这里的拳头产品,历年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50%左右.三江平原土壤质地黏朽,通透性差,影响大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研究应用机械深松改造土壤结构,采取窄行使大豆个体均匀分布,达到合理密植是大豆高产的关键.我们在 2002年示范推广大豆机械深窄密栽培法,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大豆深松窄行平整密植是继“垄三”、“大垄密”之青又一新的高产栽培模式。它综合深松、旋耕整地等先进技术,以肥保密,以密增产,增加冠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截获率,实现了大豆生产的节本增效,两年来在团结、凤翔、肇兴、太平沟推广种植16000亩,平均亩产达206公斤,比对照增产43%。其主要栽培技术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大垄密”是在“深窄密”的基础上,以解决雨水多、或是土壤库容小,不能存放多余的水,而类似“深窄密”发展起来的一项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抗旱防涝综合的大豆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1"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定义"深、窄、密"栽培技术是以矮秆品种为突破口,以气吸式播种机与通用机为载体,结合"深"即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窄"即窄行;"密"即增加密度综合配套技术。还需要大机械,因小机械达不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是一项以器械式播种机为载体的技术。2我国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发展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采取70公分大垄,70年代末采取"早晚窄"栽培技术。即:早熟品种,晚播,窄行。此技术显示出了窄行密植的增产作用。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三垄栽培技术的推广,解决了肥的问题,同时对品种的结荚习性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三  相似文献   

5.
"大垄密"是在"深窄密"的基础上,由于要解决雨水多或是土壤库容小,不能存放多余的水,而类似"深窄密"发展起来的一项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大豆栽培模式。2007年示范公顷产量3595.5千克。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军川农场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2%~3%,水解氮35~40mg/kg,速效磷35mg/kg,速效钾100~150mg/kg,适于种植大豆.多年以来,该场大豆栽培模式一直以三垄栽培为主,但从目前看,三垄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已难于再提高.因此,探讨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已成为发展该场大豆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自1999年以来,该场采用红丰11号大豆对缩垄增行(垄距为50cm)、窄平密(行距为35cm)、大垄密(垄距为135~140cm)等栽培模式进行了大面积试种,从这几年的产量、效益看,以大豆窄平密栽培模式效果最佳.现将暗棕壤地区大豆窄平密栽培技术及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深窄密"机械化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发达国家研究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一种品种改良,通过这一品种改良,能够有效的缩克服三垄栽培技术,肥力的分层现象,促进大豆的优质培育。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当中,我国一直处于向国外学习借鉴的阶段,在此基础之上,我国也不断的进行研究,有了自己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通过"深窄密"相互结合的配套技术,使得原来的矮小品种有一定的改良,产量有所提升。一、"深窄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  相似文献   

8.
大豆窄行密植包括两部分:一是深窄密;二是大垄密,两种密植综合配套模式非常适合在东北地区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技术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的群体结构,窄行密植植株分布均匀,大豆封垄早,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充分利用地力,由于缩小行距,株距相对扩大,使植株群体根系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
正窄行密植栽培大豆是在吸收先进国家大豆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与传统的70厘米宽行距播法相比,窄行密植可增产20%以上,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地块,采用窄行密植的大豆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能稳定在200千克以上。该技术分平作窄行密植(深窄密)、大垄窄行密植(130厘米垄上4行或6行,  相似文献   

10.
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是在美国大豆密植的基础上,为避免深窄平技术易产生草荒、通风透光差、不便于管理、不便于排水等缺点与三垄栽培技术相结合,形成的垄宽97~140cm,垄上3~6行的一项高产栽培技  相似文献   

11.
2BLJ系列精密零速播种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满足大豆“三垄栽培”、“大垄密栽培”、“深窄密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的需要,为了提高播种均匀度,研制了2BLJ系列精密零速播种器。介绍了该播种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应用范围等。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的技术来源和依据、创新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1选茬整地1.1选茬:选玉米、谷糜、高粱、土豆茬种大豆,避免重迎茬。1.2整地:伏秋翻耙深松起垅,或伏翻耙,春深松起垄,结合整地,施入肥。2种子及其处理品种选择要适当。良种与良法结合才能获得高产,必须选择产量潜力大的优良大豆品种。窄行密植技术应采用矮秆、牛矮秆的耐密品种,不宜选择生育期过长,植株过高的品种,保证在种植密度增加情况下获得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2006,(2):23-23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化学除草剂的应用,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正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深窄密”为代表的平作窄行密植综合配套模式和以“大垄密”为代表的垄作窄行密植综合配套模式,并在东北北部地区推广。增产增效情况:大豆窄行密植技术创造了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的群体结构,窄行密植植株分布均匀,大豆封垄早,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充分利用地力,由于缩小行距,株距相对扩大,使植株群体根系分布均匀,改善了营养条件,增加了吸肥能力和范围,因而增加产量。与传统的70厘米宽行距播法相比,窄行密植可增产20%以上。采用窄行密植…  相似文献   

15.
大豆45cm窄行密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凤泉 《现代农业科技》2008,(4):127-127,134
通过大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富锦市大面积推广45cm深松窄行密植技术,种植密度以不超过40万株/hm2为好,最佳品种为绥农22。  相似文献   

16.
大豆不同机具播法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不同农机具播法对大豆生产的增产潜力找出适合当地大豆种植的播种方法以发挥, ,高油大豆的最大增产潜力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设计 试验设垄三栽培大垄密平窄密机械精量 、 、 、点播大犁扣种对照5 个处理采取随机排列 、 ( ) ,  相似文献   

17.
虎林市在推广大豆"平播垄管"、"缩垄增行"、"早晚密"、"精量播种"、"三垄栽培"、"窄行密植"等栽培技术过程中,对大豆高产优质栽培进行不断研究探索,近几年逐步形成了大豆"大矮密"保护性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随着一些矮杆型品种的育成,又经过今年干旱的考验,这项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大豆"大矮密"栽培技术,即是采用合丰51号等矮杆品种,实行130厘米大垄六行(三双行)密植,垄底全方位超深松,垄体分层一次性施缓释肥,原茬早播、浅播,旋转锄机械除草,中耕垄沟深松,机械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二年原垄卡种大豆、小麦或大豆.大矮密栽培实行深层和原层耕作,实现耕作水利,是旱作保护性耕作栽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大豆栽培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指的是行距为130cm大垄,在垄上采用60cm膜覆膜,膜两边的苗带距膜5cm以内种植方式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在总结和吸收大豆行间覆膜、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豆生育期降水不均的生态特点,而形成的高产栽培模式,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大豆平均亩产达225kg,比未覆膜大豆增产30%以上。一、理论基础对高产栽培技术来说,"良种良法"只是一种大豆从低产向中产转化的有效途径,从中产向高产或者更高产,就得  相似文献   

19.
四密 2 5是原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 1990年育成 ,组合为 81162× 792 2。该品种属于中晚熟耐密型玉米杂交种 ,需≥ 10℃积温 2 60 0℃左右。 1990~ 1991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抗病、优质、耐密植 ;1992年参加吉林省耐密型杂交种预备试验 ;1993~ 1995年参加吉林省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产量均居首位 ;1998~ 1999年参加全国东北早熟春玉米区试和生产试验。适宜在东北早熟春玉米区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 6万株为宜。高产攻关田可种植到每公顷 6 5万~ 7 0万株。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于1998~2000年进行了大豆宽台深窄密栽培技术研究.大豆宽台深窄密栽培是在三垄栽培基础上,垄作改台作,并运用库帕(Cooper)教授的4个理论,选择半矮秆品种,使株、行距分布近似四方等距排布,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通过高台克服本地区的季节性雨量大等不利因素,同时宽台栽培为今后大豆应用机械覆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大豆公顷产量已由过去的2250~2625kg提高到3000~3525kg.大豆宽台深窄密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