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阿勒泰林场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阿勒泰林场林地保护与利用存在着地域性分布明显,树种单一,稳定性差,林牧矛盾突出、林地管理缺乏规范等问题。提出实行用途管理,进行森林保有量规划,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对林地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和定级结果:特殊保护(Ⅰ级保护)面积占林地面积的41.2%、严格保护(Ⅱ级保护)面积占27.3%、重点保护(Ⅲ级保护)面积占31.5%、一般保护面积(Ⅳ级保护)为零。根据以往各类规划中的定位,将林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2个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射洪县林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载体和林业发展的基础,林地质量分级是林地质量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指标。结合四川省射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本文选用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以林地落界小班为单位,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确定各小班的林地质量等级,并将林地划分为5个等级,Ⅰ、Ⅱ、Ⅲ、Ⅳ、Ⅴ等级的林地面积分别为0、44.22 hm2、5 437.46 hm2、41 089.05 hm2、76.36 hm2,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0、0.09%、11.66%、88.08%、0.16%,该研究对林地保护利用和林地资源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泗阳县杨树林地质量评价与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采用专家评价打分的方式对泗阳县杨树林地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林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各林班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大小,对泗阳县杨树林地资源以林班为单位进行适宜性等级区划。结果表明:泗阳县杨树林地的总体质量较高。其中,轻壤和砂壤分布区以及有水系分布的林区,适宜杨树生长;分布在城区、作为行道树的杨树生长状况不良;分布于果园等经济林种植区的杨树经营较为粗放,杨树质量也较低。林班中林地面积比例较大的区域适宜杨树的集约化经营,培育杨树用材林。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出泗阳县不同地域条件下杨树的生长状况和适宜性程度,对开展森林分类经营,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兰县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坡位、石砾含量等7个因子和交通区位因素,对东兰县林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东兰县林地质量可分为5级,各级林地面积及其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Ⅰ级2 343.3m2、1.2%,Ⅱ级23 622.0hm2、12.5%,III级87101.6hm2、46.2%,IV级45 176.0hm2、24.0%,Ⅴ级30 223.6hm2、16.1%,提出了不同等级林地的相应培育方向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组(生态公益林、公共园林、居所林、生产林和防护林)的树冠覆盖斑块中面积最大,占55.4%,其次为生产林,占19.9%。各类型的平均面积以生态片林最大,行道树最小。2)树冠覆盖斑块以面积大于1hm2的特大型为主,占总斑块面积的78.8%,小斑块(<0.1hm2)、中斑块(0.1~0.5hm2)和大斑块(0.5~1hm2)分别占9.2%,7.9%和4.2%。生态片林在特大型斑块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生产林,其他面积等级斑块均以居所林所占比例最大。3)特大斑块主要位于中心区北部的白云山和城市发展东部拓展区的天河、黄埔的丘岗林地区域,以及海珠区南部,而荔湾区、越秀区和东山区均以小斑块数量占优。面积在0.5~1hm2的斑块多分布于特大型斑块周边,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引起的破碎化表现。树冠连续覆盖是实现生态过程与格局连续性的有效途径,行道树类型斑块数量最大,相对破碎,但最具形成连续覆盖的潜...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花果山森林景区高分辨率火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0cm高空间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获取研究区的可燃物类型及其特征信息;利用1∶10 000地形图获取地形因子信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加权叠置法计算火险指数,并将研究区划分为Ⅰ级(没有危险)、Ⅱ级(低度危险)、Ⅲ级(中度危险)、Ⅳ级(高度危险)、Ⅴ级(极度危险)等5个火险区划。结果表明:Ⅰ级火险区面积最小,占研究区总面积3.98%;Ⅱ级火险区面积最大,占32.25%;Ⅲ级火险区面积占21.05%;Ⅳ级和Ⅴ级火险区面积分别占22.14%和20.58%,两者之和较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72%,研究区防火任务艰巨。研究区内可燃物类型对火险等级划分起重要作用,其中麻栎和茶树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松树、竹林和荒草地是防火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周边的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状况,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沿线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结构指数(Ei)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Ri),结合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方法,定量直观地描述了研究区生态风险的分布格局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类型,二者面积比重之和占总面积的83.38%。其中,有林地中又以阔叶林比重为最高,达21.64%。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二者面积较少,均不到总面积的1%,属于绝对弱势的景观类型。(2)阔叶林、灌木林地以及未成林林地等3种景观斑块面积较大,且斑块分布相对较集中,斑块连接性好,破碎化现象较轻。针叶林、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及其他用地等4种景观斑块面积则相对较小,斑块连接性差,破碎化现象严重。(3)研究区主要以0.5 km2以下的中小型斑块居多,大型斑块及以上等级斑块数量急剧减少,部分景观甚至没有超大及巨型斑块,斑块较为零碎,完整性和连通性较差,存在一定的破碎化现象。(4)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点。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延庆、怀柔和密云3个区县的一些较著名长城段,整体上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  相似文献   

8.
以芜湖区段1995、2005和2016年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风险指数和空间分析法,分析研究区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揭示芜湖区段风险状况和城市建设发展对长江生态廊道的影响,旨在为芜湖区段综合风险防范、景观生态管理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研究表明:1)1995—201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明显,耕地、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景观优势度降低;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优势度升高,破碎度和分离度降低;湿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破碎度和分离度先增加后减少。2)生态风险时空分析表明,1995年以低、较低和中生态风险为主,2005年以较低、中和较高生态风险为主,2016年以较低和中生态风险为主;空间上,生态风险等级的分布基本以长江为轴向南北两侧呈递减变化,且整体上江南的景观生态风险高于江北。3)各等级生态风险转换类型多样,1995—2005、2005—2016年风险等级由低向高转换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03%、8.05%,由高向低转换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07%、26.76%,即景观生态风险在前10 a、后10 a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了解长青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8-2020年于辖区内收集的样点数据,应用Maxent模型对长青保护区的毛冠鹿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毛冠鹿适宜等级栖息地约占辖区面积的13.9%,最适宜等级栖息地约占10.4%;(2)环境因子是影响毛冠鹿生态适宜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主要河流(33.5%)、小河(16.1%)、主要道路(10%)、林区小道(8.7%)、植被类型(8.6%)、坡向(6.1%);气候因子影响有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最湿季降水量(3.6%);(3)毛冠鹿适宜栖息地为距离主要河流、小河、林区小道分别小于1 200、500、1 000 m,距离主要道路2 500~8 000 m之间,适宜植被类型为盖度适中的针阔混交林,主要活动的坡向为西北、西和西南坡向。本次研究基本明确了辖区内毛冠鹿的分布情况和主要影响因子,为进一步的野生动物管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地区低丘缓坡林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确定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为林地的适宜性,进而确定开发的空间和时序,选择了地形地貌、土壤和开发利用条件3类10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喀斯特地区低丘缓坡林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GIS技术对喀斯特地区低丘缓坡林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区面积为831.01 hm2,适宜区面积3 680.43 hm2,基本适宜区面积10 668.29 hm2,不适宜区面积785.56 hm2。坡度和相对高度是影响林地适宜性等级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2008—2016年元谋干热河谷植被覆盖的时空异质性,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为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0,2012,2014和2016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ENVI为技术平台,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的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数据,确定植被覆盖度等级和分类标准,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法研究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特征,分析各高程带植被覆盖度的构成状况;在Arc GIS支持下提取各年份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面积,通过GIS叠置分析获取2008和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以与研究区等面积的空间格网对不同年份的植被覆盖度进行空间采样,以多元统计法计算格网点植被覆盖度标准差和回归斜率研究植被覆盖度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以龙川江河谷及金沙江河谷为界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且自河谷坝区向中高山呈现中低—低—中—中高的整体空间格局;5个时段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562,0.586,0.494,0.578和0.566;中高山区Ⅰ和Ⅱ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Ⅰ和Ⅱ级植被覆盖度总面积的60%和50%以上,坝周低山区和中低山区Ⅲ和Ⅳ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Ⅲ和Ⅳ级植被覆盖度总面积的70%~80%;河谷区坝区的Ⅴ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Ⅴ级植被覆盖率总面积的60%以上;8年来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转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1.03%,Ⅰ级植被覆盖度中有95.19km2向Ⅱ级植被覆盖度转移;年际间植被覆盖度标准差(SD)为0~0.541,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和减少的区域面积之比为10∶9,呈显著性减少和显著性增长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9.132%和6.794%。【结论】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度空间地带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偏低,植被覆盖度等级间转换较为频繁;植被覆盖度年际间变化幅度不大,植被覆盖度呈增长的区域面积略大于减少区域面积,但呈显著性减少的区域面积大于呈显著性增长的区域面积;东部和南部的中高山地带植被覆盖度的结构恶化。应继续强化退耕还林还草、强化天然林保护等措施的力度,降低中高山和中低山的人为干扰强度,在河谷坝区和坝周低山积极开展人工植被恢复工作,促进区域植被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陇南市文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保持变化,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对区域土壤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期间,耕地、林地、草地之间存在双向流转,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多为山地旱地,山地旱地转为草地的面积占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74.05%,山地旱地转为林地的面积占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23.26%;(2)各地类的土壤保持服务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特征;(3)2000~2015年文县的土壤保持服务有明显提升,物质量总量增加了9.38×10~6t,总价值增加了6.09亿元。根据此研究结果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显示退耕还林(草)工程有效提高了文县土壤保持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为今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定土壤侵蚀治理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6年汕头市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和2017年的汕头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对汕头市林地质量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并进行两期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汕头市无林地质量等级为Ⅰ等林地,其他各等级林地占比分别为Ⅱ等12. 34%,Ⅲ等79. 81%,Ⅳ等7. 63%,Ⅴ等0. 21%,较2016年Ⅱ等减少了0. 41%、Ⅲ等增加了0. 17%、Ⅳ等增加了0. 04%、Ⅴ等增加了0. 20%,并根据汕头市林地质量等级提出了各级林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取数据处理、补充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根据森林燃烧环网理论,以林火三要素在森林燃烧环网上分布的火险值作为定量划分标准,将苍山的林地划分为3个火险等级区;苍山林地燃烧类型中,易燃类占87.9%;特级火险区和一级火险区的面积达20731.9 hm2,占林地面积的69.4%。研究表明,大理苍山森林火险等级高,火灾危险性大,属全国高危火险区域。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龙胜县为研究区,调查分析该县森林火险状况及影响要素,结合森林资源载量及森林防火实际,选取树种(组)燃烧类型、人口密度、气象因子、火灾次数等11项主要林火影响因子,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聚类分析法及ArcGIS空间分析法,区划森林火险等级。结果表明,各村(分场)可区划为Ⅰ(高火险区)、Ⅱ(中火险区)、Ⅲ(低火险区)3个火险等级;Ⅰ、Ⅱ、Ⅲ级火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47%、38.33%、26.20%。高火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中火险区集中于西部和北部,低火险区分散在高、中火险区之间。区划结果有利于总结、突出研究区森林火情特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附录B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利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资料,对保护区林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在保护区812 969.11hm~2林地中,林地质量等级为Ⅱ级的林地3 068.45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35%;Ⅲ级面积483 833.07hm~2,占59.51%;Ⅳ级面积288 169.95hm~2,占35.45%;Ⅴ级面积37 897.64hm~2,占4.66%。林地质量等级为Ⅲ级和Ⅳ级的林地占绝大部分,二者合计达94.96%。通过加强保护和封山育林、适当造林、有害生物防治,调整林地树种结构、龄组结构,提升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林业资源管理》2015,(5):95-102
以五指山市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和GIS技术,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相结合的角度对1998年、2003年、2007年和2012年五指山市林地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五指山市林地类型生态脆弱性为乔木经济林>桉树类>竹林类>灌木经济林>阔叶混>其他硬阔类>其他灌木林>针叶林。不脆弱区、轻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高度脆弱区和极度脆弱区面积占比依次为13.19%,18.47%,19.58%,23.02%和25.74%。2)1998—2012年五指山市林地类型的生态脆弱性先上升后稍有下降,人为干扰是林地生态脆弱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五指山市林地生态脆弱性与聚合度指数极显著相关,与斑块密度和连接度指数显著相关,呈现"两极分化后趋于稳定,再迅速脆弱化"的发展趋势。4)地形地貌是影响五指山市林地生态脆弱性分布和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西藏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本文采用西藏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西藏森林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森林分布相对集中,森林储量巨大;林业用地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面积占97%以上;西藏森林目前形成以防护林为主、用材林和特用林为辅的林种格局,呈现薪炭林和经济林亟待发展的局面;无林地以宜林荒山荒地为主,面积占无林地89.84%,火烧迹地、宜林沙荒地面积分别占3.57%、6.59%;立木蓄积组成以森林为主;林分蓄积占立木总蓄积的98.76%。  相似文献   

19.
以2018年度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为基础数据,对景宁县国有森林资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景宁县国有森林资源丰富,生态效益突出,森林以乔木林为主,乔木林地面积为6957.4 hm~2,占林地面积的94.92%;公益林占比高,面积为7137.53 hm~2,占林地面积的97.38%;森林覆盖率97.08%,林木绿化率97.64%。提出厘清界线、加强管理;完善措施、加强保护;科技兴林、生态富民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贵港市港南区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林地立地条件对当地主要树种的影响,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范围内对林地小班逐个进行质量分等评定,港南区林地总面积为35989.5hm2,其中,Ⅰ级林地面积683.8 hm2,Ⅱ级林地面积7441.9 hm2,Ⅲ级林地面积27180.4 hm2,Ⅳ级林地面积600.3 hm2,Ⅴ林地面积83.1 hm2。文章分析了林地质量各个等级的空间分布,得出了坡度、石砾含量、土层厚度等的反应强度系数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为今后林地小班选择造林树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