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将乐县杉木良种造林的幼林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福建省将乐县杉木良种造林的幼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幼林林分6年生时平均树高可达3.11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51 m;4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为2.89 m、3.3 cm、0.00241129 m3。杉木幼林阶段生长较快,具有生产潜力及广谱性,可在将乐县各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2016年在福建省龙海林下国有林场,采用从泰国等引进的交趾黄檀26个家系的营养袋苗,进行引种造林试验,2019年对其胸径、树高、冠幅和保存率指标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年生交趾黄檀不同家系间幼林生长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胸径4.3 cm、树高4.89 m、冠幅2.62 m、保存率95.82%;表现最优的家系为13号,平均胸径5.3 cm、树高5.44 m、冠幅3.02 m,分别比林分平均值增加23.3%、11.2%、15.3%。根据胸径、树高生长量2个指标,用隶属函数法初步选出5个幼林期生长表现较好的家系(13、22、2、18、15号),可为交趾黄檀的引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8种桉树无性系进行对比试验,根据植后1年的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早期月平均树高生长量为0.37~0.50m,月平均胸径生长量为0.35~0.44cm,年平均冠幅生长量为0.19~0.25cm,干形通直圆满,长势旺盛.方差分析表明桉树不同家系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间均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樟树无性系组培苗丘陵山地造林早期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无性系组培苗营建试验林,对林木1~5a生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a生幼林的平均树高和冠幅的分别为1.12m和1.1m;3a生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平均胸径分别为3.34m、1.4m和2.94cm;5a生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平均胸径依次为5.35m、1.68m和4.8cm,分别比3a生时增加60.01%、20.1%和63.26%。不同林龄的树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5a生和3a生的胸径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幅差异不显著。树高、冠幅和胸径在区间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群体的生长表现较一致。  相似文献   

5.
不同立地条件的水曲柳人工幼龄林生长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缓坡造林,8 a生胸径最大值为6.0 cm,树高最大值为6.5 m;轻微水湿地造林,经2次施肥后,12 a生时平均胸径、平均枝下高生长量较缓坡造林的8 a生水曲柳仅具有微弱生长优势,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平均枝下高低于8 a生缓坡水曲柳幼龄林;农耕地10 a生水曲柳人工幼龄林平均树高为4.50 m,为其他立地的150%,最大值为6.8 m,胸径最大值为7.3 cm,单位面积立木蓄积为其他立地的158.3%。水曲柳造林后第四年开始,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较快,胸径连年生长量由0.65 cm增至0.80 cm以上;树高生长量在4~6 a增长最大,连年生长量达1.00 m,平均生长量也持续在0.60 m以上;材积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自第四年开始,增幅较大,第六年连年生长量为第五年的1.92倍。  相似文献   

6.
对11年生枫香(Liquidamba formosana)人工林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枫香树高在11年生前处于速生期,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均维持在1.1 m左右;胸径在6年生前生长迅速,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均大于1.0 cm,6年生后连年生长量有较大降幅,适宜在6年生和7年生之间进行适当间伐;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随林龄增加呈逐步加快的趋势,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逐年增大,单株材积生长率在11年生前均大于10%,具有很大的生长潜力。林分树高与胸径分布均为正偏、尖顶峰,相对直径、相对树高变幅较大。林分干形与树高、胸径、冠幅间显著正相关,表明生长较快的植株干形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影响闽楠生长的关键因子,提高闽楠造林成效,对不同地形条件下闽楠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坡位方面,闽楠在冠幅、枝下高、最大分枝基径、树高、胸径、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和平均胸径年生长量指标上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树高、胸径、平均树高年生长量和平均胸径年生长量在不同坡位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坡向方面,林龄4.5年的闽楠,在平均胸径指标上,东北坡向为4.78cm,东南坡向为4.77cm,均极显著高于西北坡向的3.55cm;在平均树高指标上,西北坡6.23m,东北坡6.19m,均显著低于东南坡向的6.70m;冠幅生长的情况与胸径较为相似,东北坡向的闽楠在冠幅生长上略高于东南坡向,明显大于西北坡向的1.51m;枝下高则是西北坡向(1.79m)大于东南坡向(1.69m)和东北坡向(1.28m)。在地形方面,在平均树高指标上,山谷极显著高于山脊;其他指标在两种地形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8种按树无性系进行对比试验,根据植后1年的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早期月平均树高生长量为0.37~0.50m,月平均胸径生长量为0.35~0.44cm,年平均冠幅生长量为0.19~0.25cm,干形通直圆满,长势旺盛。方差分析表明桉树不同家系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间均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2016年4月,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林场的35年生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人工林中设置20 m×30 m标准地进行每木调查,选取并测定解析木数据,对其胸径、树高及材积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大,北美红杉树高和胸径生长表现为"直线形",而材积生长则表现为"S"型;35年生北美红杉平均树高、胸径、材积总生长量分别为23.00 m,30.6 cm,0.343 0 m~3,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70 m,0.93 cm,0.010 4 m~3;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并没有交叉,该树种还处于速生阶段未达到数量成熟。将北美红杉与毗邻的同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年平均胸径及树高生长量均比杉木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德昌杉无性系种子园为研究材料,对38年生30个无性系870个分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进行生长量统计分析,以及从异速生长指数上分析不同无性系间生长量上的差异。30个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28.24 cm、19.18 m和5.18 m,其变异系数的均值分别为0.29、0.19和0.24;胸径-树高、胸径-冠幅异速生长关系分析显示德昌杉的在胸径生长量上分配的速率明显高于树高和冠幅,表明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异速生长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胸径-冠幅和胸径-树高之间的SMA斜率在不同无性系间,无相同的SMA斜率,除16和28号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外,差异均显著(P0.05),30个无性系间没有一致的生长量分配速率。无性系间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生长量分配模式进一步体现了环境对各构件生长的生态可塑性和无性系间生长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为德昌杉优良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于大型水库周围的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营造马尾松大径材家系试验林,造林半年和1年3个月后分别观测其幼林期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马尾松大径材家系幼林期的地径、树高以及冠幅生长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家系地径、树高、冠幅的变异系数均在19%以上。不同年份间不同家系地径的变异系数大于树高的,地径的变异系数在年度间变化不明显,而树高的变异系数则2012年的明显小于2011年的。27个大径材优良家系造林1年3个月后,以80、425、38、34的生长表现最好,其树高、胸径和冠幅均生长良好;27个家系的树高生长量均超过了国家标准1年生树高的生长量,全部家系的平均树高远远超过国家标准1年生树高的生长量;34号家系的树高超过了国家标准2年生树高的生长量。马尾松大径材家系幼林期各生长性状,包括2011年地径、2012年地径、2011年树高、2012年树高、2012年冠幅等,除2011年地径与树高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树干解析法在攀西地区德昌县选择3株胸径在30cm以上的滇红椿对其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42年生滇红椿的胸径、树高与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95cm、0.52m与0.027 5m~3;树高平均生长量在3年生时开始下降,在9年生时稳定下来,此后下降速度减慢;胸径在前期(1-12年)生长速度较快,平均生长量曲线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变异幅度为0.93-1.41cm,此后年平均生长量开始逐渐降低;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生长过程中有多次相交;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在42年时生长曲线还未相交,均尚未达到最大值,表明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滇红椿的数量成熟年龄超过42年。  相似文献   

13.
柚木幼林生长表现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1996年和1999年2次在海南省儋市雅里林场进行柚木引种试验,初步结果表明:柚木很适合在该地区栽培,首次引种林木5年生,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达到7.60m和8.54cm,年平均生长量为1.52m和1.171cm,其树高和胸径的生长曲线趋势还处于上升阶段;第二次引种林木2年生,树高和胸径平均生长量分别为4.53m和4.33cm,年平均生长量在2.0m和2.0m以上。目前两个林分子长势非常旺盛。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营建的4年生光皮桦155个家系测定林的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在15%、树高、胸径遗传增益在5%以上作为优良家系的选择依据,从155个家系中初步筛选出32个优良家系,其平均树高6.3 m,平均胸径6.1 cm,平均材积0.0106 m3,平均冠幅为3 m,其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1.1%、16.2%、39.7%;以形质优良,绝对生长量大为主要指标,共选出53个优良个体,其平均树高7.6 m,平均胸径8.2 cm,平均材积0.0214 m3,平均冠幅为3.7 m,其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6.9%、22.9%、96.0%。  相似文献   

15.
该峨眉冷杉初级无性系种子园面积4.98 hm2,共保留63个无性系,无性系内分株的变幅为3株~101株;种子园内63个无性系20 a生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的变幅分别为8.04 m~12.27 m、15.32 cm~26.45cm和4.05 m~7.02 m,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表明,无性系间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内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不显著;种子园内无性系分株在30株以上无性系共19个,19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10.26 m±2.54(变幅5.69 m~14.35 m)、18.62 cm±5.21(变幅11.20 cm~32.57 cm)和4.95 m±0.82(变幅2.76 m~6.39 m)。19个无性系的主要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无性系间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内树高、胸径和冠幅差异不显著,对19个无性系的主要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和排序,为下一步研究无性系营养和生殖生长相关性奠定基础;无性系的胸径和树高两主要生长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无性系内的生长性状平均数的变异较无性系间小得多,说明生长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该种子园至今未结实,对不结实的原因和下一步经营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粤东地区引种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家系早期生长情况,测定分析了3 a生幼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地径和冠幅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参试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材积与树高、胸径、地径和冠幅的相关系数为0.50 ~0.8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 a生材积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的家系有11个(P<0.05),入选率为37.93%,与参试群体平均值相比,树高、胸径、材积、地径和冠幅的选择增益分别为22.84%、24.00%、64.72%、12.25%和6.00%.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鄂西南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人工林的生长过程,以石板岭林场39年生日本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2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采用Logistic、Richards、Schumacher等6种经验生长模型拟合了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日本柳杉在鄂西南适应性强,39年生日本柳杉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分别为23.2 cm、18.9 m、0.383 9 m3;其速生期在第6—第24年,树高、胸径平均生长量峰值均在第24年;胸高形数0.55~6.32,呈反“J”形,第12年后胸高形数趋于稳定;胸径、树高、材积的最佳生长方程均为理查德方程;材积连年生长量始终高于平均生长量,林分未达到数量成熟。  相似文献   

18.
大头茶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生长比较迅速,树高年平均生长为0.39m,前6年树高连年生长量较快,达0.5m以上。胸径年平均生长为0.32cm,在10年生以前,胸径生长较快,连年生长量可达0.94cm。该树种能适应干旱贫瘠的生境,可作为我省南亚热带山地绿化造林的先锋树种。本文对大头茶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分别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大头茶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生长比较迅速,树高年平均生长为0.39m,前6年树高连年生长量较快,达0.5m以上。胸径年平均生长为0.32cm,在10年生以前,胸径生长较快,连年生长量可达0.94cm。该树种能适应干旱贫瘠的生境,可作为我省南亚热带山地绿化造林的先锋树种。本文对大头茶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分别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杉木种子园良种与优良无性系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营造3个杉木良种试验林,并逐年调查和分析生长量性状。结果表明,造林6a后,3个良种均生长良好,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均超过1.3 c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均超过1.1 m。单株立木材积生长量大小顺序为:第3代种子园良种>红心杉良种>洋020无性系。洋020无性系的树高和高径比显著较大,而胸径显著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