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腹部埋植方式,用17α-甲基睾酮(17-αMT)以10mg.kg-1剂量处理2龄雌性赤点石斑鱼(每4周埋植1次,共埋植2次),检查埋植前后性腺结构、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以及脑和性腺芳香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一次埋植17-αMT即可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不同程度的性逆转,性腺成熟系数(GSI)明显下降,性腺中卵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出现大量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性逆转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与正常雄鱼精巢相似,部分鱼转变为功能性雄鱼,经轻微的腹部挤压可排精,精子活力与正常雄鱼相似。赤点石斑鱼埋植17-αMT后前脑、中脑的芳香化酶活性明显提高而后脑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但性腺芳香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埋植17α-MT后第4周血清中11-酮基睾酮(11-ketotestosterone,11-KT)浓度显著升高,而睾酮(testosterone,T)和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浓度变化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脑部芳香化酶活性的显著升高与性逆转密切相关,17-αMT主要通过提高血清中11-KT水平诱导赤点石斑鱼发生性逆转。  相似文献   

2.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广丽 《水产学报》2006,30(3):289-296
通过对2002年12月-2003年3月养殖的亚东鲑胚胎进行观察,并结合1999年12月-2000年5月和2000年12月-2001年5月所取样品的对照,对其胚胎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亚东鲑胚胎发育过程分为10个时期;在平均水温4.3℃条件下,从受精到出膜需要大约339.7~447.2积温(度.日)不等;胚胎发育的天数与积温呈明显的线性相关;胚胎发育的各期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不同,体节形成至发眼前期这一阶段对外环境比较敏感;不同大小的卵对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出膜时仔鱼的平均大小为(13.09±0.90)mm之间。  相似文献   

3.
福建沿海赤点石斑鱼资源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南沿海有36种石斑鱼,而福建沿海常见的种类是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青石斑鱼(E.awoara)、云纹石斑鱼(E.moara)、鲑点石斑鱼(E.fario)和六带石斑鱼(E.sexfasciatus)等,其中以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的数量为最多,是一种重要的出口创汇的名贵鱼类,1984年福建省石斑鱼产量估计为400吨。  相似文献   

4.
赤点石斑鱼是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海水网箱养殖的名贵经济鱼类。目前,国内外养殖石斑鱼的饵料主要是小杂鱼和虾蟹等。随着近渔渔业资源减少,作为饵料的新鲜小杂鱼数量越来越少,满足不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福建霞浦进行了配合饲料饲养赤点石斑鱼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赤点石斑鱼的病害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海产鱼类。近几年来,广东、福建、浙江等省除暂养出口外,尚大力发展网箱养殖,开展人工繁殖研究。在生产与试验中,鱼病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有关石斑鱼的病害,Yamaguti(1934,1935,1941,1965,1970),汪溥钦(1984,1986)等曾做过研究,但多偏重于病原体的分类方面,对鱼病则研究得很少,尤其是防治方面。黄琪琰等(1981)报导了石斑鱼的白斑病及其防治,欧瑞木等(1987)记载了石斑鱼的病害及防治。除外,新加坡、香港也有过一些报道。 1984年以来,作者就赤点石斑鱼的病害进行调查,并开展防治试验,先后发现有烂尾病、隐核虫病、鳞盘虫病及鱼虱病等10余种病害,可引起石斑鱼严重死亡或影响鱼的生长。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6.
为石斑鱼种间杂交经济型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以云纹石斑鱼为母本,赤点石斑鱼为父本进行种间远源杂交,对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及越冬作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取得杂交受精卵,受精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均在90%左右,杂交子一代比对照组仔鱼畸形率高;杂交子一代的生长趋势接近母本云纹石斑鱼,体色接近父本赤点石斑鱼,在室内可以正常越冬.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进行经济型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芬  郑松勇 《水产科学》1994,13(5):12-14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贾芬,冯德庆,刘建,林刚,郑永标(福建神州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350003)郑松勇(厦门水产学院361000)关键词:赤点石斑鱼,配合饲料,营养成分石斑鱼(Epinephelussp.)是沿海夏秋季钓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又是一...  相似文献   

8.
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正>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Iegel)广东俗称红斑,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主要网箱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还未掌握人工育苗方法,在以往的网箱养殖生产中,全靠天然鱼苗。研究解决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问题,已列为重要攻关课题之一。各有关水产单他相继开展对此课题的研究。许波涛等1983  相似文献   

9.
赤点石斑鱼雄性性腺及性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legel)是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近年来因钓捕过度,资源日趋衰退。为了开展赤点石斑鱼人工增养殖,我们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的研究。S.M.Tan和K.S.Tan(1974)报道了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雌雄同体现象,曾文阳(1982)对赤点石斑鱼性转变年龄作过描述,  相似文献   

10.
将体质量(10.82±0.17)g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幼鱼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直径40cm×水深50cm池中,每个池中10(G_(10))、20(G_(20))和40(G_(40))尾,投喂常规饲料,每周测4次水质。8周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时间和放养密度均影响赤点石斑鱼的生长、存活和水质。随着养殖时间的加长,成活率逐步降低,但整体保持在40.00%~90.00%之间,G_(1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G_(40)组(P0.05)。试验结束时,赤点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变化在(47.97±1.98)~(68.02±2.34)%之间,特定生长率(SGR)变化在(0.70±0.33)~(0.93±0.42)%/d之间,两指标不同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而各组鱼的肝体比(HIS)、内脏比(VSI)和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王本健 《福建水产》2011,33(4):64-66
本文报道了2009年2—5月在福建省福鼎市室内水泥池开展赤点石斑鱼提早繁殖试验情况。244尾亲鱼经2个月加温强化培育,于2009年4月初开始自行产卵,产卵时间较正常季节提前约2个月,40天时间亲鱼共产卵4140万粒,卵受精率19.4%~33.9%,孵化率12.8%~36.4%。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培育方式对赤点石斑鱼成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水网箱、传统小网箱和室内水泥池三种培育方式下,采用埋植外源激素的方法诱导赤点石斑鱼提前完成性转化,获得功能性雄鱼,并用所得雄鱼和人工驯化培育而成的雌鱼进行了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雌鱼性腺成熟以深水网箱培育为最好,室内水泥池培育次之,传统小网箱培育最差;转性效果深水网箱与室内水泥池培育相差无几,转性率分别为97.0%和94.6%,传统小网箱较差,转性率仅65.9%;自然雄鱼以深水网箱为最多。其中,2004年共获得亲鱼246 ind,施行转性手术100 ind,转性率达87.9%,先后获受精卵230.5×104粒,平均受精率22.4%,孵出仔鱼80×104ind,平均孵化率34.7%。  相似文献   

13.
14.
毛连环 《河北渔业》2020,(4):1-3,19
通过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亲本强化、苗种繁育阶段的饵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牡蛎作为赤点石斑鱼亲本营养强化饵料使得亲本成活率达89.33%,所产的卵子平均受精率达78.9%、孵化率达80.1%,均显著高于使用南美白对虾和蛏子组(P<0.05);苗种培育至摄氏卤虫阶段,采用鱼油(4 g/L...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Young red-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 with an average total length of 3.4 cm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in floating net-cages, and reared under satiated conditions with different feeding frequencies (0.5, 1, 2, 4 and 8 times per day) for 40 days. Total food intake increased with feeding frequency. Feeding four times per day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growth and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Total lipid accumulation in the muscle, liver and intraperitoneal fat body (IPF) increased with feeding frequency. Red-spotted grouper were found to contain a high proportion of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in the muscle. Fish fed 0.5 times per day were characterized as having a high proportion of DHA in triglycerides (TG) in muscle (80%), liver (69%) and IPF (18%). Increasing 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a relative reduction of DHA were observed in the muscle TG as the feeding frequency increased. Frequent feeding acceler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and saturated acids in the liver and IPF. Low saturated acids and a subsidiary proportional increase in DHA were the result of the low lipid reserves. A possible role for DHA and saturated acids are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lipid reserves.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的畸形现象,发现其发育畸形特征可分为脊椎畸形和鳃颌畸形两大类。为了获得其营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采用营养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正常、脊椎畸形、鳃颌畸形3种类型的鱼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品质。结果显示,(1)脊椎畸形与鳃颌畸形鱼的全长、肌肉率分别为(21.97±1.50) cm、(71.12±1.45)%和(22.43±0.12) cm、(71.28±0.39)%,都与正常鱼的指标值(25.70±0.75) cm、(78.58±0.20)%差异显著;(2)3种类型鱼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脊椎畸形鱼的粗脂肪含量为(3.55±0.06)%,与正常鱼和鳃颌畸形鱼(2.71±0.07)%、(2.48±0.01)%差异显著;(3)脊椎畸形鱼的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17.55±0.65)%、83.04,鳃颌畸形鱼分别为(15.89±0.11)%、73.82,低于正常鱼的(19.86±0.52)%和89.25;(4)从内聚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4个方面对3种类型鱼的肌肉品质评价研究表明,上述4个指标值的大小(规律)为正常鱼>脊椎畸性鱼>鳃颌畸形鱼。两类畸形鱼的营养价值低于正常鱼,其中鳃颌畸形鱼的最低。实验还对3类鱼脊椎、鳃颌骨中的 Cu、Zn、Fe、Mn、Ca、P 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脊椎中其他各元素间含量差异不显著,仅有Fe、Mn 差异显著,说明 Fe、Mn 可能造成人工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脊椎畸形。  相似文献   

17.
林蠡 《水产学报》2005,29(4):519-523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病赤点石斑鱼苗,呈Beta诺达病毒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有空泡.在脑部,空泡主要分布在端脑、间脑和小脑。受感染的细胞明显收缩、致密变化和嗜碱性。包涵体常为圆形,大小不一。透射电镜下,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可观察到含有病毒粒子的致密体。病毒粒子呈等面体,无外膜,直径为25~28nm,随机分布在细胞质或在致密体内排列成品格状。致密体大小不一。偶尔观察到较大致密体的外膜已破裂,病毒粒子被释放到细胞质。  相似文献   

18.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2年7~9月在广东省阳西县发生大规模死亡的赤点石斑鱼进行病原学研究,现场调查发现养殖赤点石斑鱼平均死亡率高达80%,病鱼的体征为鱼体体表有轻度溃疡,明显的腹部膨胀。解剖发现内脏严重病变,肠坏死,有少量腹水。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心、肝、肠、脾脏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菌体呈现弥漫分布,透亮,个体为球状或短杆状。从以上器官及血液分离到3个优势菌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感染健康赤点石斑鱼,筛选出其中毒力较强的1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试剂盒,结合专用电脑软件进行鉴定,确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vulgaris)。用该菌株配制成梯度浓度的菌悬液,再次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健康赤点石斑鱼进行感染试验,得到其LD50为6.7×104cfu/ml,证实了普通变形菌对赤点石斑鱼具有强毒性,可能是引起这次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