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研究进展,指出了养殖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不足。并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展望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以生态和环境补偿技术来修复水环境系统中的问题,完善池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城市景观水生态修复方法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景观水在维持城市的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发生了恶化.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针对水环境治理产生了许多修复方法.城市中景观水生态修复应具有降解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生态、环保、经济等特点.国内外景观水生态修复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态法.生物修复法是城市景观水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以其处理效果好、投资少、耗能低、操作简单、不形成二次污染和生态景观效果好等优点,在水环境修复中被广泛应用。植物修复是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一种,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是其关键。浮萍科(Lemnaceae)植物具有生长速度快、富含生物质蛋白和淀粉、适应环境能力强、易管理的特点,且具有较高的氮磷、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吸附转移的能力,因此常被作为污水生物生态修复处理和环境毒理学试验的优势水生植物和农业生产以及能源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系统论述浮萍科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介绍其在环境修复、环境毒理学以及能源、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提出目前浮萍科植物在水环境修复领域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深入分析水环境出现的富营养化和黑臭化现象,通过利用底泥生物技术、生态护岸、水体人工增氧技术、人工湿地和生物氧化塘等生物修复技术,实现对水环境的有效治理,推动社会的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物修复技术因环保、有利于建立生态平衡而被普遍用于养殖水体修复。不同水生生物具备不同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将其以组合的方式应用于水质调控,能达到比单独使用更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态制剂以及水生植物-微生态制剂等组合方式对养殖水环境的修复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发展和革新,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首先提出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含义,进而探讨了该项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成为研究的热点.在阐述生态修复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多方面作用机理及其效果,探讨了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可为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的相关研究和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良 《农业与技术》2014,(4):57+66-57,66
城市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生活与生产、防洪排涝、生态和经管以及文化娱乐等功能,但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使城市水环境失去了其生态功能,制约着城市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城市水环境营造与修复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系统科学思想。为此,本文提出了节约用水、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控制外源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城市水体等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加强河道水环境的治理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能落实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河道水环境的治理工作离不开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更好地增加河道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河道水环境有更为明显的改善。本文对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研究为相关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进而提高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菱角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重要水生经济植物,其营养成分丰富,茎叶可做饲料,嫩茎可食用;果实富含淀粉,可供食用、酿酒用;此外还能净化水质、改良环境。本文介绍了菱角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综述了中国在菱角水体净化、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建议开展菱角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推动菱角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对茶丽纹象甲在发生分布与为害、生物生态学与种群发生规律、空间分布与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云南松毛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松毛虫在云南省分布较广泛,危害也较严重.以1999~2007年前人所做的研究为基础,从生物生态学特性、营养价值、预测预报技术及防治等方面阐述云南松毛虫在云南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棕榈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榈藤是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宝库中重要的非木质林产品,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在查阅众多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全球棕榈藤资源及分布、棕榈藤的分类、生态生物学特性、资源保存、人工藤林培育、天然藤林的可持续经营及棕榈藤利用等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棕榈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预测了今后棕榈藤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效吸收氮、磷的滨岸缓冲带植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有效的滨岸缓冲带水体工程,选择了草木犀(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L.)、野薄荷(Menthasa chalinensis(Briq.)Kudo)、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夏枯草(Prunellaasi-aticaNikai)5种经济植物,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氮、磷营养元素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每种植物的根长、茎长和分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每种经济植物对水体中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在较低的氮、磷水平条件下,草木犀、白三叶分别对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吸收效果最好,吸收率分别达到75.69%、83.70%。夏枯草在中等和较高的氮、磷水平条件下对氨氮的吸收效果最好,吸收率分别达到73.76%、71.85%,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吸收效果也最好,吸收率分别为80.10%、83.70%。综合多项指标,夏枯草在各个方面表现能力均较强,可作为滨岸缓冲带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6.
梁越  刘小真  赖劲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69-11171,11202
金属矿山开采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各种污染物中所含的重金属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引起流域水环境的污染。从鄱阳湖流域主要矿产的构成与分布特征、主要矿产开采对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的影响与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并提出了防止金属矿开采对水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仝杰  张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80-16683
概括分析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水环境特征。以内蒙古磴口县为例,在分析磴口县城水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对磴口县城镇水景观建设进行研究,同时提出相关建设思路及方法。同时基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水环境特征,提出了在该区域进行城镇水景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褂木繁殖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芹  张国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06-2707
在分析马褂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苗木繁育、栽培方法、抚育管理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张达  石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28-6732
对具有水乡特色的靖港古镇进行研究,对靖港古镇的水环境背景,当地居民、游客对靖港古镇的水环境评价进行分析,得出靖港古镇水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水环境保护举措,最后综合文献资料和靖港古镇水环境保护实例总结出历史文化村镇水环境保护的一般模式,以期为历史文化村镇水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环境容量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水环境容量的概念,指出了水环境容量建立的基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生态系统健康;从水环境容量的本质出发概括了水环境容量的主要特征;论述了目前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展望了水环境容量定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