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2015年,重庆市种子管理站委托涪陵区农科所开展了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水稻品种抗性鉴定,以便明确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分布、变化趋势和水稻品种抗瘟性情况,为防治稻瘟病流行危害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监测鉴定结果如下:1.2015年小种监测结果表明:目前重庆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复杂多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表明,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形成及病原物的变异,小种的变化随品种的更替而变化,这是各稻区的普遍规律。我国在1976年成立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以后,经过研究筛选出特特普等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并在全国应用,初步探明了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和分布,为水稻抗瘟育种和抗瘟品种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黑龙江省是东北粳稻的主产区,但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复杂多变,一些抗病品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抗性逐渐丧失,造成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1996~1997年应用全国统一的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金沙县分离到的168个单孢有效菌株进行稻叶离体接种鉴定、鉴定出该县的稻瘟病菌有8个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生理小种有3个,分别为ZB13、ZB29和ZE3。应用病圃中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出抗穗瘟的材料44份。用生理小种ZB13接种金沙县水稻主栽品种的离体稻叶,结果全部品种都感病。目前筛选出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农药是三环唑、稻瘟灵和新克瘟散。  相似文献   

4.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减轻稻瘟病为害损失,减少农药用量、残留、环境污染和防治成本,确保水稻和粮食生产、稻谷质量与贸易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多年来,通过采用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品种抗稻瘟性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用品种稻瘟病感病程度越高,大田偏重发生至重发生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搞好品种布局,实现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能有效降低稻瘟病的流行程度。首次探明了杂糯间栽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搞好病稻草处理和播栽前越冬菌源处理,实施健身栽培,采取药剂浸种、药剂浸秧带药移栽等,可推迟、减轻稻瘟病发生为害。探明了稻瘟病防治时期和次数,尤其是偏重至大发生年颈瘟必须在破口至抽穗初期和齐穗期预防2次,否则,将造成严重损失。探明了75%三环唑(丰登)预防颈瘟的效果和适宜用量,4%春雷霉素、20%三环唑和10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对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和差异显著性,2% 8亿个/g井冈·蜡芽菌、41%春雷·稻瘟灵3种处理和化学农药75%三环唑(对照药剂1)与40%稻瘟灵(对照药剂2)预防颈瘟的效果及评价。搞好防治示范片和应急防控,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带动大面积防控落实。1997年以来,全市水稻稻瘟病中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50.0%,通过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稻瘟病得到有效控制,其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共计少用农药4523 t,2014年有44129.1 hm2水稻基地、32.7万t稻谷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据悉,安徽省植保总站预计全省夏秋季水稻病虫总体呈偏重以上发生。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呈偏重以上发生;水稻"两迁"害虫呈中等至偏重发生,预计全省水稻病虫发生面积7860万亩次。稻瘟病:预计全省单季稻感病品种稻瘟病偏重发生,其中单季晚稻、粳糯稻感病品种存在大流行风险,预计发生面积800万亩。稻穗瘟要于水稻抽穗前3至5天,用药剂预防。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肟菌·戊唑醇,或生物农药春雷霉素、枯草  相似文献   

6.
南充市水稻稻瘟病重发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笔者对1998—2007年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大田普查和系统调查分析发现,水稻品种抗瘟性对稻瘟病发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本地菌源量多少决定发生流行早迟,适宜气候条件有利于加重流行强度和为害程度,适时防控可减轻稻瘟病为害和流行。通过近年来示范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福建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在通常进行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研究中,大多采用稻瘟病菌优势小种混合接种方法来测定品种的抗瘟性。由于同一小种不同菌株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致病类型,因此“代表性菌株”的代表性是有局限的。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直接用“大量的田间菌株”来进行品种抗瘟性鉴定。为了更有效、准确地为水稻抗病育种和抗瘟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江西省稻瘟病菌和水稻品种为材料,根据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和基因对基因的假说,直接研究了寄主和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西南地区不同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谱,促进抗病品种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采用云南省、贵州省和四川省当前生产上主栽和即将推出的水稻品种(系)共267个,对2008年和2009年中国目前流行的水稻白叶枯病菌9个生理小种进行了品种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C5、C7、C8、C9为西南地区的优势小种,其中只有云南存在抗C8小种的水稻品种,占总参试品种的10.11%。对不同白叶枯菌进行致病力分析表明,C8小种致病力最强,平均病斑长度达(23.7±8.3) cm。研究结果还表明,大面积种植的优质稻红优系列、‘滇屯502’对西南地区白叶枯病菌优势小种表现为高抗。  相似文献   

10.
离体接种具有方法简便,准确可靠,易于控制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因素,故在植物抗性鉴定中应用价值较大。有关水稻体接种技术,前人已作大量工作。近年来,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将其用于:(1)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生理小种变化监测;(2)抗病品种或抗原的抗瘟性鉴定;(3)高效农药的筛选等。它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及时指导稻瘟病大面积综合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参试品种及离体叶片选择鉴别水稻品种有特特勃、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状况进行准确的监测预测是有效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基础。分析了应用菌源信息、气象因子信息和水稻冠层光谱信息3个方面对稻瘟病监测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现有监测预测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从系统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用与稻瘟病发生相关多源信息构建病害流行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思路。提出的稻瘟病监测预测方法可提高病害的监测预测精度,同时也对其他病害监测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连续阴雨天气对水稻灌浆中后期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水稻灌浆中后期的连续阴雨天气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本研究对镇江市2011—2016年10月份气象条件和稻瘟病发生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水稻灌浆中后期稻瘟病病情指数与10月份的平均低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929、关系极显著,与相对湿度≥90%的天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883、关系显著,与月降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761,与雨日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71,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775。10月份的连续阴雨天气和较高的平均低温对未防治区稻瘟病的影响程度重于对2次药剂防治区的影响;对防治区水稻稻瘟病的影响为枝梗瘟、谷粒瘟发生加重,对未用药区稻瘟病的影响为穗颈瘟发生加重;对感病品种稻瘟病发生影响较大,对中抗品种影响较小。因此,在连续阴雨天气到来前,建议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再防治1次,对稻瘟病的后期扩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有效减少褐斑谷粒比例,提高稻谷卖相、销售价格和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开展稻瘟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对稻瘟病发生程度具有预报能力。笔者利用通化市1995—2012年气象资料,对稻瘟病促病气象指数进行计算,并与稻瘟病实际发生程度(将稻瘟病发生程度分为3个级别:轻度、中度和重度)进行相关分析,利用统计手段建立稻瘟病发生程度气象等级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回报检验总体确率达到76.4%,试报检验效果较好,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可为通化市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根据通化市稻瘟病发生的特点,给出了稻瘟病发生程度气象等级预报制作与发布的时间,以及稻瘟病的最佳防治时间。  相似文献   

14.
化州市晚稻稻飞虱主害代发生期及发生程度气象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化州是广东省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稻飞虱是化州市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笔者就6代稻飞虱发生期和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气象因子预测稻飞虱的发生与发展,以提高稻飞虱发生期和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性。应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对广东省化州市1996—2011年的晚稻稻飞虱主害代调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的气象预报因子,分别建立晚稻稻飞虱主害代成虫高峰期、若虫高峰期、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统计预报模型,用2012年和2013年的资料作为独立样本用于模型效果检验。结果表明,上述预测模型均通过0.01显著性统计检验。将化州市1996—2011年各年度对应的气象观测数据代入各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逐年变化趋势比较吻合,相对准确率分别为87.5%、93.8%、90.9%、94.2%。对建模内预报值和2012、2013年预报应用效果进行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可以为该区稻飞虱预测预报服务。可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化州市晚稻稻飞虱主害代(6代)的发生期及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只要所选择的气象因子与相应的实测值有较高的相关性,就能较准确预测出发生期及发生程度范围;在稻飞虱发生期和发生程度模型建立中,选取的气象因子取了前驱值,所建立的模型更具预测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浓度来自70%甲醇溶液的麦冬块根提取物对2种产自日本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菌株MAFF305480和MAFF101002的菌丝生长及其接种诱发水稻幼苗稻瘟病发生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试验表明:含有麦冬块根提取物的原液1/10,1/20,1/40以及1/80浓度都能明显抑制稻瘟病菌小种菌株(MAFF305480和MAFF101002)菌丝生长, 抑制率均56.4%以上, 对接种诱发稻瘟病的水稻幼苗处理发现, 幼苗植株发病级数为明显下降, 抑制率均38.4%以上, 并且都随着处理浓度提高抑制效果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麦冬块根提取物中含有抑制稻瘟病菌生长的化学物质, 并且能直接抑制稻瘟病菌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16.
广西稻飞虱发生程度的气象预测预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稻飞虱是影响广西水稻最严重的害虫,其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为探索气象条件与稻飞虱发生程度的关系,进而开展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预警。笔者利用1991—2008年广西64个农业病虫测报站和对应县市的气象台站资料,对早稻稻飞虱发生等级与各项气象因子单因子做相关分析,找出具有生物学意义且指示性强的主要气象因子作为建模备选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早稻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历史回代及2009—2012年的独立样本预测试报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历史回代检验,早稻稻飞虱发生气象等级的模型与实测值达到基本一致,为89%;独立样本预测试报的模型预测检验结果达到基本一致以上,为75%,模型总体效果良好,其预测预警可为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稻飞虱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21个稻瘟菌株毒力与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的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42个水稻品种进行人工离体叶片接种,明确供试水稻品种对21个稻瘟菌株的抗普和病级并在此基础上对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作了初步研究。分别按供试21个稻瘟菌株毒力差异和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的多个抗性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稻瘟菌株分为七类,其菌株毒力差异显著,菌株毒性频率和平均毒力之间呈现高度负相关。把水稻品种分为七类,其中第三类的第一组抗性最好,抗普在85%~100%,病级4.0以下。结果对选育水稻抗瘟新品种、合理布局区内抗性水稻和防治稻瘟病爆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旨在明确2017-2020年安徽省参试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用人工喷雾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测得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用剪叶接菌方法测得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 表明:659个水稻品种中,48.10%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高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仅占1.06%,没有高抗品种.51.59%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